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農村老年人養老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村老年人養老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農村老年人養老

摘要:本文分析我國中部地區農民養老問題的現狀和面臨的問題,提出解決中部地區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的建議。

關鍵詞:中部地區;農民;養老

截止2005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16億人,其中絕大多數集中在農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農村的老年人口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弱勢群體。由于歷史和現實兩方面原因,無論在生活條件上還是在各種保障制度上,農村和城市都存在較大的差距。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的社會養老制度和新型合作醫療制度還處于試點階段,農民的養老、醫療問題都缺乏必要的社會保障。因此,能否妥善解決農村養老問題是關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中部地區農村老年人口養老方式的現狀

老年人養老分為家庭養老、社會養老和自我養老三種方式。目前我國老年人以自我提供資金來源、家庭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的自我養老方式為主,由家庭成員供養的家庭養老方式為輔,但城鄉差異和性別差異均十分明顯。

從表1可看出:中部地區各省60歲以上城市老人的主要生活來源為離退休金和養老金。其次為家庭成員供養。再次為勞動收入。只有不到5%的老年人依靠最低生活保障金、失業保險金、下崗生活費、財產性收入等其他來源。

從表2可看出:中部地區各省60歲以上農村老人的主要生活來源絕大部分為勞動收入和家庭成員供養,只有很少一部分來自離退休金、養老金和其他來源。其中,男性和女性的差別又很大:60歲以上男性農村老人的主要生活來源平均50%以上為勞動收入,35%以上為家庭成員供養。而60歲以上女性農村老人的主要生活來源平均70%以上為家庭成員供養,25%以上為勞動收入。只有不到5%的農村老人依靠養老金與其他來源。

通過對中部地區城鄉60歲以上老年人口養老現狀(主要是生活來源)的對比,可發現以下問題:一是城鄉老人養老生活來源不同,農村男性老人主要依靠勞動收入,女性主要依靠家庭成員供養;城市老人主要依靠離退休金和養老金,也有45%的女性主要依靠家庭成員供養。二是農村老人依靠養老金的比例很低,男性平均不足8%,女性則不到1%。說明我國農村的社會養老保障還很薄弱。上述數據不僅告訴我們中部地區60歲以上的農村老人中仍有50%以上男性老人要靠勞動收入養老,70%以上的女性老人要依靠家庭成員供養養老這一現狀,而且這些狀況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中部地區年輕勞動力大量外流等實際問題相結合,更加劇了中部地區農民養老問題的嚴重性。

二、中部地區農村老年人口養老問題的思考與分析

(一)土地保障能否為農村老人提供足夠的收入。農民的養老主要靠勞動收入,而土地保障則是農民最基本的保障,也是目前我國農民家庭養老保障的主要經濟基礎。2002年“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一次性抽樣調查數據分析”顯示,農村老年人家庭平均承包土地6.8畝,平均年收入2659.7元,農村老人在70歲時仍有30%左右的人繼續從事農業生產。我國耕地資源有限,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如果將土地承包視為可保障農村居民生活的制度安排或用它來替代農民養老保障制度,顯然不能保障農民的老年生活。雖然近兩年國家惠農政策對農民產生較強的激勵作用,糧食產量逐年增加,但農用生產資料價格漲幅也較大,基本抵消了農民因減免農業稅等政策帶來的好處。所以,土地仍不能為老年人提供足夠的收入。

(二)家庭成員能否為農村老人提供足夠的養老費用與家庭服務。自上世紀70年代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至今,農村大多數家庭結構趨于小型化。據“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一次性抽樣調查數據分析”顯示,我國平均每個家庭的人口為3.44人,比90年代減少0.52人。家庭結構小型化的同時,代際分離的趨勢也在增強,老年夫婦及老年人獨居的比例為32.9%。特別是我國中部地區由于經濟落后,農村勞動力不斷向經濟發達地區流動和遷移,大量的農村青年涌向城市尋找工作,使中部地區農村的空巢家庭越來越多。老年人由于子女的流出而無人照料,有的甚至連基本的經濟供養也難以保證。(三)社會養老保障能否為農村老人提供一些基本養老保證。在土地保障和家庭成員為農村老人解決養老問題都有其局限性的情況下,社會養老保障就應為農村老人多提供一些幫助。但現行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還很不完善,農村以養老、醫療為重點的社會保障工作僅在小范圍實施,沒有在全國大范圍內推廣,社會保障基金調劑范圍較小,醫療保障只是社區化而不是社會化,國家無法對全體農村勞動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農村社會保障功能較差。據衛生部統計,醫療資源只有20%分布在農村,由于農村的衛生經費的比例從1991年的20%降至10%,農民人均衛生費只有12元,僅為城市的28%。2003年農村每千人口醫師僅為0.68人,為城市的39%,還有1/10的農村無醫療點,新的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僅為9.5%,約有40%-60%的農民因病致貧和返貧。此外,農村的低保制度也沒有全面建立,目前享受農村低保待遇的還是極少數人,大量特困戶尚未得到保障,基本生活難以維持。

