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大學生實效性社會實踐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活動現狀
1.大學生社會實踐參與度認識度高。調查結果顯示,在關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參與情況與重要性認識情況中,只有3%的同學表示“沒參加過社會實踐”;只有4%的同學認為“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不重要。可見,絕大部分同學都認為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很重要而且樂于去參與。對于社會實踐活動重要性的認識度和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度都是比較高的。高校建立的社會實踐基地作用不足。調查問及“所在學校是否有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時,只有35%的同學表示“有”;對于學校建立的社會實踐基地所起作用程度的調查中,只有37%的同學認為“幫助很大”,50%以上的同學認為“沒有幫助”或是“沒感覺”。可見,一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提供的社會實踐基地不多;同時,大部分同學認為學校建立的社會實踐基地起到的幫助程度不足。高校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效性指導不足。調查問及“參加社會實踐時有沒有老師給您做前期和相應的指導”時,只有24%的同學表示“有,充分且有效”,有53%的同學表示“沒有”或“不知道”。可見,在社會實踐開展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學校給予的有效性指導不足。
2.高校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仍需多方提高。調查問及“學校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不能滿足需要的原因有哪摘要:社會實踐基地是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基礎和保障,是大學生鍛煉自我、增強社會責任感的重要平臺。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有利于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高校的改革發展以及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要結合社會實踐基地活動現狀,注重建設的長效性和實效性。些”的時候,同學選擇的各種原因當中,“社會實踐內容不豐富”的占23%,“社會實踐活動目標不明確”的占27%,“社會實踐平臺建設不夠”的占19%,“社會實踐經費不足”的占16%,“社會實踐活動場地建設匱乏”的占12%。可見,目前高校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還是有不少的方面需要加以提升才足以滿足學生的需要,特別在社會實踐活動的目標設立上需要進一步明晰,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上有待進一步豐富。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原則
1.明確目標與講求實效相結合。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一方面要明確建設目標。社會實踐基地作為大學生受教育的基地,其主題設計、活動安排都要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的目標來進行,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培養方向來提供相應的實習平臺;另一方面,要講求建設實效。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過程中,不搞形式主義,要在全面策劃的前提下認真貫徹實施,力求取得實際效果,要通過行之有效的實踐形式,通過實踐基地平臺,切實提升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為實現教育培養目標發揮作用。
2.自愿理解與互利共贏相結合。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特別是校外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要做到自愿理解和互利共贏相結合。社會實踐基地的建立,是首先建立在學校和實踐基地雙方的自愿結合和相互理解的基礎之上的;與此同時,還要注意在基地建設過程中雙方的互利共贏:一方面要注重選取生產運行良好、實踐條件充足等方面比較利于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多方面能力的實踐基地,要選取便于教學實踐活動開展的基地;另一方面,高校大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要重視結合自己理論知識優勢特點,將理論應用實際,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為社會實踐基地的發展做出貢獻,為社會實踐基地創造效益。穩定協作與長效發展相結合。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一方面要注重建設過程中的穩定協作。高校與社會之間所建的實踐基地要有穩定性,注重雙方的穩定協作,為學生提供長期的實踐機會,注重建設的穩定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建設過程中的長效發展。通過社會實踐基地的建立,通過大學生實踐活動的開展,注重發展性,注重促進實踐基地和學生的長效發展。
三、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實效性提升機制
1.制度的建立健全與貫徹落實是根本。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的長效發展,需要相關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貫徹落實,要通過相關制度的制定與實施,明確雙方的職責與義務。比如可以通過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與落實制度、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的效果評估和反饋制度、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管理制度、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長效運行機制等制度的建立健全,通過制定詳細科學可行的基地建設方案和管理細則,簽訂有關實踐基地合作協議,從而促進社會基地在整體管理原則、組織領導機構、基地建設規范、設備設施建設及經費使用、師資隊伍、實踐條件、實踐形式與內容等方面的制度化、規范化,從根本上保障實踐基地建設的進行,對于基地建設的開展發揮保障作用。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典型推廣是重點。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實踐基地的作用,充分利用可利用的社會資源。要主動與城市社區、企事業單位、社會服務機構等加強聯系,從地方建設發展的實際需求和大學生鍛煉成長的需要出發,建立互利合作的社會實踐基地。一方面,可通過產、學、研結合促進基地建設的新模式,將高校在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上的成果優勢應用于與各類企事業單位中的社會實踐合作中,發揮高校人才的作用。產、學、研相結合的過程中,高校要注重通過結合科學研究的開展,通過大學生人才的輸送,做好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學校科研的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學校和實踐基地單位的優勢資源,創造雙贏的局面。另一方面,要發揮先進社會實踐基地的典型示范作用。對于取得良好成效的實踐基地,要充分發揮其模范引領的作用,將相關先進經驗予以推廣應用。通過利用網絡媒體等渠道拓寬和提高社會實踐基地的輻射度和影響力,從而進一步推進基地建設。
3.實踐活動的靈活創新與成效提高是關鍵。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是基地建設得以順利開展與長效發展的前提,社會實踐活動質量與成效是基地建設的重點,活動開展過程中要活動形式的靈活創新,要注重融教學、科研、生產于一體。第一,要加強重視與指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學校要加以重視,在各方面條件上予以支持,并通過指導老師機制的建立,發揮老師的指導作用,及時給予指導與引領,提高實踐活動的專業性與實效性;第二,要突出專業特色。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要結合專業特點選取合適的社會實踐活動基地,著重突出專業特色,充分發揮高校在對大學生的專業培訓方面的優勢,發揮大學生的專業理論優勢。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要充分發揮專業優勢,開展群眾所需、學生可為的實踐活動,增強實踐活動的針對性與實效性;第三,要打造活動品牌。社會實踐活動要有品牌意識,通過品牌活動來給高校、企業和學生帶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高校要提高思想認識。加強品牌社會實踐活動的規劃引導,強化基礎管理,與時俱進,創新活動的內容與形式,切實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效用。比如可以通過黨員志愿服務活動、大型體育賽事服務活動、社區社工服務活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科技教育衛生三下鄉活動、列車乘務員公共服務活動等形式,與相關部門建立實踐基地對接點,提高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效性,促進社會實踐基地的長效建設。
作者:林曉燕單位:華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