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功能動力系統探析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功能動力系統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功能動力系統探析

摘要:社會發展功能動力能夠增強社會發展客體動力和主體動力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效能,主要涵蓋目標引領力、改革推動力、制度保障力、核心領導力等。這些社會發展功能動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社會發展功能動力系統,具有功能性、間接性、整體性、時代性等基本特征。在厘清社會發展功能動力的內涵、基本特征的基礎上,探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功能動力系統的主要構成要素,對運用社會發展功能動力推動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新時代;社會發展;功能動力系統

在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整個動力系統中,社會基本矛盾處于最核心的地位,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對人類社會發展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按照社會發展動力的性質和發生作用的條件,可以把社會發展動力劃分為主體動力和客體動力[1]5。社會基本矛盾具體表現在人類社會的客體領域和主體領域,在人類社會的客體領域和主體領域中形成了諸多具體的矛盾和問題,形成了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客體動力和主體動力。為了化解人類社會客體領域和主體領域中產生的各種具體矛盾和問題,調整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部分和環節,消除生產力發展的障礙,推動人類社會健康發展,形成了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功能動力。社會發展功能動力通過解決社會發展的客體領域和主體領域中的矛盾和問題來促使社會發展客體動力和主體動力的作用盡可能地發揮出來,最終通過社會發展根本動力推動人類社會發展。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社會發展的諸多動力因素均不同程度地發揮或大或小的動力作用,為人類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人類社會發展功能動力通過解決社會基本矛盾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客體領域和主體領域所表現出來的矛盾和問題,使人類社會發展客體動力和主體動力的作用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從而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做出較大貢獻。因此,揭示社會發展功能動力的內涵,厘清社會發展功能動力的基本特征,探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功能動力系統的構成要素,對人們進一步運用好社會發展功能動力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社會發展功能動力與功能動力系統的內涵

“功能”在現代漢語中意指事物或方法發揮的作用、效能。社會發展功能動力主要通過解決社會基本矛盾在社會發展客體領域和主體領域中體現出來的具體矛盾和問題,使社會發展客體動力和主體動力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更有效地發揮出來,進一步增強社會發展客體動力和主體動力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效能。改革就是通過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所表現出來的具體矛盾和問題,調整和改變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上層建筑不適應經濟基礎的部分和環節,清除不利于生產力發展的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這些能夠增強社會發展客體動力和主體動力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效能的動力因素,即社會發展功能動力。馬克思指出“人體解剖對于猴體解剖是一把鑰匙”[2]705。“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在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實踐基礎上,根據社會發展功能動力發揮作用的方式,社會發展功能動力主要涵蓋了目標引領力、改革推動力、制度保障力、核心領導力等。目標引領力是指在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中,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所發揮出來的引領作用。根據目標的層次,它可分為宏觀目標引領力、中觀目標引領力和微觀目標引領力;根據實現目標的時間,可以分為近期目標引領力、中期目標引領力和長遠目標引領力。改革推動力是指對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環節或部分進行調整,消除生產力發展的障礙,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當然,當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矛盾異常尖銳時,社會革命將不可避免地發生,革命將成為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火車頭[3]527。制度保障力是指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客體領域和主體領域建立相應的制度,使社會發展客體動力和主體動力的作用和效能更好地發揮出來,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優良的制度保障。核心領導力是指在一定社會范圍中處于領導地位的集團或個人帶領人們在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進行社會實踐時所表現出來的推動力,它的作用、效能受處于領導地位的集團或個人代表的階級立場及其權威所影響。目標引領力、改革推動力、制度保障力、核心領導力等社會發展功能動力因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在一定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發揮目標引領功能、改革推動功能、制度保障功能、領導功能等動力作用,形成了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功能動力系統。在社會發展功能動力系統中,核心領導力處于中心地位,它影響一定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確定、改革的推進和制度的制定;目標引領力處于首要地位,它為經濟社會發展指明方向,一個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匯聚成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成果;改革推動力處于關鍵地位,為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提供強大動力;制度保障力處于基礎地位,它為目標的實現、改革的推進、領導力的發揮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社會發展功能動力系統不是一個封閉的體系,而是一個開放的動力系統。在不同的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為促使社會發展客體動力和主體動力的推動作用最大程度地體現出來,在不同歷史條件和實踐基礎上的社會發展功能動力因素都會打上時代的烙印,也將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的不斷推進而增添新的社會發展功能動力因素。社會發展功能動力通過確定一定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的發展目標以引領社會發展,改革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的部分和環節以適應生產力、經濟基礎的狀況,制定規章制度、完善體制機制以保障社會發展順利進行,發揮核心領導力以帶動經濟社會向前發展。社會發展功能動力的這些作用并不是直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而是使社會發展客體動力因素和主體動力因素的動力作用效能最大化,通過社會發展客體動力因素和主體動力因素發揮推動作用,并最終通過社會發展根本動力推動經濟社會向前發展。

