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公共事業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公共事業的完善與發展,而這需要我們每個部門、每個企業、每個人共同努力,缺少任何一個方面都不可能和諧。為了實現和諧社會的目標,政府應履行自身的職能,盡快完善公共事業方面的建設與管理,我們個人應該提高認識與自身素質,加強社會責任感,擔負起我們的使命,以建立、健全公共事業,實現社會的和諧!關鍵詞:和諧社會;公共事業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3日,鄧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了重要講話。鄧小平的南巡談話對中國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改革與社會進步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在過去的20幾年里,我國的經濟以驚人的速度發展,令世界矚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的GDP持續增長,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鎮、農村的建設發展我們完全可以用翻天覆地來形容!但與此同時,新的社會矛盾也隨之凸現出來,例如:社會保障的不完善、貧富差距拉大、教育問題、醫療衛生問題等等。面對出現的各種社會問題,我們不能就此片面的評價一個制度的好壞。
矛盾可以說是由差異引起的,改革開放以來的20余年里,市場在推動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市場必然有差異,而市場的差異必然造就社會的差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有差異的市場才是有活力的市場。作為一個競爭場所,優勝劣汰導致了經濟上的差異,隨后是社會方面的差異,構成了一段時間來中國社會巨大活力的結構性來源。在改革過程中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其中都包含了差異機制的作用。從哲學的角度看,市場是一種辯證的矛盾統一體,其中既存在差異,也存在和諧。古典經濟學家所提出的“看不見的手”,其實質性的主張就是尋求一只從差異中促成和諧的手,一只市場自發的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差異與和諧并存,和諧社會作為特定社會的公共目標,需要依托公共領域的力量來實現,這就要求公共事業組織早日完善。
和諧社會是我們的美好遠景,也是中國共產黨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我國政府也一直在不斷的嘗試與努力,制定各種方案、采取多種措施以解決社會矛盾,實現社會的和諧。現代社會是由國家、市場與社會三大部門構成,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任何一個方面,它需要所有的部門共同努力,當然,人作為各種活動的主體在中間起決定作用!人們素質的高低、個人的認識、責任感、使命感等決定了人的意識與行為活動,人們素質的整體水平直接影響著社會的發展。
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對政府、個人、社會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公共事業的建立與完善也是我們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公共事業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這就要求社會機制早日完善。
1正確認識公共事業組織
建國以來,政府在社會、經濟等各方面一直處于主導地位,但是在任何一個社會,政府的力量都不可能是無所不及的。隨著市場經濟的到來和不斷發展,由政府統管一切的方式所導致的弊端越來越多,也就隨之出現政府失靈的問題。在市場與政府同時失靈的時候,應該如何解決問題呢?我認為,這些問題也就是所謂的公共事業問題,當政府與市場在一些重大的經濟社會發展問題面前都感到乏力的情況下,公共事業組織也就應運而生。公共事業組織作為管理公共事務的主體,把公益性目標放在首位,沒有企業那樣的盈利目標,所以可以用主要精力為弱勢社會群體服務,解決公眾的問題;它也不像政府那樣必須考慮稅收、安全等多方面的事務,公共事業組織可以只專注于某個具體問題進行深入的管理并解決問題。
公共事業組織也可稱為非政府組織或民間組織(NGO),它們是社會力量的粘合劑和潤滑油,及時應對各種問題,并且時時激發、顯現出人性中最溫情和柔軟的力量。這一點,也是政府的剛性力量所難以達到的境界。NGO作為公民自我完善自我救助自我服務的公民自治組織中的一種,能夠充分地激發人性中真、善、美的情懷。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也越來越向有限政府靠近,迫切需要NGO組織在政府缺席的地方及時伸出溫暖而有力的大手。比如面對SARS這樣的危急時刻,我們就充分暴露出NGO組織缺乏時的無序、渙散和混亂局面。即使在日常的幫貧扶困、救死扶傷等過程中,NGO的身影也應該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以往,我們的國家結構中只有政府和民眾,而沒有“社會”這個中間層,根本就在于缺乏NGO這樣的中間結構。NGO是政府和民眾之間的巨大的彈性力量,這個力量越強大,社會的抗震蕩能力就越強。
2完善公共事業的管理
縱觀各個社會和國家,我們可以看到越是現代、發達的社會,NGO(民間組織)組織結構也越發達、越復雜,對NGO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越來越迫切。目前,中國90%以上的NGO實際上未獲得現行法律的認可,也無法得到應有的保障,發展受到制約,這對解決社會矛盾與問題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要盡快完善發展非政府組織,這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制度的支持。
政府應該全面開放NGO,對于NGO實行登記制而非準入制,同時建立法律規范,打擊非法行為。一定要充分相信民間的自我管理能力,也一定要相信NGO只是政府的左右手,他們不具備任何國家強制性力量,絕不可能對政府造成任何“威脅”。在這里我們可能會想到法****組織以及它對社會、對國家造成的影響和危害。我認為這是與其組織自身的性質問題有關,它的本質從根本上就是反人類、反社會,而不像其他一些組織(香功、氣功)一樣以強身健體為目的。當然,法****事件的發生也暴露出我國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這就要求政府應盡早完善對各種制度的建立與實行,而不能因此停止發展非政府組織。
我國的社會公共事務日益豐富,公眾對社會公共事務質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傳統的政府事業已不能適應社會公共事務發展的需要,按社會公共事務自身的規律去發展公共事業已是大勢所趨。
當前,我國公共事業的不足,以及和諧社會對它的要求決定了我們必須要大力發展公共事業,對于大多數的準公共產品來說,走市場化的道路是合理的發展趨勢。作為政府,在此過程中的作用就是一方面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只要法律沒有明令禁止的公共領域,都應該積極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進來,如今年初國務院通過的《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就是這樣的一部很好的法規;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強監管,引導企業走良性發展的道路。作為生產和提供公共產品的企業來說,一方面通過合理的價格機制獲得適當的利潤,另一方面要加強行業自律,提高服務質量,實現企業和公眾的雙贏,加快我國的非營利組織建設。
完善了對公共事業組織的建設與管理,各種社會組織有責任的、按規范、法律等有效的對公共事業進行管理,緩解各種社會壓力與矛盾,協助政府完善管理。只有各個部門、組織各盡其能,協調、協作發揮好其自身的功能,實現內部的和諧,才能使社會早日和諧!
參考文獻
[1]梁樹發.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婁成武.公共事業管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安東尼吉登斯.第三條道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