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地方新農村建設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近年來,廣西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但城鄉發展差距卻有繼續擴大之勢,農村社會發展明顯滯后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觀。廣西是農業大省,農村人口多、農業比重大。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使之真正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美好圖景,那么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將是關鍵所在。
[關鍵詞]廣西;新農村建設;農民教育;基金途徑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適時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新農村建設要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二十字為基準評價目標,這是我黨提出的重大戰略舉措,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穩定器,更是經濟建設轉型時期保證國家安定有序發展的重要措施。
一、農民問題仍然是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問題
在“三農”問題中,農民的問題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建設什么樣的農民最需要的新農村,農民自己最清楚,因此,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建設新農村,要抓住培育新型農民這個根本。在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就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新農民應當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按照“二十字方針”,新型農民是生產發展的主體,是寬裕生活的創造者和享用者,是建設“鄉風文明”的主體,是村容整潔的建設者,是管理民主的推動者。下大力氣培養和造就具有較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必將推動農村走向新的發展階段。
對于如何培養和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使之成為我們廣西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也是當前廣西各級領導值得研究的問題。廣西自治區黨委、政府在堅持貫徹黨中央“十一五”規劃的基礎上,根據廣西的實際情況確定要實現“學校無危房、學生寄宿宿舍完善,職校技校農民培訓設施配套;建有村文化活動室和文體活動場地;培養新型農民,走出去的勞動力掌握一門以上的務工技能,留下來的80%以上掌握一門以上農村生產實用技術”。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就必須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育新型農民,創造農村新生活。
二、當前廣西農民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農民問題是關鍵,當前,廣西各地農民教育中還存在著許多不利因素,主要表現在:
1、基礎教育仍然薄弱
改革開放以來,廣西全區農村掃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到2007年全區已基本實現“普九”,全區農村教育基礎設施和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實現了教育規模和辦學條件同步增長,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進一步提高,教育與農業、科技密切協調,推動了農村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但是,當前農村基礎教育仍然十分薄弱,農民最缺少的正是科學文化基礎知識。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我國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農村勞動力中,小學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11.62%。廣西作為西部邊遠地區,由于歷史和地理的原因,農村農民受教育程度水平更是居全國平均水平以下。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農村基礎教育基本條件的建設的嚴重滯后,硬件上投入嚴重不足,師資水平亦偏低。
2、農村文化及農民道德素質不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
當前廣西農村群眾文化的普及工作十分落后,農村文化設施亦十分匱乏,在部分邊遠地區,文化活動更幾乎是空白。近年來,一些不良的封建遺風在農村又有所抬頭,一些消極思想和陳規陋習沉渣泛起,這些愚昧落后的封建習俗阻礙了農民素質的提高,進而影響了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農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質的提高是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保持穩定的根本,道德文化素質建設不好,必將嚴重影響農村穩定,阻礙新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3、農村職業技能教育嚴重匱乏
一方面,農村現有的技校、職業學校招生困難,沒有發揮其應有的功能,農民沒有接受再教育及文化熏陶的機會,現有的職業教育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跟不上實際發展的需求,這一切都在阻礙著農民素質的提高,從而制約著農民就業的選擇,影響了農村經濟、文化事業的建設和發展。
4、部分解決“三農”問題的政策并未落實到實處
目前在廣西的部分縣、鄉鎮教育資金投入不到位,個別地區還存在著教育亂收費比較嚴重的情況。一些地區沒有積極主動地想辦法自己解決資金困難,“等、靠、要”的思想使很多農村地區失去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個別政府官員沒有意識到農村問題及農民教育問題的重要性。以至于農民問題沒有在根本上得到重視。
三、建設基于和諧社會理念的新農村的基本目標
按照全面性、科學性及可操作性的原則,結合廣西的實際情況,從以下幾個方面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基本目標:
1、農業生產科技化
