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社務工作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本文作者:王力平許曉蕓作者單位:內蒙古科技大學文法學院
“政校合作模式”下社會工作實習的實踐類型
社會工作實習是指學校有計劃、有督導地組織學生到機構或社區中接受社會工作實務技能訓練和價值觀培養的過程。[2]社會工作是一個實務性、價值觀極強的專業,要求有充足的實習時間來保證。以筆者所在的社會工作專業為例,包括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習)、社會實踐三個部分的教學實踐環節中,基礎實踐和專業實踐安排共22周時間,其中基礎實踐安排包括公益勞動在第二學期共2周,認識實習在第三學期共2周,社會調查實踐在第五學期共5周,專業實踐(習)安排包括社區實習在第六學期共5周,社會工作實習在第七學期共5周,畢業實習在第八學期共3周,粗略統計一下,總的實習時間也保持在800小時以上。從實習時間來看,學生都有較充分的時間來完成實習任務,但是如此繁多的實習類型是否保證了實習的效果,是否達到了社會工作專業的實習要求卻有待于考證。從實習內容來看,不同類型的實習是否保證了專業性、實務性也有待思考。“政校合作模式”下的社會工作實習的實踐類型可以歸納為“良性互動型”“、政府安排型”“、機構擺布型”“、學生自主型”。
(一)“良性互動型”
從學生實習的單位或場所來看,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實習一般分布在官方機構和半官方機構,如市區兩級民政部門、司法部門、工會、婦聯、共青團、福利院、勞教所、殘聯、社區服務中心等這些機構。應該說今天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尤其是在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背景下,恰恰是依托于這些機構在逐步逐層的開展,這也正好為社會工作實習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和機會,這也是“政校合作模式”形成的優質土壤。學生進入這些機構實習,既能觸摸到中國社會工作開展的現實一線問題,又能服務于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或案主,在實習單位和學校有效協調的具體安排下,學生既能運用專業的方法“助人”,又能通過實習加強自身的專業訓練實現“自助”。但凡是在社工專業理念的指導下,在實習機構的有限督導運行下,較為理想地開展的社會工作實習,筆者視其為“良性互動型”。
(二)“政府安排型”
本文作者:張琴梁淑平作者單位:廣州市白云區嶺南社會服務發展社
新興民辦社工機構管理不夠成熟
(一)管理理念匱乏
根據筆者的觀察,目前,大部分社會工作機構缺乏有效的機構管理經驗。在機構管理方面,Y機構開始是通過全機構工作人員開會討論,根據廣泛民主意見進行管理,支持機構的運作。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試行,最終逐漸演變成由管理者的個人意志來操控。由于管理者比較注重服務效率,因此,機構對服務理念、機構建設意義、服務指標等關注比較多,而對機構管理建設方面則顯得的很慢熱,一直都沒有切實可行的管理方案出爐。例如,關于機構如何安排員工如何安排每周的休息時間這一決定,在剛開始的一個半月內進行了四次調整,導致這樣的結果就是因為缺乏豐富管理經驗的人員,在沒有經過思考的情況下又充分發揮民主權而產生的結果。如果沒有成熟的管理理念來支持機構管理,那Y機構將會繼續這樣重復無效率的工作。
(二)機構管理人員的能力不足
無論是哪一個行業,作為管理者不僅僅要求其有很好的管理能力,與此同時還要求具備很強的專業能力,社工領域也是如此,在決斷上要有能力果敢的給出正確的判斷。Y機構現在面臨的一個難題在于管理層面經驗不足,冗長復雜的會議、再三反復的決斷,循環往復。作為一名統籌者,在要求高效率的同時,自身卻做著與目標相悖之事,并且在眾多社會角色當中難以做好角色之間的轉換,經常混為一談。作為管理者,應跳脫出宏觀操作,深入到每個子領域中,走在計劃的前線。而且Y機構的深入僅僅建立于表面,沒有真的如一線的社工那樣身臨其境,評估服務對象的需求,只是仰仗自身所謂的“經驗之談”。要求員工與時俱進,時刻關注服務對象的需求,自己卻停滯不前,用歷史來督導當下,在現實與想象的矛盾中,服務停滯不前。在社會工作機構中,最高領導人多有幾重社會角色加諸一身的情況,如何平衡角色之間的關系,劃分清楚每個角色的責任是管理好機構的決定性因素。
本文作者:李龍軍作者單位:安徽大學
在我國雖然有學校社會工作之實,但學校社會工作仍然為多數人所不知。特別是作為學校的掌權者———校長們所不知。在學校的發展規劃、政策規章制定中,對于學校社會工作的定位模糊,致使學校社會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被學校輕視甚至是忽視。同時,學校社會工作本身也是一個內涵廣泛的概念。其試行之初,原本是作為“德育工作的補充”。眾所周知,在中國學校中,肩負德育工作的組織有很多,比如黨團工作、心理輔導工作等等。其實這些工作都在不同程度上有著交叉。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單獨發展學校社會工作,就有可能與現有的肩負德育工作的工作部門相雷同,造成機構重復設置和資源浪費等。正是這雜亂如麻的關系,要使學校社會工作在學校的構架中找準自己的定位變得極為困難。
