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村環境污染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關鍵詞農村環境收入效應財富效應價值分析
論文摘要從我國農村環境污染中的收入與財富、主要利益主體以及價值判斷進行微觀經濟分析,指出發展農業生態產業、扭轉二元經濟結構、加大農村垃圾處置力度是確保農村生態安全的必然選擇。
世行報告指出的中國環境惡化的三項直接動因——經濟快速增長、城市化和工業化都與農村發展緊密相連。從總人口的角度,我國目前農村人口占主體,農村環境的好壞對我國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有相比城市更重要的貢獻;從農村占我們國家國土的份額看,我們國家環境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農村環境而不是城市環境決定的;從環境改善的潛力看,與城市相比,農村毫無疑問具有更大的可塑性。
1農村環境污染的分類和根源
就農村而言,其環境污染問題在當前復雜的背景下,根據造成農村環境污染的污染物來源不同,至少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外源污染,二是內源污染。
所謂外源污染,指來自農村以外的污染。例如,城市中的垃圾運往離城市比較近的郊區,即農村進行填埋;為了城市環境的改善,對城市中污染比較重的工業企業外遷至農村等;還包括環境污染物的自然遷移至農村,例如城市工業企業產生的大氣污染物(粉塵、SO2、CO2、NOx等)隨大氣遷移至農村地區,直接污染農村地區大氣或是隨降水進入農村土壤、水體等。
所謂內源污染,主要分以下4種情況:一是農業生產資料的不合理使用。例如化肥的不合理應用,農藥的不合理應用;二是農村生活污染。農村生活過程中產生廢水、廢氣和廢渣,小城鎮和農村聚居點的生活污染物,因為基礎設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邊環境中,造成嚴重的“臟亂差”現象:每年產生的約為1.2億噸的農村生活垃圾幾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產生的超過2500萬噸的農村生活污水幾乎全部直排,使農村聚居點周圍的環境質量嚴重惡化;三是農村生產污染。這類污染是由于飼養用于生產或是經濟用途的動物對農村的污染,這類污染在南方有散養牛、豬、雞、鴨,傳統的地區尤為嚴重。另外,還包括農業秸稈的污染,無論是在東北還是在中西部,都有農業秸稈污染問題存在,東北主要以玉米秸稈為主,而中西部農村主要是小麥和水稻秸稈;四是本地鄉鎮企業對農村環境產生的工業污染。受鄉村自然經濟的深刻影響,農村工業化實際上是一種以低技術含量的粗放經營為特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反積聚效應的工業化,村村點火、戶戶冒煙,不僅造成污染治理困難,還導致污染危害直接。目前,我國鄉鎮企業廢水COD和固體廢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的50%以上;而且鄉鎮企業布局不合理,污染物處理率也顯著低于工業污染物平均處理率。
2農村環境惡化的微觀經濟分析
2.1農村居民收入、財富效應與環境變化的關系分析
2.1.1由收入效應引起的環境問題。一般意義上的經濟發展,至少在短期內,意味收入的增加;而收入增加的直接后果是社會增加對包括“環境”在內的正常物品的需求。由收入效應引發的環境問題,我們將農民面臨的購買選擇分為環境物品和非環境物品,經濟發展使預算線右移,農民不僅提高非環境物品的消費,同時也增加環境物品的消費。在這個意義上,無論是“先發展后治理”,還是“邊發展邊治理”,在“發展”過后,幾乎都會有反省“治理”不足的反應。
2.1.2由財富效應引起的環境問題。經濟發展帶動了產權制度、產權關系的調整,就一般而言,產權制度的演進朝逐漸明晰的方向發展。假設在產權制度調整之前,環境物品的產權歸屬是模糊的,“模糊”比較方便的理解是個人擁有的環境物品的價值被制度性低估了,政府強制性要求提高環境質量,政府只需要給予農民幾乎為零的物質補償。當農民擁有環境物品完整的產權,環境產權的明晰在經濟上意味著賦予了農民更多的財富,而農民財富的增長會轉變為對環境物品需求的增加。經濟發展與產權制度改革相結合從根本上對環境保護起促進作用。
2.2保護農村環境的價值分析
2.2.1文化的價值。農村維系著的傳統的生活方式,是城市傳統文化的基因庫。因此,歐洲國家激進、固執地保護城市邊緣的農村,使之在強大的工業文明下得以繼續生存。
2.2.2生態的價值。農村不應在城市化過程中遭受破壞,相反應該從城市化過程中獲得更豐富的生存和發展機會。發達國家的經驗也表明,好的城市化不是取代農村,而是使農村發展更好。以農村的農地為例,農地一般意義上的固有功能,如防洪、涵養水源和防止土壤侵蝕,傳統的這些功能主要服務農業和農村;但是,伴隨著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也開始受益于這些功能。此外,如凈化和景觀功能,隨著城市化進程,近年來得到很大的發展。
