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關系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加強“三農”工作的重要戰略部署,是一項重大而長期的歷史任務,它的總的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文章從新農村建設的內涵、評價指標體系、主要途徑、戰略選擇及必要性五個方面對新農村建設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業現代化;城鄉統籌發展;戰略選擇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
中國的新農村應當是豐衣足食、精神健康向上、環境優美、社會安定、具有良好發展機制、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農村社會,因而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完成這個系統工程,實現建設新農村的宏偉目標,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實在“新”上作好文章。
1、新農業
在農村綜合建設的過程中,現代化的農業是其中至關重要的戰略措施。加快建設新農村,必須按照不同的地域特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現代農業,大力發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構筑特色農業產業帶。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和物質技術裝備條件較差,經營管理也較粗放。發展農業生產力,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良土壤,興修水利,推廣良種良法,發展農業機械化,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既是現代農業建設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2、新農村
長期以來,城市人鄙視農村人,更沒人愿意去農村生活,歸其原因,無外乎農村是窮、臟、亂、愚的代名詞,新農村建設就是要改變人們這種思想,讓農村成為人們向往的世外桃源。具體表現是必須以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的公共服務來體現地方特色和地域風格,不斷加強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在農村的推廣,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由此可見,新農村應該是生態和諧、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文明農村,是“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的農村。
3、新農民
新農村的建設主要靠農民自己,而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又是保證新農村順利建設的關鍵,因此必須要全方位、多形式培養新農民,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應該大力發展農業技術教育,推廣農業技術,造就一支擁有一技之長的鄉土人才;統籌城鄉教育資源,把高等教育導入農村,培養一支綜合素質高的新農村管理人才;鼓勵部分農民返鄉創業和對農業生產的投資,形成一支善經營、懂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總之,必須按照“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的要求,通過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等措施,面向市場,為農民提供職業技術培訓,使適齡農民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和創新能力。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評價指標體系
1、收入及物質生活狀況
這是反映新農村建設成就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標。收入是一切經濟活動的基礎,因而“農民人均純收入”是我們的首選指標。“恩格爾系數”是在既定收入水平下居民消費質量、消費水平的總體反映。根據我國農村的實際,住房條件是農民對生活進行自我評價的主要標準和農民主要的追求目標,因而選用“人均住房價值”指標,為增強可比性,住房價值應當是房屋當時的造價乘上折舊率。
2、精神生活
選擇“人均教育年限”指標作為精神生活的基礎指標,用“文化消費支出比重”來確切地體現精神消費的狀況。由于傳統習慣等原因,農民的文化消費主要是看電視,因而我們認為“電視機普及率”指標更為實際可行。
3、社會風氣
我們用“萬人刑事案件發生率”指標來反映社會治安和道德文明程度。
4、生態環境質量
我們認為“林地覆蓋率”最能體現農村生態環境的狀況。為了反映污染狀況,我們選擇了“三廢污染面積比重”指標,主要考察工業和鄉鎮企業對農村生態環境的污染狀況。此外,可用“自然災害成災率”指標反映農村生態系統的抗災力和穩定性。
5、社會經濟結構
農村要穩定持續和協調發展必須構造良好的社會經濟結構。我們用“種植業產值比重”和“小城鎮人口比重”兩個指標來反映農村社會經濟結構的基本態勢。雖然反映不很全面,但能看出基本態勢。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途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只有大力推進以城鄉一體化為目標的新一輪改革,還農村以公平的發展環境,讓農業有公平的產業地位,給農民以公平的國民待遇,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才能真正走向坦途,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才能順利推進。
1、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
一是從法律上賦予農戶物權性質的農用土地承包權。給農民50年以上的穩定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允許其自由轉讓、出租、抵押、入股、繼承。二是給農民私有和集體所有的房產頒發房地權產證,允許上市交易和抵押。三是積極推進社區股份使用制,把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資產量化為其成員的股份,明晰集體資產的產權,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
2、推進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
建立農產品市場交易制度的關鍵在于消除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產品流通的國家壟斷。逐步建立一批上規模的農產品中轉市場、拍賣市場以及期貨交易市場。從供應鏈的角度構建農產品流通平臺,通過標準化和信息化來提高農產品的流通效率。
3、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
一是改革農村信用社,解決農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的所有權不清晰、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管理水平較低以及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等問題。二是改革農業發展銀行。三是國家應建立政策性的農業保險公司。
