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論民族大學生對社會發展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就業是大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主要方式,就業能力的高低必須在實踐中體現出來。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辦學思想、辦學特色、歷史積淀,文化氛圍,就讀其中的大學生也會形成各自的就業優勢。筆者通過調查,發現甘肅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大學生比較集中的西北民族大學、甘肅民族師范學院兩所民族院校,未能有效利用校內文化資源幫助學生提高就業能力,缺乏對學生就業競爭力方面的強化訓練,致使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競爭能力普遍不強。
人文素養水平不高當前,用人單位往往將本單位的文化理念、價值追求、管理模式和對大學生素質的要求相結合,不僅要求應聘者基礎扎實、技能過硬,更要求人格獨立、思維活躍、意志堅強、品德高尚。據調查,少數民族大學生往往重視科學文化知識的掌握和學習,輕視人文關懷、文明禮儀修養、高雅的藝術情趣、樸素的生活作風、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等人文素質的培養。
綜合素質不強就業能力不僅指大學生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而是大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綜合體現。現階段,少數民族大學生中出現了專業與基礎、理論與實踐、共性與個性、人文與理工之間發展出現不均衡現象,甘肅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大學生表現更為明顯。據調查,甘肅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大學生,除身體素質較好外,在外語、計算機、語言表達、社會實踐、文明禮儀修養等方面普遍落后于普通大學生。
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思路與對策
處理好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關乎民族地區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乎民族地區社會的和諧穩定,制定合理可行的大學生就業政策措施勢在必行。
(一)拓展就業面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應更新就業觀念,拓展就業地域范圍和就業行業領域,到最需要人才的邊遠地區、條件艱苦地區以及民族地區尋找個人發展的平臺。目前,甘肅民族地區大學生就業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組織的公務員考試、事業單位崗位競聘考試等,由于崗位有限,競爭異常激烈,進而導致就業面過于狹窄,嚴重限制了個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少數民族大學生擇業時,必須破除”鐵飯碗”思想,不要死守在政府機關,打破學科專業的局限,拓展就業行業領域,實現先就業再擇業的就業模式。
(二)加強就業指導和培訓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離不開培訓和指導,少數民族學生集中的民族院校應發揮積極地作用:第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擇業觀;第二,努力做好少數民族學生的就業輔導工作,培養學生務實就業意識;第三,幫助和指導少數民族大學新生科學設計職業生涯規劃;第四,創造和增加就業實習、實踐鍛煉機會,使其在實踐中積累就業經驗,增長就業才干;第五,及時進行跟蹤調查各專業學生的就業去向,分析往屆畢業生就業現狀及其原因,提出對策措施;第六,收集和研究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逐步形成人才培養與就業之間的良性循環機制。
(三)優化專業設置,增設工科專業工科人才是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的主力軍,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都需要提高工科學生人數在教育總人數中的比重。甘肅少數民族大學生居多的西北民族大學、甘肅民族師范學院應積極主動地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對社會需求不強、就業率低的專業應及時調整和停辦,努力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增設新的應用型專業,加快培養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急需的實用型人才,實現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擴大畢業生就業的雙贏局面。
(四)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民族院校在引導畢業生實現常規就業的同時,還要積極鼓勵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增加新的就業崗位,實現創業發展、自謀出路:第一,開設創業課程,選拔培養經濟學專業背景的教師講解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成功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創業實踐;第二,有計劃地舉辦創業規劃方面的競賽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業激情,挖掘學生的創業潛能;第三,邀請成功人士來學校開設創業主題講座,傳授創業經驗,鼓舞學生的創業信心;第四,少數民族學生自身也要掌握、利用國家或當地政府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創業的特殊照顧政策。
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民族地區的高素質人才,在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少數民族大學生是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支撐力量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經濟方興未艾,以信息技術革命為中心的新技術、新材料不斷應用和發展,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學生畢業人數與同時期國內生產總值的正相關性充分說明,人才是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是民族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智力資源。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各類大量實用建設人才是實現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的根本保障。其一,有利于經濟的增長。大學生的就業帶動了高校招生人數的擴大,高校招生人數的擴大,使得大學生學費、生活費等消費規模逐年增大,若按大學生每人每年學費、住宿費、生活費等平均年消費l萬元計算,一年3000多億元,對交通、建筑、餐飲、電力、圖書、通訊等行業的發展影響巨大。其二,有利于產業的轉型。大學生的就業可以迅速發揮人才優勢,帶動科技、信息產業的發展,為企事業單位轉型創造條件。根據有關部門的研究,未來發展的公共事務、金融、藝術、傳媒、教育、咨詢業工程學等主導行業中,信息、技術類占了很大比例,民族地區科技和信息產業的布局和實現跨越式發展需要依靠大量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其三,有利于社會生產的發展。實踐證明,我國近10年來經濟持續保持8%左右的增長率和大學生的充分就業是不可分離的。大學生正是具備了掌握和開發信息、收集和整理數據的知識創新群體。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促進了民族地區勞動力供給結構優化、反過來促進了教育教學、醫療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二)少數民族大學生是民族地區和諧社會建設的主力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連續30多年保持著強勁發展速度,國民生產總值已超過日本,穩居世界第二。但與此同時,各類社會矛盾集中凸顯,國民的價值觀、生活觀和行為方式日趨多元化,民族地區也不例外。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家庭和諧幸福,社會才能穩定和諧。隨著眾多大學生走出校門,就業成為家庭和社會的頭等大事。民族地區由于經濟社會發展落后,少數民族大學生家庭經濟普遍貧困,許多學生都是靠國家助學貸款和國家獎、助學金完成學業的。因此,少數民族大學生能否實現就業,對學生家庭的脫貧致富、民族間的團結和睦、社會的穩定和諧均息息相關。高校是先進思想和先進文化的源泉,是社會文化的“象牙塔”。少數民族大學生經過大學系統培養和學習,建立了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和文化觀,具備了一定的知識素養和專業技能,符合社會主義事業合格接班人和可靠建設者的要求。因此,民族地區要在黨的領導下,積極搭建有利于少數民族大學生充分展示聰明才智的平臺,將人力優勢變成資源優勢,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大學生是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各級政府要以大學生就業工作為抓手,推動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少數民族大學生是民族地區的寶貴財富,是民族地區建設發展的重要力量。各級政府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政治高度和戰略眼光出發,為少數民族大學生實現就業創造更多的有利環境,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文明,為民族地區與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社會創造有利環境。
作者:趙國強單位:西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