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村社會保障與精準扶貧的銜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近年來逐步完善發展,精準扶貧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環。本文通過討論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以及精準扶貧和社會保障工作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淺析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如何有效銜接精準扶貧理念,并針對此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社會保障;精準扶貧
1健全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1.1解決農村貧困問題,助力精準扶貧
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攀升時期,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面臨巨大挑戰。農村和城市間收入不均衡、經濟發展差距還很大,農村地區存在較多文化水平偏低、年齡偏大的農民,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對于這些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貧困群體有很大的幫助和保障作用。
1.2有助于應對人口老齡化
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養老服務面臨更大的挑戰。從社會保障的角度來看,農村社保制度的健全可以提高當地農民的養老待遇,對于沒有土地又失去勞動能力的老齡人員來說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3有利于和諧安定新農村建設
我國目前已經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關于農村社保問題的相關文件和法規,但是對于目前農村貧困個體的問題還不能完全有效解決。制定助力新農村建設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并且加大社保資金投入,可以有效促進社會的安定和諧。
2農村社會保障發展對精準扶貧的作用
2.1精準扶貧基礎保障——醫療保險制度
對于經濟水平較為落后的農村地區,農民存在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在我國的部分貧困地區,每年有不少低收入農民返貧,其中因為疾病和災害返貧的占比較多。建立健全農村社會醫療保障制度有效緩解農民因病致貧問題,補齊了農村基層衛生服務短板。
2.2精準扶貧可持續發展——養老保險制度
在農村居民的傳統觀念中,普遍存在“養兒防老”這一觀念。貧困地區農民普遍將養老重擔放在兒女身上。這種傳統觀念一方面限制了農民自身生活生產方式,另一方面也將壓力積攢在農村年輕一代身上。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老齡農民的養老問題,實現農村家庭的可持續發展。
2.3精準扶貧兜底保障——低保制度
對于農村困難群體、特困群眾,包括因病、殘、年老失去勞動能力等失業且無法依靠自己的能力脫貧的農民,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幫助他們穩定有效地解決了自身基本溫飽問題,真正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3農村社會保障發展和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農民參保意識低。農村參保對象基本是以土地為生計的農民,他們收入普遍較低,參保意識不夠強。同時由于收入水平低,農民大多會選擇最低參保標準參保。即使有國家繳納的基礎養老金,總體來說補助的標準還是比較低的。再加上各種不確定因素,貧困地區農民對農保制度往往存在疑慮,積極性也不高。2)城鄉待遇差距大。現今我國農村社會保障保制度給農民提供了很大優惠,在領取養老金時也有政府補貼的資金。但是相對于城市居民繳納的高標準養老金,對于收入有限的農村居民來說,養老金只能滿足其基本需求。3)養老金保值增值難。通貨膨脹的逐漸升溫,加大了養老保險金的貶值風險。雖然養老金的安全性很高,但是由于股票債券市場的不穩定性,養老金的保值增值難度依舊很大。4)精神貧困根子難拔。對于農村貧困居民來說,受到居住環境的影響,他們一定程度上與外界隔離,這種隔閡會持續影響下一代,導致農村貧困居民難以擺脫貧困,甚至在部分農民中出現安于當貧困戶的思想,脫貧主動性不強。5)脫貧內生動力不足。精準扶貧、脫貧攻堅最困難的部分在于貧困人口自身的人口結構大多是以無能力勞動者群體為主的。兒童、殘障人士和老齡人口占了極大比例,這些人群勞動能力和行動能力都很缺乏,內在脫貧動力不足。6)扶貧成效難以維持。在扶貧脫貧的攻堅地區,產業扶貧長期效果不確定。為了保障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農業發展是基礎。但是在農業產品供大于求的地區,由于產業形式單一和缺乏項目,已脫貧的貧困戶可能會受到損失而返貧。
4農村社會保障與精準扶貧有效銜接的對策
1)加強農保宣傳,提高參保積極性。利用電視、廣播、農村大喇叭、下鄉宣講等渠道來加強農民群眾對新時代社會保障新政策的認識,提高其參保積極性。通過一系列獎勵措施和補助標準來保障農民基本生活,擴大農保覆蓋面、加大農保保障力度。2)提高農村相關補助力度。為了縮小城鄉差距,在繳費和待遇水平上還要進一步提高對農村的補助力度。實施以城帶鄉的管理模式,一方面提高管理人員自身水平,另一方面加強社會監管,優化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真正實現惠民振鄉。對于經濟水平不發達的地區還應該適當提高補貼,實現社會逐漸平等,努力縮小城鄉差距。3)用活大數據信息技術。為了真正實現精準扶貧精準管理,通過扶貧一體化平臺等大數據信息技術聯通技術,實現各地扶貧相關數據資源的互聯互通,助力在扶貧對象識別和宏觀資源調度分配方面統籌管理農村保障制度的實施,同時提高動態管理的能力。4)完善考核標準。精準扶貧過程中,精準考核是一個重要標桿。是否能精準識別出真正需要幫扶的貧困戶,是考核標準需考慮的重要要素,考核還需注重農村保障制度的兜底能力、對扶貧對象的幫扶效果、貧困群體的脫貧比例等,也需將各地區養老和低保的參保水平納入參考范圍。
5科學開發農村地區優質資源
通過挖掘農村地區當地優質資源,創建多元化的產業幫扶體系。結合新技術開發貧困地區經濟自然資源,例如運用互聯網技術來發展新型農業產業,真正盤活農村經濟,實現農民脫貧致富、穩定脫貧、自我發展的成效。
6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社會保障制度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農民參保意識低、城鄉待遇差距大等,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是精準扶貧可持續化發展的三重保障。如何實現扶貧精準,確保扶貧成果常態化保持,將精準扶貧融入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更新發展中是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陳平花.中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基于馬克思公共產品理論的視角[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2(5):54-57.
[2]邢成舉,趙曉峰.論中國農村貧困的轉型及其對精準扶貧的挑戰[J].學習與實踐(7期):116-123.
[3]凌文豪,劉欣.中國特色扶貧開發的理念、實踐及其世界意義[J].社會主義研究,2016(4):96.
作者:李彤云 單位:河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