4、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改革原來主要涉及國有單位的福利保障制度,擴大社會保障面,逐步建立農民與市民、各種所有制企業職工平等一致的、覆蓋全社會的包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醫療保險等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編織一張社會安全網。
5、推進鄉鎮綜合改革
一是轉變政府職能,塑造新型鄉鎮政府。二是加快機構改革,提高鄉鎮行政效能。三是創新財政體制,保障鄉鎮政權運轉。四是強化公共服務,改善群眾生產生活。五是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選擇
要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必須突破傳統的思維定勢,即就農業談農業,就農村談農村,在不改變農村基本格局的前提下去謀求農村有限的發展與進步。要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狀況,在戰略選擇上必須按照新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格局,走出一條統籌城鄉發展的新路子。1、牢固樹立起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思想
要解決中國“三農”問題,必須統籌城鄉發展,破除城鄉分割的發展觀,在發展戰略、經濟體制等方面樹立城鄉統籌協調發展觀念,把城市和工業的振興,把農村、農業的繁榮和農民生活的改善,放到整個國民經濟的循環中和整個社會的全面進步中加以通盤考慮。要消除城鄉間生產要素難以有效流動的障礙,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逐步形成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機制。
2、實現我國農村三大戰略轉型
中國政府已經宣布,到2000年,中國“兩步走”的戰略目標已經基本實現,包括農民在內,總體上達到了“小康”生活水平。但這個“小康”對于農民來說,仍然是一個解決基本生存需要的物量標準。確定中國今后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不能僅僅滿足于這種表層的物質需求,而要著眼于解決更帶根本性的深層次問題。戰略目標應該實現以下三大戰略轉型:(1)農業產業的戰略轉型(2)農村社會的戰略轉型(3)農民身份的戰略轉型。
3、推行以農民參與為主旨的工業化路線
推行以消化農民為主旨的工業化路線,是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重要戰略舉措之一。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就執行了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主要內容的工業化路線,相繼建立起了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逐步奠定了工業化基礎。
迄今為止,中國的工業化任務尚未完成,仍需繼續推進,但必須改變策略,把以城市利益為導向的工業化路線改為城鄉聯動、有大量農民參與的工業化路線。
4、推行以吸納農民為主要內容的城市化戰略
在中國,推進城鎮化戰略,已得到決策層的充分肯定并加以實施,這一舉措對于解決“三農”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理念,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進而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必然。
1、關于現代化
現代化是包括農業現代化的全面現代化。如果以輕視甚至犧牲農村、農業、農民的方式推行工業現代化,最后的結果必然是農民不滿意、農村發展滯后、農業發展落后,從而不可能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任務。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和黨中央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道路,就是要走一條讓中國農民,讓中國人民都受惠的道路,就是要在具有眾多的農民、落后的農業、貧窮的農村的國家,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
2、關于市場化
生產力的社會化必然要求高度的市場化。農業市場化,就是通過市場經濟把整個農村、農業、農民聯系在一起,把城鄉、工農聯系在一起,使農村、農業和農民融入整個市場體系。農業現代化要求不斷提高農村的市場化程度,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要求農民從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個體勞動者變成從事企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和勞動的現代農業的經營者和生產者。
3、關于城鎮化
實行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社會化、市場化,最終結果是大大節約了農業生產的成本,節約了勞動力,這樣就會產生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農村富余勞動力往哪兒去?要靠城鎮化來吸納。一定要發展城鎮化,走城鄉一體化道路。
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具體體現,也是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一定要在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前提下,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采用科學的發展觀統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農村促進人與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參考文獻:
[1]陶志剛,高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路徑選擇[J].學術交流,2006,(12).
[2]顧益康.統籌城鄉發展,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中國農村經濟,2006,(01).
[3]徐小青.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些認識[J].科學決策,2006,(01).
[4]李國祥.解讀“十一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J].中國報道,2006,(01).
[5]余建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認識與實踐[N].長沙晚報,2005-12-19.
[6]朱啟臻.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動力分析[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