2.2.3保障城市生存和發展的價值。城市化絕非意味著消滅農村,而是要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使農村處處賞心悅目,適宜于居住、郊游、體驗、野營、觀光等。城市的發展,使農村傳統農產品生產基地的角色重要性下降了。總體上,農村需要實現從傳統產品經濟向新型服務經濟的轉型。我們認為,農村對我們國家環境保護的成敗起決定性影響。此外,農村環境問題長期被忽視,國家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巨大環境投入,也很難維持“長治久安”的治理效果。由于我國農村污染治理體系尚未建立,環境污染不僅將迅速從“小污”變“大污”,而且已經“小污”成“大害”,給作為弱勢產業的農業和弱勢群體的農民帶來了顯著的負面影響。
3當前農村環境問題的對策建議
3.1加強環境保護教育,搞好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規劃
科學規劃是合理建設與健康發展的前提。在所在區域城鄉建設總體規劃及環境建設總體規劃的框架下,村鎮生態環境建設規劃主要應遵循以生態學及規劃理論為指導,與村鎮建設總體規劃同步制定,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應能不斷提高村鎮的生產生態位和生活生態位。村鎮生態環境建設應立足于促進生產,方便生活,使生產區和生活區布局協調,生產功能和生活功能逐步提高。
3.2積極建設生態型產業體系,推進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
地方政府的領導者可能從政績的角度,在短期內,嚴格執行國家在農村地區的環境標準,甚至會超前發展。但只要農村基本的利益格局沒有改變,經濟發展一定是更大的政績,地方政府的領導者會很快地轉向“經濟優先”。從長遠看,建設“生態型”產業體系可能是解決農村生產垃圾減少的唯一出路。國家應從戰略的高度,規劃、組織農村地區的產業生態建設。在城市工業有計劃地向農村地區擴散的同時,我們認為,應根據“產業生態”的原則,將經過組織的“產業共生體”成建制地向農村擴散。
3.3扭轉二元結構下的農村邊緣化
回顧劉易斯的“二元經濟”模型,可以發現,劉易斯預期的通過城市部門的經濟擴張改善農村部門的人地關系,并長期隨著農村“單位勞動產出比”的上升,最終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會面臨挑戰:一方面,農村人均收入下降引起農村地區環境需求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公共物品的積累以加總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topay)為基礎,“富有”農民的退出會導致農村總的環境支付意愿呈“指數”下降,從而從供給的角度看,城市化引起“農村邊緣化”,加劇農村的環境惡化。
3.4農村環境保護與垃圾處置的財政制度創新
根據城市的經驗,逐年攀升的垃圾產出給財政帶來了巨大的負擔。垃圾處置,尤其是“垃圾填埋”,不僅僅是資金問題。由于需要占用土地,城市垃圾的基本出路因此大體可以描述為“城市向農村的遷移”。在垃圾堆場占地問題上,城市與近郊農村的矛盾越來越大。改革現有環境治理資金籌措模式的時機和條件已基本具備。我們的基本立場是:在建設“零售附加”稅收系統的同時,發展“環保政府債券”;系統梳理目前的稅收體系,對不符合產業發展、污染嚴重的行業和部門率先啟動“零售附加”;在政府財力允許的前提下,在引入“零售附加”的同時,取消、降低現存的一部分稅收項目。在加入WTO以后,城市通過農產品補貼對農村回哺的政策空間已經非常有限。從未來農村主導功能轉換的角度出發,將這部分補貼轉向農村環境建設,建設以“農村景觀與生態服務”為核心的新的農村支持系統,是中國未來農村環境政策的一個發展方向。
4參考文獻
[1]蘇揚.浙江經驗:“三生統籌”理念下的農村環境綜合治理[J].環境保護,2006(4):79-84.
[2]吳曉青.實施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建設新農村新環境[J].環境保護,2007(1):12-14.
[3]蘇揚.我國農村聚居點環境問題分析與對策[J].宏觀經濟管理,2005(11):44-45.
[4]孫貴尚.關注農村環境問題[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5(4):33-34,49-50.
[5]陸新元,熊輝,曹立平,等.對當前農村環境問題保護的研究[J].環境科學研究,2006(2):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