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市域殘疾人服務系統建構探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李娜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
殘疾人社會工作主要內容
社會工作是以利他主義為指導,以科學的知識為基礎,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的助人服務活動。殘疾人社會工作是以殘疾人為服務對象,社會工作者運用專業方法幫助其克服自身困難,突破環境障礙,從而更加平等地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社會成果(王思斌,1999)。殘疾人社會工作是多方面多角度對殘疾人進行的專業服務,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一些方面:第一,康復服務。殘疾人身體機能的問題是其最根本的困難,康復服務著重于對殘疾人身體機能進行恢復和補償,以增強其基本的生活能力。第二,特殊教育。受教育是殘疾人的基本權益,而針對殘疾人的特殊教育不僅保障了殘疾人的受教育權利,而且可以發掘其特殊的潛能,從而更好地融入社會。第三,勞動就業。職業獲得是殘疾人的重要需求,社會工作者可以幫助殘疾人尋求合適的工作、適應工作環境、維護合法權益。第四,社會適應?;橐龊图彝ド钍菤埣踩藢崿F其社會康復的重要方面,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咨詢、介紹和指導對其進行幫助,從而促進殘疾人的社會適應(王思斌、馬洪路,2010)。殘疾人社會工作不僅在內容上包含諸多方面,而且就服務方式而言也有多種類型。殘疾的類型和程度不同,家庭和社會的資源不同,幫助殘疾人的方法也會不同。社會工作者可從一些重要的方面進行殘疾人的服務和幫助。
(一)社會康復
社會康復是指通過建立有利于殘疾人在社會中生存、發展、實現自身社會價值的社會環境,從而使其更好融入社會,更多享有社會權利。以往對殘疾人的康復服務更多關注醫療、教育、職業等方面,其實社會康復對于殘疾人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于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也有深遠影響。殘疾人的社會康復,不單單需要殘疾人自身及其家庭的努力,更需要社會對其提供更多更完善的幫助和服務。所以,社會康復的服務方式,部分是面向殘疾人個體及其家庭的,可以通過在康復機構中由社會工作者開展的個案工作和小組工作來實現;而相當一部分則是面向社會整體的,這包括法律政策保障、無障礙環境建設、良好和諧的人際氛圍等內容。
(二)社區康復
社區康復是目前廣為接受和不斷發展的殘疾人工作模式。社區康復的基本特點在于社區對于殘疾人康復的支持和參與。社區康復的目標有三個方面:第一,使殘疾人身心得到康復,通過康復訓練和給予輔助用具用品使殘疾人生活能夠自理,能夠在周圍活動(包括步行或用輪椅代步),能夠與人互相溝通和交流;第二,使殘疾人能享受均等的機會,主要是指平等地享受入學和就業的機會,學齡殘疾兒童能夠上學,青壯年殘疾人在力所能及范圍內能夠就業;第三,使殘疾人能成為社會平等的一員,融入社會,不受歧視,不受孤立和隔離,不與社會分開,殘疾人能得到必要的方便條件和支持以參加社會生活。對社會工作者而言,可以通過社區宣傳、公共教育、社區組織等方式,在社區中形成尊重殘疾人、幫助殘疾人的社會環境,從而給予殘疾人支持和服務。如何將社區資源組織起來,是社區康復的重要方面,社會工作者要從資源調動和整合的視角出發,將有利于殘疾人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網絡、社會機構和正式(政府)資源結合起來,共同支持殘疾人的康復。
(三)職業康復
