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自然災害下旅游資源保護利益關系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人口、資源與環境矛盾的日益加深,全球各區域的自然災害成災次數、經濟損失和受災人口明顯增多,對旅游資源的破壞極大,而資源一旦被破壞后將不可逆轉。結合自然災害從災前預警、災時應對到災后修建的不同發展階段,從對旅游資源進行保護的角度出發,研究自然災害下利益主體訴求,分析利益關系的運行機理與動態演化過程,確定并跟進利益關系狀態。在理論與實踐上提出指導性建議,促使利益關系達到實現自我調節的動態均衡狀態,維護旅游資源保護的良性格局。
關鍵詞:自然災害;旅游資源;利益關系
人力迄今尚不能支配控制自然災害的發生。近幾年我國自然災害呈現頻率高、類型多特點,造成大量自然資源被破壞及人員傷亡、社會失序現象。旅游資源因為其開放性的特點,極易遭到自然災害的破壞;而資源本身的唯一性、不能重現性、不可再生性等特征,又會導致資源一旦被破壞后將不可逆轉。隨著人口、資源與環境矛盾的日益加深,全球各區域的自然災害成災次數、經濟損失和受災人口明顯增多,對旅游資源的破壞極大。相對國外而言,我國旅游資源開發程度強而保護措施弱的特點,導致其受自然災害破壞的范圍更廣,時間更長,嚴重影響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實現自然災害下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必須研究利益主體。本文結合自然災害的不同發展階段,從對旅游資源進行保護的角度出發,研究自然災害下利益主體訴求及利益關系現狀,從而提出旅游資源保護建議。
一、自然災害不同階段下旅游資源保護的利益主體訴求分析
伴隨著災害的增多及其破壞力的加劇,災害管理研究也相應得到了重視和發展,逐步形成了以下兩點共識:一是災害是自然與社會相互作用的結果,可以通過調整人類行為而減少災害的影響和損失;[1]二是災害的社會屬性超越自然屬性,開始占據主導地位,外部風險所占的主導地位轉變成了被制造出來的風險占主要地位。[2]災害社會屬性的顯著,決定了處于社會網絡下的利益主體是研究自然災害下旅游資源保護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利益主體為任何影響旅游資源保護目標的形成或受該目標影響的群體,其行為的調整可以減少自然災害的影響和損失。從災前預警、災時應對到災后修建,不同階段下旅游資源保護中的利益主體訴求不同。借鑒葉欣梁等人的研究,[3]通過識別利益主體及利益訴求,確定災害背景下旅游資源保護中關系最為密切的核心利益主體是政府、旅游企業、社區、旅游者。在自然災害不同階段,四者的利益訴求也不同。
(一)災前預警階段
此階段重點是樹立自然災害的發生會破壞旅游資源的危機意識,圍繞規避或降低風險,協調主體關系,增進預警中的合作。相對于其他利益主體而言,政府部門具有宏觀掌握局勢的能力。作為旅游資源開發與經營的旅游企業,由于內部預警機構的建立需要付出相應成本,同時又可能看不到短期經濟效益,所以往往缺乏資源保護的危機意識。預警會給社區居民帶來心理恐慌,利益訴求由適度開發變為資源保護。同時,災前預警會抑制旅游者出游動機,改變旅游消費行為。此階段利益沖突明顯,政府部門的宏觀掌控及關系協調非常重要。
(二)災時應對階段
由于災難的突發性和動力機制的模糊性,災害發生時對旅游資源的保護,不能單純依靠政府自上而下的災害管理體制來進行,而是需要其他社會力量的補充與完善。此時的利益主體關系由相對封閉、分散狀態向彼此增強信任、加強合作方向發展。此階段具有較成熟行為的旅游企業與社區,作為災害發生時最直接的受害者,能快速組織起來,運用各自擁有的不同的社會資源,彌補政府無力顧及的問題。[4]而旅游者則會自覺選擇放棄旅游消費行為。
(三)災后修建階段
災后管理必然要求把旅游資源的修復與重建工作放在首位。由于缺少約束利益主體行為的外在力量,利益訴求沖突加大,只有通過政府的政策支持、旅游企業的修復與重建、旅游企業和社區的共同開發、旅游者的理解與配合四方努力,才能達到利益均衡。[5]政府承擔災后重建、資源保護重任,同時希望盡快重新開發旅游資源以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旅游企業由預警階段的消極配合變為修建階段的積極合作,但追逐經濟的短期利益行為會導致對旅游資源的二次破壞。社區對災害感受的持續時間最長,是積極保護旅游資源的主體。旅游者的消費行為會基于目的地風險因素和“災后找回”目的而發生兩種不同方向的變動。災后資源稟賦的不均衡分配與流動使利益沖突劇烈,而災后修建的特殊性尤為期待利益協作關系。正是因為利益主體不同的利益訴求,導致自然災害下對旅游資源進行保護時,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呈現出協作與沖突兩種狀態。
二、自然災害下旅游資源保護的協作關系與沖突關系分析
