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政府新農村建設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現代經濟增長理論把經濟增長歸因于資本、技術、知識和制度創新,為中國農村經濟增長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啟示。當前政府應主要從促進科技進步、培養現代化農民和創新制度安排等不同層面的因素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支撐。
關鍵詞:新農村;經濟增長;政府作用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經濟增長迅速的同時,不同地區之間的差距巨大。這種差距不僅表現為東西的差距,更突出表現為城鄉發展失衡、差距日趨擴大。如何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成為近年來社會各界研究的焦點問題。基于此,本文試圖從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視角,對各流派經濟學家在解釋區域經濟增長差異方面的主要觀點進行簡要回顧,以期通過這種分析揭示區域經濟增長差異的各種決定因素,綜觀地論述現階段中國新農村建設中政府應當發揮什么作用。
1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回顧
在經濟學說史上,哈羅德、索洛等人對傳統增長理論進行揚棄后形成了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它主要包括新古典增長理論、內生增長理論以及制度內生增長理論等。
1.1新古典增長理論
20世紀40年代前后,哈羅德和多馬從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框架出發,構建了考察經濟增長的理論模型——“哈羅德-多馬”模型,提出資本的不斷形成是經濟持續增長的決定性因素的觀點。哈羅德和多馬關于經濟增長的論述激發了經濟學家研究經濟增長的興趣。在修正哈羅德-多馬模型基本假設的基礎上,索洛、斯旺等人引入了新的外生因素,構造了新的說明經濟增長的理論模型——“索洛-斯旺”模型。他們指出,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從長遠來看,是技術進步,而不是資本積累和勞動力的增加。這一觀點為后來的經濟學家指明了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1.2內生增長理論
由于其種種局限,在新古典增長理論之后的十幾年時間里,宏觀經濟研究只關注短期的周期波動,對長期、動態經濟增長的研究理論幾乎毫無建樹。20世紀80年代,以羅默、盧卡斯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在重新思考新古典增長理論內在矛盾的基礎上,發表了一組以“內生技術變化”為核心的論文,探討了長期增長的可能前景,內生增長理論開始形成。
1.3制度內生的增長理論
在20世紀70、80年代,西方占主導的經濟增長理論如新古典增長與內生增長理論,基本上是從要素投入和技術進步的角度考察經濟增長。盡管這些解釋為經濟增長機制提供了許多洞見,但它們似乎仍然沒能對經濟增長做出根本的解釋。為此,以科斯、諾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家提出了制度決定經濟增長的全新觀點。他們認為經濟增長需要依靠資本積累、人力資本和制度結構三個不同層面的因素支撐,制度和技術同樣是經濟增長的內生力量。
2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對政府在新農村建設發揮作用的重要啟示
如上所述,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將知識、技術和制度等因素當作由經濟系統內生決定的變量,說明了經濟增長的路徑不是唯一的而可能是多樣的。研究表明,在現代經濟中,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大大超過資本和勞動投入的貢獻。就制度而言,有效率的經濟組織的出現也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它能提供一種有效的激勵去促使個人努力以達到符合社會福利的狀態。
2.1提高農村資本積累,搭建農村經濟起飛平臺
古典增長理論與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認為,資本是決定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追加資本是發展中國家迅速取得經濟增長的關鍵。在新農村建設進程中,資本成為農村最為稀缺的要素資源。許曉東等推算出中國農村近10年來資本嚴重不足,從1995年起,農村資本缺口每年在5000億元以上。農村資本的巨大缺口已經成為制約城鄉經濟統籌發展的瓶頸。由于資本流動的決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地區投資環境的改善和投資效率的提高,為提高農村資本積累,政府更應該著力于有利于投資和技術創新的制度環境的建設,致力于創造獲利機會,強化經濟主體對農村未來投資的激勵,讓各種投資形式發揮作用。財政還應當加大對農村的投資支出和對農村地區的轉移支付,用于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和教育投資等,幫助農村地區提高效率,縮小城鄉差距。
2.2開發人力資本,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
人力資本是一個古老的概念,體現為人的技能和生產知識的存量。斯密把工人的技能增強視為經濟進步和經濟福利增長的重要源泉。馬歇爾對人的健康、精力和技能的重要經濟意義的強調,預見到了現代人力資本的問題。而舒爾茨(1961)首次區分了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把增長余值(growthresidual)歸功于人力資本,突出了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決定性作用。盧卡斯進一步強調了人力資本投資的內部效應與外部效應。認為由于人力資本內在效應與外部效應的存在,必然使微觀經濟主體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努力提高其人力資本存量,以期在市場活動中獲取更高收益。而公共部門通過公共支出等政策,營造提高人力資本積累的社會經濟環境,比如普通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技能培訓等。
2.3重視技術進步,發展現代農業產業
內生增長理論強調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決定性作用。農業技術是一種無形的生產要素,滲透在資本、勞力、土地等有形要素中,對農業經濟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國農業較落后,多數農村仍然沿用傳統的耕作方式,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生產技術落后;農業產業結構單一,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的需求;農產品深加工不足,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不多;工業化不明顯,管理方法落后。新農村生產發展必須促進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政府要把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優先位置,提高農業科技投入在國家科技總投入中的比重;要加強農業科技研究,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鼓勵各類農科教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農技推廣服務。
2.4促進制度創新,建立現代農村經濟制度
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認為,技術雖好卻非經濟增長的關鍵,技術本身及技術的使用是制度作用的產物,沒有良好的激勵機制,技術進步很難對經濟增長起推動作用。不僅對于技術進步,制度還影響其他要素(如資本、人力資本)作用程度的發揮,從而決定經濟增長績效。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新一輪的中國農村改革。改革就必然伴隨著機制、制度的創新,包括對農村經濟體制、行政體制、管理體制在內的社會綜合體制的自主創新,其中,建立健全農村基本經濟制度是首要任務。例如改革土地制度,當前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存在的問題是:產權不清晰,影響市場交易和流轉。應明確農村土地的國有,同時規定農村土地和城市土地一樣擁有70年使用權,在此期限內,允許耕地的出租、轉讓、交換、抵押,使土地在長時期內真正成為農民的私人資本。這樣不但能實現農村資產價值的最大化,而且還有利于節約和保護耕地,實現土地的集約化利用。
參考文獻
[1]譚崇臺.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2]諾斯,托馬斯.西方世界的興起[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3]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
[4]西奧多·W·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