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貧困山區新農村建設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爬坡年,中西結合部貧困山區選擇什么樣的模式建設新農村值得思考。文章以湖北十堰市為例,簡要分析了中西結合部貧困山區新農村建設面臨的特殊問題,提出了新農村建設可資借鑒的八種模式選擇,以及完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模式應當堅持的原則和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模式;中西結合部;十堰貧困山區
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后,中共中央、國務院連續兩年發出一號文件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了全面而具體的部署。占國土總面積近七成的貧困山區,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各地正在進行有益的探索。本文以湖北十堰市為例簡要分析了中西結合部貧困山區新農村建設的模式選擇。
一、中西結合部貧困山區新農村建設面臨的特殊問題
1自然環境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是中西結合部貧困地區建設新農村的掣肘。位于中國中部的鄂西北山區十堰,地處秦巴山脈,是鄂、渝、陜、豫四省市交界結合部,地跨東徑109度11分~111度16分,北緯31度30分~33度16分為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帶。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里的氣候發生了重大變化,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災害日趨加劇,已成為農業發展及社會經濟生活的突出問題。由于多年來投入不足,水利設施、道路交通等公用設施發展滯后,森林覆蓋率降低,水土流失嚴重。從1999年開始,十堰市連續五年持續干旱,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十堰市目前公路、電視、電話村村通率遠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緩慢是中西結合部貧困地區建設新農村的瓶頸。十堰山區耕地資源十分狹小,人均占有耕地0.7畝,其中水田只有0.22畝,旱地大多為坡地,幾乎全靠望天收。但豐富的山場資源、小水電資源蘊藏著取之不竭的財富,利用山場資源,培植壯大柑桔、茶葉、中藥材、食用菌、草食畜牧業等特色支柱產業的潛力巨大。但由于農村市場主體發育不完善、市場體系不成熟、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村信息閉塞、缺少資金扶持等因素,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往往帶有趨同性和滯后性,致使十堰市地區具有地域特色的優勢產業不多。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增產不增收,使十堰市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目前仍然處于爬坡階段,在總量上與其他地區有拉大趨勢。
3農民文化素質低、困難群體龐大是中西結合部貧困地區建設新農村的難點。文化教育落后是貧困地區的一大癥結。目前,由于農民受生計所迫,外出務工多和受教育的程度比較低,加上傳統思想觀念的制約等等,貧困山區陷入了人口多但新農村建設合格主體嚴重缺乏的尷尬局面,具體表現為:(1)勞動力資源嚴重不足。調研統計,外出務工人口占到勞動力的60%以上,有的甚至舉家外出打工。目前,在農村很少能見到青壯年勞動力,稍有一點文化和門路的都離開農村外出謀生。留在農村的除了老弱病殘就是婦女兒童,要么就是文化素質太差無法在外謀生的,即人們戲稱的“993861”(老人、婦女、兒童)部隊。(2)本主人才極度缺乏。據調查統計,文盲和半文盲的勞動力規模大,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對現代農業科技的領會能力和掌握能力比較差,導致許多農業新技術、新措施推廣速度較慢。(3)農村承包責任制解決了農民的吃飯問題,但也助長了小農意識。調查顯示、70%以上的農民對集體缺乏認同,只關心自己家庭的生活如何提高,對投工投勞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存在一定的抵觸情緒。村支兩委很難調動勞動力從事農村公益事業。這樣的人口結構和心理狀態,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也不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4得不到政策充分支持、政策性實惠少是中西結合部貧困地區建設新農村的又一憾點。十堰市地處中西結合部,雖亦中亦西,但既享受不到西部的政策優惠,也沒有中部的區位優勢,資金、技術、人才、信息匱乏。2004年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農業、扶助農民的優惠政策,但山區農民所得甚少。免除農業稅、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生產資料補貼、農機補貼,雖然省里給予傾斜,但農民人均得到實惠只有30多元;水稻、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山區農民不僅不能從中得到好處,反而因糧價上漲增加了農民購買口糧、飼料的支出,加重了負擔;國家和省里向糧食大縣傾斜的政策,如優糧工程、沃土工程、高產農田建設、中低產田改造等方面的投入,山區基本沒有項目,基本沒有得到實惠。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建設模式
由于農業生態類型、自然資源條件和社會條件的差異,因而十堰市在新農村建設和運作上,因地制宜,探索了八種可資借鑒的模式:
1資源集約型新農村。即在具有豐富礦產、水力、電力等資源的農村,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引進資金和技術,加快資源的開發和合理利用,建立起資源集約型農村經濟。長久以來,在十堰市一些具有豐富資源的農村,充足的能源有力支撐了整個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應注意提高技術水平,改進設備和生產方式,克服粗放式經營,加快資源集約型經濟建設。
2工業企業型新農村。即在“城中村”或城鄉結合部的個別農村,以當地基礎條件為出發點,以發展工業企業為契機,通過工業企業的發展壯大及其拉動力帶動農村政治、經濟、設施、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的綜合發展,同時,鄉村在土地、勞動力等資源整合的基礎上又進一步促進工業企業的發展,使得工業企業與鄉村融為一體、和諧發展的一種新農村建設模式。農村工業化是壯大農村經濟總量的關鍵,是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器,也是推進農村城鎮化的支撐點。
