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區治安論文:社區治安監管系統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胡培育韓春榮李興孟作者單位:中共銅梁縣委黨校
(一)社區防控體制機制還沒有完全形成
社區雖然配備了四職干部,但主要是協助街道辦做一些常規的日常管理事務,社區干部和社區居民普遍認為社區治安是公安機關的工作,主動參與社區治安防控意識不強(打印稿,2011);公安機關存在重破案、重打擊、輕防控、輕管理的傾向,社區治安防控工作長期處于薄弱狀態;司法機關雖進行了法制宣傳,但引導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安防控工作較薄弱;政府重視社區治安防控工作,但更重視硬件建設,對居民的思想觀念的轉變、工作機制健全等方面還較薄弱。
(二)社區群防群治力量急需整合
根據社區治安防控的要求,銅梁社區近年來組建大量群防群治力量:一是專業保安隊伍,承擔各單位門衛看守任務;二是治安輔警巡邏隊,在社區民警的組織帶領下,主要開展社區小巷治安巡邏和卡口堵截、檢查、守候工作;三是小區治安保衛委員會,主要由各居民委員會成員擔任,參與收集、報送涉及社會穩定和治安問題的情報信息;四是治安志愿者隊伍,主要參與維護治安秩序、小區巡邏、法制宣傳等工作;五是以承包人身份出現的專職安保隊伍,如助動車、自行車看管公司等。但各群防群治隊伍沒有統一管理,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未能形成合力。同時,缺乏有效監督,缺乏內部監督、考核力度,常有坐崗、睡崗、脫崗現象發生,使防控機制脫節。
(三)社區治安防控存在死角
一是社區死角:由于“高樓化”,鄰里彼此疏遠、關系淡漠,缺乏“社會資本”使一些人缺乏責任感,失去傳統守望相助作用;二是心理死角:轉型期社區居民對不良行為和犯罪現象但求明哲保身,助長了犯罪分子的氣焰;三是空間死角:住宅、商店、賓館、辦公大樓等高層建筑過密,容易形成居民區的空間死角;四是時間死角:上班時間的住宅區和下班之后的生產、辦公區出現監護空檔,形成時間死角。
(四)流動人口帶來治安挑戰
銅梁屬主城近郊縣,便捷的交通又為流動人口提供了方便,也給社區治安防控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對流動性強的人員、外來人口管理工作存在薄弱環節,特別是重點防控對象的登記、掌控不到位。對外來人口缺少具體有效的管理和教育。
(五)警力、經費、裝備不足
警力不足一直是制約社區治安防控,治安防控工作對人口管理、熟悉轄區情況等難以完全到位,對指導治保會、群防群治組織等工作缺乏有效措施。在警力短缺的背景下,目前還沒有形成調動社區力量對社區治安防控隊伍加以有效整治。由于經費等原因,基層派出所的裝備還比較落后。
社區治安防控網格化管理體系構建對策
社區治安防控網格化管理體系建設是從源頭上解決社區治安問題的有效舉措。目前,銅梁縣公安部門和各社區為適應社區的發展要求,正在積極探索進一步完善社會治安防控機制,實現治安防控工作市場化、社會化、群眾化的新途徑。我們所要建立的治安防控體系是:通過完整配套的人力、物力與技術措施,黨委、政府領導,綜治機構組織協調,公安為骨干,社區群防群治力量為依托,以社區治安防控為重點,以科技手段為后盾,專群結合,點線面結合,人防物防技防配套,預防、阻止和控制違法犯罪行為及其結果發生的工作系統。通過實行社區治安防控網格化管理體系,努力實現解決社區警力不足的困難,實現警力與民力有效結合;解決社區治安防控中的“死角”,實現社會治安全覆蓋;解決公安機關技防設施薄弱的問題,實現“科技強安”的目標;解決社區治安防控工作薄弱的問題,有力推動社區大防控體系的形成。
(一)劃分治安責任區,落實網格責任制
社會治安管理的觸角往往只到社區,沒有延伸到群眾身邊每個角落,在信息獲取、危機應急、矛盾調處等方面存在一定盲區,網格化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以管理的精細化來實現全覆蓋的目標。銅梁在政府統一領導下,建立起“一體化指揮\網格化管理”領導小組(打印稿,2011),負責網格化管理的組織、指導、協調、監督和考核等工作。區域管理網格化。把社區科學合理地劃分為若干網格,并將社區所轄駐地單位、公共服務場所、物業管理機構、社區民間組織、居民樓院、商務樓宇、市場、學校、醫院、文化體育場館等,統籌歸類為各個網格。銅梁公安局根據現有警力和社區的實際情況,將網格劃分為大、中、小三級防控網格。大網格以派出所管轄范圍為界,劃分為二塊;中網格以派出所轄區自然居民區(村)和路段為基礎,按照公安部“處警5分鐘內到達現場”的要求為范圍劃分六塊;小網格以街道現有居民區(村)為基礎,包括周邊道路一側連接街面為范圍,劃分為280塊,統一編號便于管理。組織設置網格化。