二、社會發展功能動力系統的特征

不同的社會發展功能動力因素在一定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相互作用、相互聯系,使社會發展客體動力和主體動力的效能盡可能地發揮出來。這些社會發展功能動力因素從不同的維度發揮動力作用,形成一個個社會發展功能動力子系統。一個個推動社會發展的功能動力子系統構成了一定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社會發展功能動力系統。從整體上看,社會發展功能動力系統具有功能性、間接性、整體性、時代性等基本特征。

一是功能性。社會發展功能動力促使社會發展客體動力和主體動力的效能盡可能地發揮出來。這種促使社會發展客體動力和主體動力的效能最大化的特征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確定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發揮目標引領功能,推動人類社會朝著確定的發展目標前進。這樣,盡可能地降低社會發展客體領域和主體領域因目標不一致而阻礙經濟社會發展的程度,從而在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目標的引領下,整合社會發展客體動力和主體動力,形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實現的合力。第二,調整和完善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不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部分和環節,使在社會發展客體領域和主體領域表現出來的矛盾和問題得到穩妥而有效的解決,從而使社會發展客體動力和主體動力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當生產關系成為生產力的桎梏的時候,社會革命將會到來,“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3]527。社會革命將以新的生產關系代替舊的生產關系,新的上層建筑代替舊的上層建筑,使社會發展客體動力和主體動力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從而最大程度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人類社會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第三,制定和完善符合一定階段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規章制度,促使社會發展客體動力因素和主體動力因素能高效運行,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當然,在一定的社會歷史發展階段,一些維護落后階級、違背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制度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阻礙作用。這些制度具有阻礙社會發展的消極作用,不能作為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功能動力因素。只有符合社會歷史發展規律、順應社會歷史發展趨勢的規章制度,才能使社會發展客體動力和主體動力的效能盡可能地發揮出來,從而成為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社會發展功能動力因素。第四,發揮先進階級領導集體的領導力,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在一定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符合社會歷史發展規律、順應社會歷史發展趨勢的先進階級的領導集體,才能發揮出引領社會發展的核心領導力,成為推動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功能動力因素。可見,社會發展功能動力因素從不同的方面作用于社會發展客體動力和主體動力,促使社會發展客體動力和主體動力的效能盡可能地發揮出來,充分體現了社會發展功能動力系統的功能性特征。

二是間接性。社會發展功能動力并不是直接推動經濟社會向前發展,而是通過確定社會發展目標、變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制定規章制度、發揮先進階級領導集體的作用等方式,使經濟社會發展客體領域和主體領域的矛盾和問題得到妥善解決,進而促使社會發展客體動力和主體動力的效能盡可能地發揮出來,最終通過社會發展根本動力、客體動力和主體動力發揮作用,推動人類社會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社會發展功能動力系統的間接性特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社會發展功能動力作用方式的間接性。社會發展功能動力因素從不同維度發揮自己的動力作用,但并不是直接推動社會發展,而是通過確定發展目標、推動改革、制度建設、加強和改善領導方式等途徑,促使社會發展客體動力和主體動力的作用盡可能地發揮出來,最終推動人類社會發展。另一方面是社會發展功能動力效果的間接性。社會發展功能動力的作用最終要體現在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效果上。社會發展功能動力的效能體現在不同方面,但均不是直接體現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上。如目標引領力的發揮,給經濟社會發展明確了目標、指明了方向,但最終還需社會客體領域和主體領域圍繞發展目標,激發社會發展客體動力和主體動力,達到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效果。因而,社會發展功能動力具有效果上的間接性。