旅游資源的利益主體角色可以確定為:1.核心利益主體———政府部門,承擔著架構者和監控者的角色。2.重要利益主體———旅游經營者,其經濟動機要遠遠大于文化動機。3.影響旅游地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因素———社區及社區居民,要重視社區對于旅游業發展的認知。4.旅游活動的主體———旅游者,旅游者的旅游動機對旅游地的保護與功能利用有一定的影響。[6]盡管在自然災害的災前預警、災時應對、災后修建三個不同階段下同一利益主體的訴求會有所不同,導致利益訴求呈現階段性變動特點,進而導致利益主體關系狀態隨之發生關系性質及關聯程度的變動,但是,利益協作與利益沖突兩種狀態卻是客觀存在的。不同的利益訴求促使利益主體構成兩種不同性質的利益關系。[7]一方面利益主體認識到在自然災害面前維持聯系的必要性,在利益重疊交點基礎上趨于產生協作關系。另一方面由于災害不同階段要素分化與結構整合之間的失衡,以及資源的非均勻流動,驅使利益追求者通過設置各種不正當競爭手段及障礙,建立自己優勢地位,在資源過于集中基礎上趨于出現沖突關系。利益協作關系與利益沖突關系在保護旅游資源共同目標因素的作用下,會呈現動態演化特點。[8]如對利益訴求無限制的話,最大化訴求會驅使追求者通過設置各種不正當競爭手段及障礙,侵害其他主體利益,建立自己優勢地位,加劇利益沖突關系。所以,必須根據資源分配現狀尋求利益訴求的重疊交點,進行策略選擇。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災害任一階段,只要利益訴求相互協同和均衡時,構成利益重疊交點,協作就成為可能。協作關系可以達成利益主體共同的保護旅游資源的目標,所以,必須促進主體間關聯的不斷增強,形成長久的、良性協作的關系狀態。
2.盡管存在共同行動的意愿,但基于資源要素稟賦的不均衡,沖突成為可能。沖突關系起因于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而引發的矛盾升級,會破壞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所以,要促進利益主體向有序方向轉化,發揮系統整體效應與聯合效應,盡最大可能保護旅游資源。
3.利益關系時空動態性較強,自然災害的不同階段,各利益主體的發育程度與協調能力有所差異,需進行多次協調才能達到均衡狀態。
(二)建議
1.建立管理體制,優化利益主體功能。可以通過法律和法規強化政府機構的管理權限,明確旅游企業的權責,加強社區居民的參與。同時,采取一定措施對旅游者進行有效的政策宣傳與疏導,從而確保在自然災害下各利益主體對旅游資源的保護。
2.結合利益關系整體狀態進行跟進、調整與優化的策略選擇,才是最優選擇。為此,要突破自然災害下旅游資源保護中利益主體微觀分析、利益關系局部分析的局限,系統考慮災害整體過程及利益關系各階段動態演化的特點,分析利益關系狀態形成的內在規律性,達到滿意的決策結果。
3.跟蹤利益關系狀態對旅游資源的影響,建立能夠達成的、系統的、互利協作的利益補償機制,利益表達機制,利益分配機制,開發策略與約束機制。從功能和組織上進行階段跟進式整治,達成系統的互利協作,促使災害背景下利益關系達到能夠實現自我調節的、良性的動態均衡狀態,保護旅游資源。綜上,要考慮自然災害不同階段利益主體訴求的不同內容,分析利益關系的運行機理與動態演化過程,確定并跟進利益關系狀態。在理論上探尋利益關系的內在動態演化規律,完善旅游資源保護目標下利益關系的微觀機制。在實踐意義上從功能和組織方面進行自然災害不同階段跟進式整治,有效推進利益主體應對、處理災害事件的相互協調能力,促使利益關系達到實現自我調節的動態均衡狀態,維護旅游資源保護的良性格局。
參考文獻:
[1]IanBurton,RobertW.KatesandGilbertF.White.TheEnvironmentAsHazard[M].NewYork:TheGuilfordPress,1993.
[2]安東尼•吉登斯著.失控的世界[M].周紅云,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3]葉欣梁,溫家洪,丁培毅.重點旅游地區自然災害風險管理框架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0(5).
[4]趙延東.自然災害中的社會資本研究[J].國外社會科學,2007(4).
[5]FisunYuksel,BillBramwell,AtilaYuksel.StakeholderinterviewsandtourismplanningatPamukkale,Turkey[J].TourismManagement,1999(3).
[6]呂麗輝,鹿奇.文化遺產旅游資源保護的利益協調機制研究:以龍門古鎮為例[J].職業時空,2014(9).
[7]ChrisRyan.Equity,management,powersharingandsustainability-issuesofthe‘newtourism’[J].TourismManagement,2002(1).
[8]楊春宇,黃震方,舒小林.旅游地利益主體博弈關系變遷的演進論解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
作者:呂麗輝 李娜 單位:杭州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