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談政治課程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做執(zhí)法守法用法的人必須先學習法律,了解法律,清楚權利和義務,只有掌握了這些理論知識以后方可在實踐中做一個好公民。以青春期與父母的矛盾為例,政治課本上給了我們科學的解釋:因為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逆反期,渴望獨立,渴望個性和關注,從而挑戰(zhàn)父母的權威,樹立自己的一面旗幟。在學習這章節(jié)知識的時候,每一個曾經(jīng)或者正在和父母鬧別扭的學生都開始反思自己和父母關系惡化的原因,書中給了科學的解釋,所以學生不得不懷疑自己的態(tài)度和言行,換位思考父母的立場,反思自己的過錯,從而在科學知識的武裝感染下不斷完善自己。
二、優(yōu)化教學策略,服務社會實踐
迎合社會實踐的可行性,初中政治純理論的“紙上談兵”已無濟于事,我們學會了法律卻不會運用法律,結果只是知法而不懂法。在社會實踐中,理論知識只有化為行動才能取得實質性效果,否則就是徒勞。學習法律是為了更好地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防止在不知法的情況下被誤導逾越了法律界限而犯罪。學習自尊自強的含義不是為了單純地文字背誦記憶,而是為了將其真正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做一個自尊自強的人,抵制虛榮和自卑,用知識清除內心的污濁,做一個心理陽光、健康向上的青年。教學理論與社會中的現(xiàn)象遙相呼應,教師應優(yōu)化教學策略,側重實際效用,要充分運用和發(fā)揮理論知識。
(一)教師具備優(yōu)良的政治品格,應以身示范,言行一致
在人格因素中,政治品格表現(xiàn)在教師的一切言行和行動中。政治教師的人格魅力在教學工作中有著無形的引導作用,為人正直、言行一致的教師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在學生中的影響力更為顯著,教師在進行政治理論教育的同時自身就是一面鏡子可供學生去效仿和學習。
(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政治理論看似官方的表述因為有了生活的寫照和反射變得豐富而有內涵了。在灌輸理性知識后,學生大致了解了含義和所指,教師可在多媒體技術的輔助下給學生展示社會上的案例和現(xiàn)象,還原書本中的解釋和教育,結合生活中的事例分析指導會更為有效。比如在分析犯罪案例時,教師先要客觀地分析犯罪的動機和罪行以及觸犯的法律,讓學生清楚明白地了解法律知識。在分析案例時,教師要點撥式地提出嫌犯在某種迫不得已情況導致犯罪的可能,動機也許是值得同情的,但是法律是客觀公正的,不摻半點私情和虛假,這時候感性是不適用于法律的。熟悉法律知識固然簡單,達到識字的要求就能輕松自如地掌握,但教師的任務不在于此,而在于有目的、有情感地設身處地為學習對象著想,整合知識點為日后的社會實踐服務。
三、知行統(tǒng)一,提高社會認知能力
政治課堂應向開放性的空間轉變,不能再局限于課堂教學,應走出課堂,到社會的大課堂去親身體驗。在應試教育的束縛下,政治教學圍繞考試展開大量的背誦和習題演練,磨滅了政治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的優(yōu)勢所在。政治學習是走上社會的必修課,與人相處、愛國精神、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等觀念都是在生活中隨時碰到的。拿消費舉例說明,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消費者,如何維護消費者權益的問題在政治課本上有明確的答案,這能有效防止我們在生活中吃虧上當。類似的例子舉不勝數(shù),關鍵在于如何有機協(xié)調和運用。政治課是一門社會學,它包羅萬象,剖析萬物的本質,揭露社會的弊端和丑陋的一面,能正確引導我們如何去適應這個社會,與人和諧相處,分析實事情形,認知社會。
作者:張玲單位:河北省內丘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