三是整體性。社會發展功能動力系統是由諸多社會發展功能動力子系統構成的,主要涵蓋了目標引領力、改革推動力、制度保障力、核心領導力等動力要素。不同的社會發展功能動力要素從不同的維度促使社會發展客體動力和主體動力的效能發揮出來。從整體上看,社會發展功能動力系統促使社會發展客體動力和主體動力發揮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大于單個社會發展功能動力因素促使社會發展客體動力和主體動力發揮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之總和。一定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社會發展目標的確定,發揮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引領力作用;變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以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制定和完善符合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規章制度,為社會發展提供制度保障;順應社會歷史發展趨勢,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階級的領導集體帶動經濟社會向前發展。社會發展功能動力系統中的目標引領力、改革推動力、制度保障力、核心領導力等社會發展功能動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發揮出來的動力作用大于單個社會發展功能動力因素發揮出來的動力作用之總和,使社會發展功能動力系統呈現出整體性的特征。

四是時代性。“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3]168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類處理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實踐活動日新月異,使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特征。在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社會發展功能動力系統也處在不斷變化發展的進程之中,呈現出顯著的時代性特征,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社會發展目標的時代性。一定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制定,必須立足于已有的經濟社會發展基礎上,在分析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具有前瞻性的社會發展目標,體現出鮮明的時代性特征。第二,改革內容的時代性。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材料、資金和生產力”[3]168。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生產力基礎上,每一代人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下開展實踐活動,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可以看出,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必然要求“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2]2,這就需要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部分、環節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因此,這種改革必然是建立在一定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現實生產力基礎之上的,必然反映基于一定社會生產力基礎上社會實踐的新要求,從而使改革呈現出鮮明的時代性特征。當社會革命的時代到來時,“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2]3,社會革命的時代性就體現得更為顯著、更為鮮明。第三,制度制定的時代性。隨著人們實踐活動的逐步深入,人們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也逐步提高,并通過制度建設將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成果和實踐成果在社會發展客體領域和主體領域體現出來,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制度保障。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必然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具有社會歷史性的特點。作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成果的制度體現,必然反映一定社會歷史發展階段中經濟社會的現實狀況,體現出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使制度建設呈現出鮮明的時代性特征。第四,核心領導力的時代性。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進步階級的領導集體對人類社會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帶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進步階級的領導集體根據一定社會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明確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制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多措并舉推動經濟社會向前發展,體現出鮮明的時代性。

三、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功能動力系統探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謀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出了引領民族復興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黨的五中全會提出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就是“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基礎上賦予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新的內涵。“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中國共產黨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提出的治國理政方略的新創造,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戰略抓手,發揮了目標引領力、改革推動力、制度保障力和核心領導力的重要作用,形成了推動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合力。

(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形成推動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引領力