就我國大陸地區情況而言,學校社會工作極難被納入到學校崗位體系。因為我們雖然沒有明確學校社會工作的提法和做法,但實際上有很多專業性的崗位在充當著學校社會工作的角色。比如現有高校基本都配備了心理咨詢崗位,很難說心理咨詢崗就不能做原本應由學校社會工作崗做的工作。而現實的情況也存在著學校社會工作和心理咨詢工作相混淆的情形。在我國教育界,很多人都認為學校社會工作其實就是學校心理輔導工作的簡單重復,既然已經有心理輔導崗的存在,而且運行得也還不錯,那么就沒有必要設置學校社會工作崗。這種觀點乍看是有道理的,但是其混淆了學校社會工作和心理輔導工作的角色定位。從社會工作和心理學的理論淵源來講,心理學對早期的學校社會工作有著重大影響,其為學校社會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指導,社會工作的許多治療方法都是從心理學的發展而來。從公共方式上看,社會工作主要有三種方式: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而心理輔導的方式也有三種,與社會工作方式極為相似,分別是:個案輔導、小組活動和團體活動。盡管二者極為相似,但是二者還有重要的差別:心理輔導工作注重“人的本題”,而學校社會工作則注重“人在情境中”,這是二者的根本差異。學校社會工作者缺乏專業性其實我國現有的高校社會工作者組成是一個大雜燴,絕大多數人沒有社工專業背景。因為對學校社會工作的不重視,社會上普遍認為學校社會工作者的進入門檻很低甚至沒有門檻。這樣就有很多非“科班出身”的進入到社會工作者的隊伍中去。還有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學校社會工作者的待遇很低,專業的人士又不想進去。最終的結果就是,專業的優質人才不想去做社工;外行的劣質人才不得已去做社工。在這種情況下,想使學校社會工作有一個很大的進步或者提升,基本是不可能的。
(一)在校內增設專職高校社會工作者
既然學校社會工作者有其角色的特殊性,高校必須重視學校社會工作。讓學校社會工作者的配備也具有一定素質,而不是任何人都可替代的,也不是可有可無的“擺設”。一項工作要想得以順利的開展,就必須有一支專業的團隊。根據我國目前高校社會工作試點實踐的情況來看,打造一支專業化的高校社會工作者隊伍是我們的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
(二)重視運用心理咨詢技術
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促進農村經濟向規模化、區域化方向發展,加速中心村的形成,優化農村資源配置,減輕農民負擔,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根據浙江省民政廳、農業廳、建設廳《關于村規模調整工作的指導意見》,結合我市實際,現就在全市組織開展行政村規模調整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國務院關于行政區劃管理的規定》和《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辦法》為依據,以確保農村社會穩定為前提,以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為目的,緊緊圍繞規模并大、實力并強、班子并優、布局合理的總體目標,堅持尊重民意、依法規范、有利發展的原則,積極、穩妥、有序地開展行政村規模調整工作,努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基本原則
在行政村規模調整中,應堅持以下原則:
(一)堅持有利于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原則。對行政村規模進行調整,必須統盤考慮促進生產要素的集聚和資源的合理配置及開發利用,考慮農民負擔的減輕,管理成本的降低,村級基層政權建設的加強等因素,以大帶小,以強扶弱,優勢互補,協調發展。通過調整,加速形成一批規模較大、經濟實力較強的中心村,發揮其在發展農村經濟社會中的示范帶頭作用,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現代化建設。
*市城市信用社股份有限公司是20*年8月10日經中國銀監會批準,在原*市四家城市信用社基礎上合并重組的單一法人機構,是我省繼*、齊齊哈爾、牡丹江、大慶之后成立的第五家地方金融機構。現有職工398人,按我市所轄三區一縣的區域設立了4家管轄分社、1個營業部、15個經營分社。截止20*年5月末,我社各項存款余額為41.32億元,占全市金融機構存款總額的19.22%,存款規模位于全市第三位;各項貸款余額為28.97億元,占全市金融機構貸款總額的27.82%,貸款規模位居全市第一位;前5個月實現利稅4416萬元。曾先后榮獲全省“實施三大工程優勝企業”、全省“企業民主管理建設”
先進單位、
全省“職業道德建設先進班組”、全省“安康杯競賽優秀班組”等幾十項榮譽。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大力推行社務公開,把社務公開作為規范經營行為,強化民主管理,構建和諧銀行,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舉措,充分調動和發揮了廣大職工參社政、議社事、促社興的積極性,促進了企業的和諧發展。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一、提高認識,建立“四項機制”
實行社務公開,是新形勢下進一步依靠職工辦好企業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加強企業民主管理的有力措施,也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只有深化社務公開,才能深化企業內部改革,改革的目的才能達到;只有深化社務公開,讓職工積極參與民主管理和監督,才能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企業才能發展;只有深化社務公開,才能檢驗領導干部是否秉公辦事、廉潔勤政,以消除職工疑慮;只有深化社務公開,才能建立起嚴格的規章制度,才能為企業創建一個良好有序、持續發展的平臺。
多年來,城市信用社黨委高度重視社務公開工作,認真貫徹落實實行社務公開工作的有關精神和工作要求,在全面啟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認識,不斷加以規范,逐步形成并完善了社務公開的“四項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