三、解決中部地區農村老年人口養老問題的出路

(一)切實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老年人的自養能力。解決農民養老問題,必須從根本上增加農民收入。只有農民收入增加,才能提高老年人的自養能力,使他們盡早、合理地安排自身的養老計劃,提高生活質量。目前,農業收入仍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土地也是農民賴以維持生計的依托,靠土地養老仍是絕大多數農民的選擇。要使土地真正發揮養老保障的作用,就要保證土地的收益,使其能真正擔負起農民養老的重任。根據我國中部農村的實際狀況,改革土地制度,發展規模經營,是目前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這樣不僅可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水平,而且還可進一步提高農民參加社會養老保障的個人繳費能力。此外,政府可進一步擴大對農民補貼的范圍,提高補貼的額度;通過規劃引導、政策支持,發展園藝業、特種養殖業、鄉村旅游業,以增加農民收入。農民可通過發展庭院經濟、個體經濟、從事有報酬的社會服務來提高收入。

(二)加強敬老教育和就業培訓,提高家庭養老保障能力。家庭保障是我國農村一種重要的保障方式,尊老愛幼、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美德,也是每個公民的基本義務。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在農村養老保障問題上,家庭依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切實加強以養老敬老愛老為核心內容的教育,使年輕一代擔當起贍養上代的責任,在全社會倡導構建和諧社會的家庭氛圍。另一方面,針對進城打工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缺乏技能和基本保障的情況,要進一步加強農民轉移就業培訓和權益保護,加大“陽光工程”等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支持力度,進一步提高補貼標準,充實培訓內容,完善培訓機制。按照城鄉統一、公平就業的要求,進一步完善農民外出就業的制度保障,提高農民工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地位。青年農民是農村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只有他們的技能提高,收入增加,農村家庭的養老保障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農村老人的家庭養老才能落到實處。

(三)推進養老社會化保障體系建設,消除農民后顧之憂。首先要加大農村養老機構建設的力度,發揮國家、集體、個人三方面的合力,推動農村養老事業的發展,解決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其次,發展農村合作醫療事業,探索建立大病醫療保障制度和對貧困老人建立醫療救助制度,解決農村老年人病有所醫問題。再次,擴大農村低保的覆蓋面,解決農村人特別是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問題。各地應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財力狀況,確定低保對象范圍、標準,中央財政對財政困難地區應給予適當補助。最后,由于我國社會保障工作缺乏統一的管理機構,管理職能分散,因此,要統一管理機構,規范管理職能,改變社會保障工作分散管理的現狀,特別要抓好農村社會保障管理工作的關鍵環節,采取有效措施,嚴懲挪用、占用、截留、冒領基金的個人或團體,努力使基金在運行中保值、增值,并對基金的籌集、運營、增值和發放進行規范化管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阳县| 滨州市| 子洲县| 深水埗区| 漳州市| 四子王旗| 两当县| 江城| 通山县| 广南县| 潍坊市| 策勒县| 民权县| 元朗区| 内丘县| 灵寿县| 康马县| 昌乐县| 永定县| 平邑县| 米林县| 龙井市| 东光县| 舒城县| 齐齐哈尔市| 瓦房店市| 潼关县| 汤阴县| 浏阳市| 黔西县| 合江县| 清新县| 西盟| 渝北区| 鸡东县| 肥西县| 宝丰县| 大英县| 麻江县| 杭锦旗| 兴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