職業康復是指實現殘疾人的就業從而達到使其康復與發展的目標。職業康復是治療和發展的整合,對于殘疾人的康復和發展具有綜合意義。這是因為,就業不僅可以使殘疾人獲得收入,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身體的某些能力得以恢復,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增強殘疾人自信心,使他們更成功地融入社會生活。在相關社會政策的支持下,社會工作者在殘疾人職業康復中所要提供的服務有:第一,殘疾人就業前的咨詢和評估。就業咨詢要解答殘疾人關于職業和崗位、報酬和條件等方面的疑問,為其樹立就業的信心。就業評估則是對殘疾人自身的身體狀況和職業技能進行調查,對比其可能從事的職業所提出的要求,從而考察其是否適合相關的工作。第二,殘疾人就業前的培訓。通過評估,可以了解殘疾人適合何種工作,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適應性培訓。這不但包括技能訓練,也包括心理上的適應性培訓,從而最終助其順利地進入工作崗位。第三,就業后的隨訪和后續支持。殘疾人就業后,社會工作者還應當進行隨訪,及時了解其遇到的問題,對其進行幫助和支持。
對社會工作介入殘疾人服務體系的思考
(一)殘疾人服務工作專業化的必要性
首先,殘疾人的特殊性需要殘疾人服務工作專業化。與其他弱勢群體相比,殘疾人不僅受自然或者社會條件的限制而生活在困境之中,更由于自己的身心缺陷或損傷而難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因而其所遭受的痛苦和不幸是雙重的。這樣的特殊性,使殘疾人服務工作者在具體的實務過程中,遠遠比對其他群體的服務工作要困難得多,這也要求殘疾人服務工作更為專業化。而社會工作特有的價值觀和工作方法,尤為強調對服務對象的“同理心”以及對其服務需求的考慮,這正與殘疾人服務工作的特點相契合。所以從這一意義上說,社會工作介入殘疾人服務工作和服務體系建設具有專業上的優勢。第二,殘疾人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要求殘疾人服務工作專業化。在本文對殘疾人服務體系建設現狀的闡述中,可以看到,在中央精神的號召下,各地積極開展了各項殘疾人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武漢市作為試點城市立足現實,拓寬思路,在殘疾人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的數量和質量上均取得可喜成績。同時,在已有成效的基礎之上,更應對不足之處予以關注,對今后的發展空間予以思考。殘疾人服務體系的建設,不僅要在硬件方面(服務機構、服務內容等)投入大量資源,也需要在軟件方面(服務方式、服務效果等)力圖取得突破。就此而言,殘疾人服務工作專業化正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重點。殘疾人社會工作強調:在滿足殘疾人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礎上,運用專業的評估方法,及時發現殘疾人的不同需求,為殘疾人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內容;在服務過程中,持有尊重、平等的價值理念,激發殘疾人自身的能量,促進殘疾人的身心健康發展,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在服務實施之后,及時跟進,對服務的效果進行評估,提出進一步完善的方案。這種專業的工作模式,有利于改變現有殘疾人服務體系中“粗放式”、“一刀切”的不足之處,可以為殘疾人服務注入科學化、人性化、專業化的內涵。
(二)社會工作介入殘疾人服務體系的可能性
殘疾人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與殘疾人服務體系的任務目標之間的一致性關聯,構成了社會工作介入殘疾人服務體系的價值基礎。殘疾人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強調:康復服務必須尊重人的價值,每個人都需要尊重及鼓勵,無論個人的殘疾如何嚴重,都不會改變這些人的基本權利;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每種殘疾情況也是獨一無二的,故此,康復計劃是應獨特的個別條件而設計的;殘疾的意義受個人對自己及處境的感受影響,環境條件直接影響殘疾人的殘障程度,殘疾人的適應問題,與一些因社會及客觀環境條件而出現的現實問題有關;有效的康復計劃是需要殘疾人士積極全面參與的,殘疾人是社會的一份子,并不是一個孤立個體。目前,殘疾人“平等、參與、共享”的理念得到了全球范圍內的廣泛認可。