新農村建設應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轉化能力,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強農業產業化經營。用科技武裝農民,提高農業及附屬產業的增加值。對于鄉鎮企業要加強生產的技術含量,不以數量為指數,引進先進生產技術,創造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生產環境。
2、鄉風習俗文明化
移風易俗,提倡科學、文明、法制的生活觀,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民的法制觀念和民主意識。農民民風純樸、社會治安良好、群眾關系和諧、各民族文化得到宣傳和發揚,老百姓就會感覺到幸福,農民生活滿意度就會高,農村生活氣氛就會活躍。只有搞好農村農民教育,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才能夠達到鄉風習俗文明化的要求。
3、基層管理制度化
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是我們黨務工作的根本基礎,應加強農村基層組織的陣地建設,健全黨領導下的村民自治機制,狠抓農村工作的廉政建設,提高農村行政管理人員的法律意識,村務工作要法制化、規范化,以提高村民對村務工作管理的滿意度及參與度。四、培育和造就新型農民的基本途徑
結合廣西的基本情況,要達到新農村建設的基本目標,就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進一步強化農村義務教育
教育是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的基礎,基礎教育落后是造成農民文化知識水平低、素質不高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們要加大政府對義務教育的投資力度,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貫徹落實九年義務教育免費政策,使農村子女有學可上。另外,要搞好農村中小學教師配置工作,全面提高農村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知識,奠定人才基礎。
2、落實各項農村先進適用技術
新型農民要掌握一定的農村先進適用技術。在第二、第三屆中國一東盟博覽會上,農村先進適用技術成為博覽會四大主題之一,期間展出了一批先進實用的農業技術,成為博覽會期間的一大亮點。廣西各級地方政府應抓住這一歷史性的機遇,積極吸引各項適合廣西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先進適用技術來充實和發展地區農業的技術含量。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以先進科學技術武裝的農業必將積極帶動地區經濟的高速發展。
3、注重農村先進生產經營方式的發展
新型農民不僅需要具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駕馭市場的能力,成為以需求指導農業生產、以新產品引導市場的新一代農民。
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農民具有較強的防御自然災害風險的意識,但是,縱觀歷史,農民普遍缺乏抵御市場風險的意識。在現代化社會中,要成為新一代農民,還需要提高抵御市場風險和駕馭市場的能力。從根本上來說,大力發展農村先進生產經營方式,提高農民組織化和農業產業集群化程度,將改變我國農民“多、散、弱”的局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具體就是要在堅持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的基礎上,提高農業組織化和經營規模化的水平。另外,利用信息化技術安排農業生產活動,形成農戶到企業再到市場的一個完整的協作化過程,在生產中,不斷加強農業與農業工程技術相結合以及農產品加工轉化及增值的過程,開發與農業相關的附屬產業。
4、進一步加強農村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技能
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民,要從廣西各地鄉鎮的實際情況出發,不單要提高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勞動技能,更要提高仍然留守在農村務農的農業勞動者,這就要求要加強農村富余勞動力轉崗就業培訓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崗就業培訓要立足于市場和企業的需求,體現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結合各地區農業現狀和資源,立足生產實際,重點加大農作物的基本技術培訓,如病蟲害防治、畜禽養殖技術等,按照當地農業結構調整以及發展特色農業的生產實際確定培訓內容和推廣項目,這種有針對性的實用技術培訓對農民的勞動技能提高將十分有效。農村先進實用技術及先進生產經營方式最終的操作者和實踐者都是農民自己,所以,要全面提高農民素質,進一步加強農村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技能的重要性就顯得尤為突出。
5、加強農村道德和法制教育,豐富農民生活。創造良好的社會風尚
要逐步在農村建立移風易俗、家庭和睦、孝敬老人、崇尚科學的良好風尚,形成具有地方基層特色的適合實際操作的日常行為規范、鄉規民約。社會公民文明禮貌、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社會風氣好了,環境好了,才有可能創造更好的經濟條件。
當前農村文化資源較為貧乏,需要各級政府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結合到廣西少數民族的文化特點,盡快建立起各民族文化特點的新型文化模式,以解決農村文化貧乏、水平低下的問題。目前,有一些鄉鎮正在積極開展農村的籃球、足球等體育比賽,這讓農民在物質生活豐富的同時,享受到更多健康的精神生活。農村農民文化生活的豐富,能夠全面提升農民的素質及社會文明程度,同時,也只有農村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才能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五、結語
建設新農村,一定要把農民作為主體,這是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的根本要求。各級政府部門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關注、關心、塑造農民。塑造有覺悟、有文化、有能力的新型農民,讓農民意識到自己就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把新農村建設轉變為自覺的行動,這樣才能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成為推動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的新農村建設的新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