按照“有組織框架、有工作機制、有責任目標、有查究措施”的“四有”標準,將社區“兩委”領導與社區干部分成若干個網格工作小組,在每個網格都建立黨組織,健全網格化組織體制。縱向上,形成“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總支(支部)—網格黨支部(黨小組)”的領導體系;橫向上,形成“社區黨組織—社區所在單位黨組織—黨員志愿者隊伍”的工作體系,著力構建全覆蓋、無縫隙的社會治安防控網格化管理體系。工作任務網格化。把各項工作分解到工作小組,做到“定格、定人、定任務”。重點在網格化管理服務上下功夫,把社區在原有網格劃分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實行分片包干、責任到人、設崗定責、服務到戶,讓群眾知道有話跟誰說、有事找誰辦,確保了各項工作落實到位。責任落實網格化。根據不同管理對象的特點,分類制定管理服務措施,在明確網格區域、網格責任人和網格服務團隊的基礎上,使群眾訴求在最短時間內得以解決。在上述三級網格構架下,實行網格責任制:大網格由派出所所長為責任人,中網格由派出所警為責任,小網格以社區民警為責任人。社區各網格通過網格民警,依靠社會和社區中各類群防群治組織開展治安防控工作。
(二)整治網格資源,建立巡邏隊伍
“嵌入”志愿者隊伍。社區發展的根本在于不斷滿足居民對于高品質生活的需要(向德平,2012),因此社區管理必須面對不同公眾的多種需求。社區成立治安防控巡邏隊,以滿腔熱情盡己所能、不計報酬服務社會、恪盡職守努力踐行網格社區,為建設網格社區做出應有的貢獻。義務巡邏隊員每天由1名社區干部\社區民警帶領,6名巡邏員分時段巡邏,負責本社區的治安防控,嚴防盜竊、搶劫、搶奪等犯罪案件發生,檢查安全隱患、清查外來人口、訪查、盤點人口和可疑人員,宣傳法制知識,協助派出所抓獲犯罪嫌疑人,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實施“流動警務”。在處置群體性突發事件、打擊暴力犯罪、維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上,老百姓身邊的派出所發揮了突出的作用。流動警務改進常態巡控模式,實行重點部位“守望式”、重要路段“巡線式”、重點地區“輻射式”、派出所轄區“流動式”等的具有銅梁特色的巡控模式,并在人流密集場所、繁華地區、重點要害部位設置了8臺流動警務車,打造老百姓身邊的派出所。
(三)加快硬件建設,夯實防控網格保障
推進政法綜合服務管理信息平臺建設。建立人口服務管理、矛盾排查化解等信息庫,逐步實現社會矛盾排查化解、人口服務管理、突發事件處置、執法辦案等業務的網上協同。建立“一網四級、一級多格、一格多員”的網格化社會管理治安防控平臺,組織轄區派出所、鄉鎮街道、社區、單元格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安排不定期的清理清查工作,全面提升預防發現、快速反應、有效控制、整體協作的能力水平。社會治安動態視頻監控系統建設。一方面建起覆蓋全社區的數字化監控網,為實現發案少、破案率高提供了技術和設備保障。根據社區布局、地理環境和治安特點的實際出發,在城區的公共場所、公共交通系統和案件多發點及主干道均安裝了街面監控探頭、視頻監控系統,為及時發現和精確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建立起應對處理機制,形成了嚴密的社會治安網格化管理體系。在全縣建立了“三線”視頻卡口系統,內線沿城區設置19處監控點,中線周邊鄉鎮設置44個監控點,外線在邊界各進出主要路口設置的21個監控點,“三線”視頻卡口實現了對社區全面封控。另一方面要用活這些設備,在社區組建視頻監控值機隊伍,實現(特殊情況)視頻圖像24小時值守;黨政機關等重點單位和水、電、氣、熱、油等基礎設施、重要部位視頻監控設施全覆蓋;巡邏車、流動警務室全部安裝車載無線視頻圖傳系統。
(四)拓寬利益訴求渠道,構建可持續治安防控網格
社區治安防控網格化管理體系構建的根本,在于拓寬利益訴求渠道。拓寬社區居民的利益訴求渠道,將矛盾化解在社區網格。社會管理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涉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而當前基層的許多社會矛盾,正是由于利益分配不合理造成的,沖突很多時候是由于不尊重居民的意愿和損害居民的利益造成的(鐘慶君,2011)。解決多元社會各階層的利益訴求問題,創建公平有效的協商博弈平臺,將相關群體的利益訴求納入和平協商的機制軌道,可以說迫在眉睫。只有為各階層創建有效的利益博弈平臺,提供有效的利益訴求渠道,通過舒緩而不是堵塞的手段解決問題,才有利于將社區治安矛盾化解在基層,緩解基層政府治理壓力,成為社區治安防控網格化管理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