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全面小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小康社會目標實現的必然要求,是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必然結果,是一個宏大的長期系統工程。必須全面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之“新”的內涵,切實做好“新”的文章。按照十六屆五中全會對新農村建設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字方針推進新農村建設,創造出具有美好藍圖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發展的進程明顯落后于城鎮。據有關數據顯示,目前城鄉之間、工農之間反差很大。一是城鄉居民收入存在巨大反差。2007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9.5%,為1985年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鄉居民收入比卻擴大到3.33:1,絕對差距達到9646元。二是城鄉社會事業發展存在巨大反差。以衛生事業為側,2007年,全國醫療機構費用8988.31億元,其中城市醫院占73.74%,縣醫院、社區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費用分別僅占12.47%、3.22%、9.97%。可見,衛生費用還是主要流向城市醫療機構,縣醫院、鄉鎮衛生院和城市社區服務中心所得較少。三是城鄉基礎設施存在巨大反差。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建設步伐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農村盡管也有很大發展,但仍顯得明顯滯后。目前還有一些農村通不了路、打不了電話、看不上電視、喝不上干凈水。四是城鄉公共資源分配存在巨大反差。1990~2004年的15年間,國家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增長率有10年低于國家財政支出增長率。1997~2005年,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連續9年低于城鎮。
我國正處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各種社會矛盾的突顯期。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仍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多年來,農村消費品零售額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趨勢,1980年為65.7%,1990年為53.1%,2000年為38.2%,2005年為32.9%。也就是說,占總人口2/3的農村居民只消費了全社會1/3的消費品。
我國經濟增長最根本的是要堅持擴大內需方針。擴大內需的潛力在農村,出路也在農村。正如總理講的,“只要農業和農村經濟能夠持續發展,農民的收入能夠持續增長,中國就不愁發展的空間”。發展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一方面有利于刺激和擴大中國數量最多、潛力最大的農村消費群體的消費需求,為經濟增長提供持久動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創造對原材料工業品的大量需求,解決這些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更好地支撐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如果農村的落后面貌不能得到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不能得到提高,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就難以實現。
2“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樹社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志的社會狀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發展經濟、增加收入。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前提。要通過高產高效、優質特色、規模經營等產業化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二是建設村鎮、改善環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處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綠化等內容。三是擴大公益、促進和諧。要辦好義務教育,使適齡兒童都能入學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使農民享受基本的公共衛生服務;要加強農村養老和貧困戶的社會保障;要統籌城鄉就業,為農民進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農民、提高素質。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倡導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要發展農村文化設施,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強村級自治組織建設,引導農民主動有序參與鄉樹建設事業。具體而言,“新農村”包括5個方面,即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范疇。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設各具民族和地域風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設要符合“節約型社會”的要求;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道路、水電、廣播、通訊、電信等配套設施要俱全,讓現代農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態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美。尤其是在環境衛生的處理能力上要體現出新的時代特征;使農民具備現代化素質,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農民”;要移風易俗。提倡科學、文明、法治的生活觀,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要求
3.1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向特征
新農村建設的內容是十分清晰的,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它既包含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又包含了農民收入、生活質量的提高;既包含了農村整體面貌、環境的變化,又包含了農民素質的提升,還包含了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等,是一個全面而完整的系統工程。
(1)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是實現其他目標的物質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廈,經濟就是這幢大廈的基礎。如果基礎不牢固,大廈就無從建起。如果經濟不發展,再美好的藍圖也無法變成現實。
(2)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目的,也是衡量我們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農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農村建設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