中國共產黨從建黨伊始就確定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實行社會革命,把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4]68。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革命進程中,根據世界社會主義革命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把黨在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中要實現的目標結合起來,于是這場社會革命“歷史地采取了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的定向”[5]27,為中國的現代化事業奠定了基礎。1956年,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以后,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探索一條實現中華民族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現代化成為實現中華民族繁榮富強的內在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根據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進程中,我國提出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目標引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向前發展。小康社會是中國傳統思想中經濟社會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它指的是生活比較穩定、寬裕的一種社會狀態。黨的十三大提出,到2000年前后,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在黨的領導下,經過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02年黨的十六大宣布,人民生活已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并提出要在21世紀前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確保到二〇二〇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6]17。根據我國進入21世紀后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黨的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要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全面建成經得起歷史檢驗、得到人民認可的小康社會。總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明確、任務具體,覆蓋的人群是全面的,要讓全體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果這一偉大目標激勵著全國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奮發圖強、銳意創新,形成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的目標引領力。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以后,在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既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也是在新的歷史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目標。黨的五中全會提出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既體現了現代化是“中國近代以來歷史的本質規定”[5]26,又體現了我國發展處于新的歷史方位上的目標訴求。在新的歷史方位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性籌劃一方面表現為超越以資本和現代形而上學為主干的現代性的中華民族現代化的繼續推進,另一方面表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新的歷史方位上開拓前進。因此,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性進程中,既要充分利用現代文明的積極成果,又不能局限于現代性的邏輯中,要超越現代性本身,需在新的歷史方位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全面建立在現代化基礎之上。可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在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充分發揮目標引領力的重要作用,引領全國人民不斷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邁進。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動新時代我國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處于一個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不斷變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之中,社會主義社會也有一個從低級階段到高級階段的發展歷程。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7]373,共產主義社會根據發展成熟程度可以劃分為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和共產主義高級階段[7]364。可見,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由成熟程度不同的階段彼此相繼的辯證發展過程,因而也是一個通過不斷調整和完善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的某些環節和部分以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不斷改革的長期歷史過程。改革開放以來,基于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我國踏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而健康地向前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指引下,改革成為當代中國的鮮明特征,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首先在農村展開,確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村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然后,從經濟領域拉開城市改革的序幕,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進行系統改革,取得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偉大成就。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健康、持續、快速向前發展。從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八大召開,經過近2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生產力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基本達到小康水平,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在國際社會贏得舉足輕重的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發展處于新的歷史方位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時改革也進入了深水區和攻堅期,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剩下的問題是深層次的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必須統籌兼顧。因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明確了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8]92。同時,具體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改革,打破了一些領域的利益藩籬,對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某些環節和部分進行了調整和完善,促進了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發揮了改革推動力的重要作用,成為推動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黨的指出,利益固化的藩籬需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予以突破,體制機制中存在的弊端和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需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予以破除,以充分發揮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9]21。可見,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破除制約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中某些部分和環節存在的弊端,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黨的五中全會進一步指出,“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10]9,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一方面,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進程中,要“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0]14。在新的歷史方位下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調整和完善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某些環節和部分,有利于促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有利于建立適應新的歷史方位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而“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10]14,推動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進程中,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10]12。在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變化深刻,傳統的增長動力在衰退,必須尋找新的發展動力,這就要求突出創新[11]。創新,尤其是科技創新在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成為了“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9]31。黨的五中全會指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10]12。可見,在新的歷史方位下,科技仍然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生產力。可以看出,全面深化改革調整和完善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有利于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新,尤其是科技創新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第一動力。改革創新既調整和完善了上層建筑、經濟基礎的某些部分和環節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又強化了科技創新的戰略支撐地位,發揮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因此,改革創新在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推動了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之間矛盾的不斷化解,成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三)全面依法治國形成推動新時代我國社會向善有序發展的保障力

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和“現實的個人”的實踐活動基礎上,社會發展客體領域和主體領域逐漸形成了適應一定社會歷史發展實際的社會行動規范,并以制度的形式予以確立。具有正向功能的制度建設可以使整個社會生活規范化、有序化,有助于增加社會凝聚力,加強社會控制,增進社會的秩序[12]537。“法律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規范人們的行為以實現利益調和的手段。”[13]制度建設尤其是法律制度建設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在一定社會歷史發展實際基礎上建立的制度,尤其是具有正向功能的法制建設,可以使基于“現實的個人”實踐活動基礎上的社會發展主體動力和客體動力的作用和效能更好地發揮出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一步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在法制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發展處于新的歷史方位,與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實際相適應的法治建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具有正向功能的制度保障,推動了新時代中國社會向善有序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對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了保障力。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初步提出了“依法治國”十六字方針,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隨著思想認識的不斷深入,在法制建設方面,“八二憲法”獲得通過,《刑法》《民法通則》等一批基本法律出臺,使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基本上能夠做到有法可依。1997年,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略任務。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明確地寫入憲法之中。2002年,黨的十六大再次強調了依法治國的重要性。2007年,黨的十七大依然強調要“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14]636。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并指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6]27。在闡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時,提出了“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6]17的要求。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原則、任務、布局進行了論述和部署,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這是黨的中央全會第一次專門研究法治建設,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有了更加系統完整的規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有規可循,于法有據,有序展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可靠的法治保障,形成了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的保障力。黨的四中全會對包括法治體系建設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進行了全面部署,推動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優良的國家治理效能提升,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充分發揮出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健康快速發展的制度保障力作用。

