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淺析國內土地整理情況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土地整理即為改變地塊零散化、插花狀況嚴重化,改良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和改善環境,而采取的一整套合理措施包括對農田、水渠、道路、森林、鄉村的綜合治理,由此而提高土地質量,增加有效土地面積,合理組織利用土地、調整土地權屬,改善農業生態條件和生態環境的行為。
關鍵詞:土地整理施工建設經濟效益
1土地整理的基本概念
1.1土地整理的基本內容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利用土地總體規化與土地整理專項規劃,對田、水、路、林、村等實行綜合整治,改變地塊零散化、插花狀況嚴重化等現象,改良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生產率、勞動生產率,調整土地關系,改善土地利用機構和生產生活條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積和有效耕地面積,以及改善環境的措施。
1.2土地整理的基本方法
廣義的土地整理可分為兩類:農地整理與市地整理。根據國情,現階段我國的土地整理重點在農村地區。土地整理的主要內容方法有:調整農地結構,歸并零散地塊;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綜合建設道路、林網、溝渠等;歸并村民居住點、鄉鎮工業用地等;復墾廢棄土地;劃定地界,確定權屬;改善環境,維持生態平衡。
狹義的土地整理指農地整理,包含土地開發、復墾,即在一定地域內,按照土地利用規劃和土地利用的要求,通過將行政、經濟、法律和工程技術相結合的手段,調整農地利用和社會經濟的關系,改善農地利用結構,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增加可利用農地數量,提高農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確保經濟、社會、環境三大因素效益的良性循環。
1.3土地管理的客觀意義
我國是人口大國,土地資源相對不足,可供開墾作為耕地的土地已經很少,所以更應該注重土地的集約利用。為保證國內糧食的供應不受影響,就需要妥善安排用地比例。土地整理就是一項對土地的權屬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結構等進行全面調整的綜合措施。對目前出現的土地資源數量不清,土地資源質量不明,土地權屬混亂,土地糾紛多并復雜,土地浪費嚴重等問題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2簡單論述我國幾個地區的土地整理情況
2.1安徽省關于土地整理的狀況
自2008年以來,安徽省合肥市將土地整理、宅基地整理和新農村建設相結合,首批以“整村推進”的形式組織實施了4個試點項目,在全國打造了土地整治整村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合肥模式”。
以新農村建設為載體,改善農民居住環境。農民新村配套了水、電、電話、廣播、道路等基礎設施以及學校、醫療衛生、敬老院、村級綜合服務和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
以土地整理為依托,全面發展現代農業。通過實施土地平整、配套水利設施、田間道路和防護林網,提高田間機械化操作水平,發展現代高效特色產業,促進農業增收增效。
以土地流轉為平臺,全面提升農民收入。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新機制和新模式。土地流轉保證了農民有充足時間務工經商,企業進駐促進了農民務工本地化,農民人均純收入較項目實施前增加了千元以上。
以社會化管理為突破,促進農村社會和諧。通過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讓農民直接參與社區管理、制定新村文明公約、美化綠化環境等方式,服務引導農民改變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2.2南京市關于土地整理的狀況
為了發揮土地的最大效益,南京市土地整理項目盡量選擇“空心村”和工礦廢棄地。在制定農戶搬遷、安置政策時,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確保農民舊房拆得掉、新房搬得進,整理出的土地流轉得出、農民新居住得好。在搬遷安置中,政府堅持農戶自愿、多種安置方式和農民利益不受損的原則,最大限度地保障農民利益。
為了讓農民滿意,南京市政府明確搬遷安置方案,采取統拆統建、貨幣補償、產權調換等多種方式,由拆遷農戶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同時,搞好搬遷補償安置費的測算,原則上讓農民不增加或少量增加資金就能獲得安置住房。新建農民小區的基礎設施配套費用由政府補貼,提高土地補償標準,讓農民愿意拆、主動拆、爭先拆。還利用區級投融資平臺,通過土地整理工程建設專項資金、掛鉤項目資金、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耕地開墾費資金、國家及省級投入資金等,保證土地整治資金及時足額到位。
2.3浙江省關于土地整理的狀況
通過實地考察瑤琳鎮桃源村和江南鎮荻浦村兩村的土地整理、農民集聚、古建筑保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情況,詳細了解工程推進中的重點和難點,在聽取相關工作匯報后,浙江省政府推進了中心村和美麗鄉村建設中有規劃、有項目、有重點、有特色、有保障、有行動的口號,真正做到了領導重視、機制健全,規劃到位、推進有序,重點突出、注重結合。
政府指出:加快中心村和美麗鄉村建設,要堅持科學規劃,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既要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又要充分尊重群眾的意愿,按照“人口集中、產業集聚、要素集約、功能集成”的要求,強化規劃與產業發展、土地整理的結合。要充分挖掘所在村的自身特點,做到因村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量力而行、有序推進,防止“一刀切”。要注重結合,把中心村和美麗鄉村建設,與“三江兩岸”生態保護和建設、農村住房改造建設、土地整理、下山移民等有機結合起來,整合多種資源,增強工作實效。要立足“富民強村”,通過發展規模效益農業、鄉村休閑旅游業、來料加工業等產業,培育特色支柱產業,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帶動農民致富增收。
要不斷完善服務,加快城市資源向農村延伸,按照城市社區標準打造農村社區,完善醫療、教育、文化、體育、養老等功能,以功能集成促進人口集中,提高農民生活品質。要突出項目帶動,通過項目化運作促進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要注重建管并舉,建立健全符合中心村和美麗鄉村建設的管理機制,提高管理效率。要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和市場的配置作用,形成共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強大合力。
3結語
土地利用規劃是實行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據,是國家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應與當地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對土地的開發、利用、治理、保護在空間、時間上所作的總體戰略互相統籌。它是從全局和長遠利益出發,以區域內全部土地為對象,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加強土地利用的宏觀控制和計劃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