3特色產業型新農村。邸在一個鄉或村的范圍內,依據所在地區獨特的優勢,圍繞一個特色產品或產業鏈,實行專業化生產經營,依靠一村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壯大來帶動鄉村綜合發展的一種新農村建設模式。專業村是這種模式的代表。如鄖縣自浪鎮楊溝村143戶農民,在村干部帶領下,按照“發揮優勢、退糧種姜、富民強村”的思路調整產業結構,實行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經過5年努力,將本村643.8畝耕地全部種上黃姜,農民人均純收入近8000元,成了遠近聞名的“洋樓村”、“富裕村”。4生態旅游型新農村。即以農村地區為特色,以農民為經營主體,以生態旅游資源為依托,以生態旅游活動為內容,通過農村生態旅游促進新農村建設的一種模式。發展生態旅游業要注意挖掘和保護生態旅游資源,建立和完善與生態旅游相配套的娛樂、住宿、餐飲等基礎設施和服務。
5休閑農莊型新農村。即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充分利用農戶庭院空間以及周圍的魚塘、樹林、菜地等農家資源、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和農村特有的鄉土文化吸引游客,通過集觀賞、娛樂、體驗、知識教育于一體的新興休閑產業帶動新農村建設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包括建立農業生態園、養殖場、采摘園、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學農教育基地、農藝園、民俗村等方式把鄉村的發展與休閑產業的發展融為一體。投資少、收益好、見效快是休閑農莊型新農村建設最為顯著的特點。全國各地的休閑農莊型新農村建設開發,基本上都是當地農村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充分利用了現有的自然與人文資源加以開發和利用,也有效帶動了“農家樂”經濟的迅猛發展。
6畜牧養殖型新農村。指在畜牧龍頭企業的帶動下,通過充分利用山區廣闊的牧場資源,大規模化發展畜牧養殖業,并實行產業化經營、循環化利用帶動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一種新農村建設模式。該模式的必需條件是:規模化的畜牧龍頭企業、特色的養殖品種和相應的市場需求。畜牧養殖帶動型新農村建設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防止糞便污染;發展規模化、產業化、一體化養殖,規避市場風險。
7商貿流通型新農村。即以科學利用便利的交通、完善的基礎設施及配套條件發展現代農村商貿流通服務業和市場網絡,進而形成以蘭i地農村為中心的市場,以市場促產業、以產業帶鄉村,最終形成商貿發達、鄉村繁榮的一種新農村建設模式。如鄖西湖北口鎮積極發展第三產業,成為聯接鄂陜的小商品集散地。
8勞務經濟型新農村。即以勞務培訓為切人口,通過轉移大批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不僅加快了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而且優化了農村勞動力資源的配置,提高了農村勞動生產率;轉移就業后的農村勞動力將獲得收益的一部分投入到農業生產和農村建設中,反哺家鄉,反哺農村,從而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了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但需要注意:發展勞務經濟要講究規模經濟,只有形成規模才能創造更大的效益;發展勞務經濟需要政府的指導和培訓,通過政府的力量促使初始規模的形成;政府要加強引導,把發展勞務經濟與當地的村莊建設相結合,以勞務經濟促進當地農村的發展。
三、完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模式應把握的幾個方面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政府主導、群眾參與、各方努力的一項社會系統工程。貧困山區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應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遵循幾個原則。(1)因地制宜,科學規劃,逐步實施。貧困山區基層領導必須要多做“工程師”,少做“設計師”,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科學分析,充分論證,制定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及試點規劃,制定新農村建設配套政策和實施方案,明確目標,細化措施,落實責任,分階段、分步驟抓好推進工作;切忌盲動、“一刀切”、“一陣風”、運動化。(2)充分依靠群眾,尊重農民的選擇和勞動。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也是建設成果的享有者,選擇什么樣的新農村建設模式,既要尊重科學,尊重實際,又要充分相信群眾,尊重農民的意愿;切忌以(命)令代引(導)。(3)量力而行,注重實效。新農村建設,既要考慮貧困山區人民群眾的承受力,又要扎實工作,干出成效;切忌盲目攀比,避免搞形式主義和形象工程。
2處理好幾個關系。(1)“靚村鎮”與“硬腰板”的關系。貧困山區新農村建設不只是建設新城鎮或新村莊,使村鎮“靚”起來,更重要的是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民腰板“硬”起來。只有農民腰板“硬”起來了,才能為新城鎮或新村莊建設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2)“鼓口袋”與“富腦袋”的關系。“要想鼓口袋,須先富腦袋”,“要想實現現代化,農民必須知識化”。貧困山區新農村建設既要千方百計使農民“口袋”鼓起來,更要按照“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新型農民的內涵要求,通過多種形式的職業教育和農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民整體素質,使農民“就業有路,打工有門,致富有術”,使農民“腦袋”富。只有使農民“腦袋”富起來了,才能為農民口袋鼓保持持久的后勁。(3)“重整齊”與“有特色”的關系。貧困山區新農村建設既要統一規劃,統一設計,“幾村一業”、“幾村一晶”,更要因地制宜,符合實際,突出特色,“一村一業”、“一村一品”。(4)“外力幫”與“自己干”的關系。因貧困山區社會經濟的弱質性,新農村建設需要“政府扶”、“外力幫”,為貧困山區新農村建設提供充足而有效的公共產品,更需要充分發揮山區農民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艱苦創業精神,轉外力為內力,增強自身的綜合能力,又好又快地建設自己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