(四)全面從嚴治黨形成推動新時代我國社會發展的核心領導力

中國共產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深入推進,必須要有中國共產黨這一堅強的領導核心。黨的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9]20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為發揮中國共產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領導作用,必須把黨的建設放在突出位置,進一步推進黨的建設這一偉大工程。第一,要堅定理想信念,夯實黨的思想基礎。理論是實踐的指南,要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全黨,堅定共產主義信仰,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共產黨員的信仰力量。第二,加強組織建設,為推動我國社會發展提供組織保障。黨的組織建設,尤其是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是關乎黨的事業是否順利推進的組織基礎。“要在組織建設特別是黨內政治生活落實嚴與治”[15],不斷提高黨的戰斗力。因此,要創新黨的組織生活的方式方法,堅持“”制度,夯實黨的組織基礎,為推動中國社會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力。第三,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打造一支作風過硬的黨員隊伍。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八項規定”的出臺到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從普通黨員的黨性教育到黨員領導干部的“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無不彰顯著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本質。對“四風”問題進行專項整治,純潔了黨的肌體,密切了黨群關系,增強了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第四,加強制度建設,為黨的建設提供制度遵循。治國理政關鍵在黨,要管黨治黨必須做到有章可循,從制度上加強黨的建設。為此,2015年10月中國共產黨新修訂了《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進一步規范了黨內政治生活,嚴明了黨的紀律,為管黨治黨提供了制度遵循。第五,加強反腐敗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發展環境。腐敗問題侵蝕黨的健康肌體,疏遠黨群關系,危害黨的事業,必須對腐敗問題實行“零容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黨的領導至關重要,要堅持有腐必反、有貪必肅,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環境,為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營造良好的氛圍。綜上所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提高了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的全面推進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證,形成了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核心領導力。根據社會發展功能動力發揮作用的方式,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基礎上,尤其是在深入貫徹“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實踐中探析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功能動力的主要構成要素及其作用,在新的歷史方位下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動力理論,為探索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奧秘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有助于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動力進行深入探索。同時,對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功能動力的主要構成要素及其作用的探索,有助于充分發揮目標引領力、改革推動力、制度保障力、核心領導力的動力效能,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的健康發展,為推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動力支撐。

參考文獻:

[1]鄭憶石.社會發展動力論:從馬克思到西方馬克思主義[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1卷(1921—1949)上冊[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

[5]吳曉明.“小康中國”的歷史方位與歷史意義[J].中國社會科學,2020(12):25-39,200.

[6].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中國共產黨第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1]豐子義.面向新時代的發展哲學[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5-13.

[12]龐元正,丁冬紅.當代西方社會發展理論新詞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13]李靜波.論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新境界———基于“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思考[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8(3):144-149.

[14]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5]馮顏利.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常態化制度化科學化對策探析[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7(9):90-98,138,146.

作者:鄧龍奎  單位:重慶工商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陵县| 合川市| 迁安市| 巴林左旗| 汉沽区| 肥城市| 永康市| 广宗县| 抚远县| 栾城县| 缙云县| 永城市| 五华县| 富顺县| 十堰市| 云梦县| 台州市| 门头沟区| 二连浩特市| 通海县| 灵武市| 东丽区| 麻江县| 红原县| 新丰县| 桃江县| 辰溪县| 汶上县| 昌江| 临洮县| 壤塘县| 临汾市| 微博| 云林县| 永平县| 文昌市| 密山市| 玉屏| 达州市| 曲阜市| 永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