(3)鄉風文明,是農民素質的反映,體現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只有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學,形成家庭和睦、民風淳樸、互助合作、穩定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新農村建設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4)村容整潔,是展現農村新貌的窗口,是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應該是臟亂差狀況從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民安居樂業的景象。這是新農村建設最直觀的體現。
(5)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顯示了對農民群眾政治權利的尊重和維護。只有進一步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讓農民群眾當家作主。才能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真正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可見,新農村建設決不是簡簡單單的“新村莊建設”,而是彼此緊密相聯、相互促進的五個方面構成的一個系統工程3.2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要條件。一方面,沒有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持續提高,就不能很好地解決廣大農民的基本生產生活問題;沒有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持續提高,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農村人居環境和村容村貌就難以根本改善,農村健康文明和諧的新風尚就難以持久,農村民主政治的發展就會受到制約。
必須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整體素質和農產品競爭力。現代農業建設是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的方向,對于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具有重要作用。要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穩定發展糧食生產,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加快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示范基地,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讓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的實惠;加快發展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積極發展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新型營銷體系,建設連鎖化“農家店”。
必須加快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為農村繁榮和農民就業增收創造條件。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縣城和小城鎮是農民日常生產生活的區域性中心,縣域經濟的發展對于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具有重要作用。要著眼興縣富民,培育產業支撐,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和建設小城鎮,引導企業和要素聚集,改善金融、工商、信息等服務,增強縣域管理能力和經濟活力。
必須加快轉移農村勞動力,不斷增加農民收入。繼續加快轉移農村勞動力,不僅有利于農村經濟發展,而且可為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是不斷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要為農民外出務工提供良好的環境。要繼續大力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增強農民轉崗就業的能力;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平就業制度,進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種針對務工農民流動和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鄉就業公共服務網絡,為外出務工農民免費提供政策咨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等服務;完善務工農民勞動合同制度,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加強務工農民的職業安全衛生保護;逐步建立務工農民社會保障制度,探索符合農民工特點的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險辦法。
4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應注意的問題
(1)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建設新農村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的必然結果,是一個宏大的長期系統工程。建設新農村要循序漸進,扎扎實實的推進。而有些地方對新農村建設長期性、艱巨性的認識仍然不足,把建設新農村作為短期工作目標來要求和部署。在有些地方,為了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推向前進,實行了縣領導分片掛村抓新農村建設,把任務層層分解至鄉鎮,有的甚至分解到個人頭上,有的領導為了使自己所掛的村辦出亮點,極少數地方甚至以“大會戰”的方式要求短期內取得明顯成效。把新農村建設搞成“達標工程”、“限時工程”和“指標工程”。
(2)偏重“村容”,偏重形象。
中央建設新農村決策給農村帶來了春風和熱情,農民確確實實迫切希望通過新農村建設改變命運。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是發展農村生產力,不能把新農村建設簡單地理解為新村莊建設,而一些地方把新農村建設“五句話”的總體要求“村容整潔”片面理解為單一目標,把新農村建設等同于“新村建設”,把新農村規劃搞成了“新村規劃”,把建設新農村看成是搬新家、蓋新房、修大道,有的甚至設想建廣場等等。目前新農村建設在基層處于探索階段,絕大部分安排的是當地相對條件較好的地方,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3)模式趨同、做法雷同。
建設新農村,引入現代文明與保護民族文化、彰顯區域和地理特色并不矛盾,關鍵要把農村的建設看成是經濟的,社會的和歷史發展的規律,是農村發展隨經濟社會發展而自發變遷的一個必然過程。而一些地方在村莊建設和農居設計等方面,由于缺乏對經濟發展規律的深刻理解,盲目模仿城市建設的套路,把改革開放初期江南“村村像城鎮,鎮鎮像農村”移植到本地。忽視農村特點、當地傳統習慣和風土人情,生搬硬套城鎮建設模式和標準,采用一張圖紙、一個式樣、一種格調,在規劃和試點中就把典型的地域特征搞沒了,把鮮明的民族特色改掉了,把優秀的文化傳統弄丟了。實際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是簡單的模式‘克隆’,如果按照城市的標準或統一模式去建設新農村,就有可能違背經濟發展規律,還會從根本上背離于時代的發展。所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把引人現代文明與保護民族文化結合起來,在彰顯區域和地理特色的新上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