而我國殘疾人“兩個體系”的建設,也提出了相似目標:“殘疾人都能得到基本公共服務,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醫療保障和康復服務,殘疾兒童少年全面普及義務教育,殘疾人文化教育水平明顯提高,就業更加充分,參與社會更加廣泛,普遍達到小康水平。”因此,在認識殘疾人服務上的價值共識,使社會工作介入殘疾人服務體系成為可能。殘疾人社會工作的主要內容與殘疾人服務體系的建設方向之間的高度契合,促使專業社會工作者可以為殘疾人提供多樣化和專業化的服務。如前所述,殘疾人社會工作的主要內容包括康復工作、特殊教育、勞動就業、社會適應等方面,工作模式體現為社會康復、社區康復以及職業康復等;而殘疾人服務體系建設方向同樣也包括完善社會化康復服務網絡、完善殘疾人教育服務體系、建立健全殘疾人就業服務網絡、發展殘疾人文化體育服務等主要方面。故此,這些共同內容使社會工作這一專業可以介入到殘疾人服務體系中,直接提供一些專業化的服務。例如,通過評估殘疾人及其家庭的具體情況,根據殘疾人的特殊需求,為其提供生活救助、身體康復、心理疏導、家庭關系改善、技能培養等個性化和專業化的服務;向殘疾人正確解讀相關政策制度,了解殘疾人的實際需求,反映殘疾人的困難和意見,從而促進殘疾人服務體系的建設。殘疾人社會工作的服務特點與殘疾人服務體系的指導原則之間的相通之處,可以更好地實現資源整合,加快殘疾人的全面發展。整合利用周圍資源,促進服務對象實現全面健康發展是殘疾人社會工作的服務特點;而殘疾人服務體系的指導原則也強調促進殘疾人全面發展、堅持資源共享等內容。因而,在殘疾人服務體系的建設過程中,社會工作者的優勢可以體現在如下一些方面:通過整合社區、機構等多種資源,幫助殘疾人實現受教育、再就業的權利;通過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活動,幫助殘疾人更好融入社會;發動志愿者資源,在社區與社會倡導扶殘助殘的意識,優化殘疾人事業發展的社會環境,促進殘疾人實現全面發展。
(三)社會工作介入殘疾人服務體系建設的可行性
目前,社會工作介入社會服務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一是滲入式:把社會工作專業人員逐漸滲入目前的服務機構體系中,人事評價標準逐步向社會工作評價標準靠攏,從而實現非專業向專業的轉變;二是嵌入式:國家出臺相關規定在社會服務機構設立社工崗位,從屬于該機構,服務于該部門,從而實現社會服務專業化;三是準入制:推行專業服務工作者資格認證制度,貫徹服務從業人員須接受正規的專業教育并不斷的接受服務技能訓練的原則,從而維護社會服務專業信譽;四是購買制:政府根據專業化服務要求,按照社會工作服務的崗位和職業等級,采取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推動社會服務工作的專業化。就目前來看,購買型服務是一種最為成熟有效的運作方式,但是,從武漢市的實際情況而言,專業化的社會工作組織和團體尚未發展壯大,社工服務的市場化運作也沒有生成,所以,購買型的殘疾人服務方式在武漢市還不具有實質性意義。但這也并不意味著要坐等市場化運作的專業化社工組織發展成熟才能開展有效的殘疾人服務,完全可以根據武漢市的實際情況揚長避短,充分發揮武漢市的社工人力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建設既符合現實狀況、又有長遠發展前景的殘疾人服務模式。武漢市殘疾人服務體系建設可利用的優勢資源就是多所高校都具有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的能力,從本科到專業碩士,門類齊全。多所高校具備社工本科培養能力,此外,武漢大學、華中科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高校還取得專業社工碩士(MSW)的培養資格,目前的招生規模每年大約二百人,由此武漢市的社工人才形成了規模優勢。人才資源的保障,為探索殘疾人服務的高?!g的協作共建體系提供專業支撐。即相關政府部門出面組織、協調,而具體的服務工作則由高校社工專業的學生來實施,最終形成互惠共贏局面,一方面,政府以很低的成本獲得了殘疾人服務所需的專業力量,另一方面,高校社工學生也獲得了實踐提高的機會和平臺。在此基礎上,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實踐,就可以邁向購買型殘疾人服務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