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會保障改革困境與出路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與發展也要適應當前環境。目前來看,我國的社會保障事業面臨著社會保障收支平衡的壓力增大、企業負擔繳費能力下降、國家財政投入能力降低等問題。我國社會保障事業要在新的形勢下,探索社會保障改革的路徑,建立長效的全覆蓋社會保障體系,促進社會保障的可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社會保障;改革;出路
新常態是對某種經濟發展狀態的描述,是一些經濟學家對2008年經濟危機之后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狀態的描述。經濟新常態既是對當前經濟發展的概括,也是對以后經濟發展的精準預測。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增長方式逐漸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新的機遇和挑戰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特征。我國的社會保障事業也處于一個新的發展起點,社會保障全覆蓋成為當前最明顯的特點。當前穩定的經濟增長為社會保障建設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從另一方面來看,經濟的增速放緩,政府對社會保障的投入也出現不足,中小企業受資金的影響,社保的繳費能力也呈現出下滑狀態。
1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社會保障建設面臨的問題
1.1經濟增速放緩,政府對社會保障建設的投入不足
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社會保障等民生建設的投入力度,社會保障體系的各項事業開展比較順利,全民的基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都在國家財政的扶持下發展,我國連續多年提升企業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金水平,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城鎮職工醫保的報銷比例也在逐年提高。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后,從當前我國的經濟狀況來看,我國的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存在。公共財政收入增速放緩,之前的地方財政收入主要依靠土地出讓和資源的開發,但是在新常態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地方財政收入新的增長點還不明朗。國家統計局的統計結果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我國的經濟增速跌至6年來最慢,同比增長7.0%。新的形勢給社會保障建設提出了更多的發展難題,一方面政府需要不斷增加更多的資金投入來維持社會保障基礎建設;另一方面,企業的效益下滑,導致職工養老和醫療等社會保險的支付不足。以養老保險基金為例,2014年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資金缺口達到3.1萬億元,同期的基金結余是2.8萬億元,“個人賬戶”面臨很大的資金缺口,各級政府面臨的社會保障支出壓力比較大。
1.2結構調整期,企業社會保障繳費能力不足
民眾只有充分就業才能在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上,繳納社會保障費用。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期,經濟結構的調整會影響一些中小企業的社保繳費能力。一些中小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由于轉型不及時或者轉型能力不足(產能落后、資金不足)導致企業經營困難,效益下滑,失業人數增加,中斷社保繳費的人數也會增加,職工本人中斷社保的繳納,會制約社會保障繳費能力。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4124萬人,同比上年增長5%,但是企業繳費人員只占參保人數的80%左右,同比2013年出現小幅度的下滑,說明企業的參保職工人數比例在下降,從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來看,這種企業職工斷保、脫保的現象還在持續。
1.3養老、醫療的支出壓力增大
當前,我國進入全民參保的階段,只有國家加大支持力度才能保障社會保障制度順利發展。在新的經濟態勢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速的減緩,導致政府對社保的投入降低,這樣就與全民所需的財政扶持力度形成了矛盾。其次,我國還面臨人口老齡化加快的困境,我國的養老支出壓力持續加大。國家連續多年提高城鎮職工養老金待遇,從2004年的月均600多元上調到2015年的月均2000多元,而實際的繳費年限卻沒有相應的提高。另外,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保障統籌層次比較低,社保基金區域間的不平衡將會更加突出。近年來,醫療消費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的醫療技術、醫療服務水平總體在提高,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國家醫療保險待遇逐步提高,醫療衛生費用快速的增長,不僅給參保人帶來負擔,也在很大程度上給醫保基金的收支平衡帶來壓力。
2經濟新常態下社會保障改革的路徑
2.1建立長效的社保制度體系,提高民眾的繳費能力
建立完善的社保體系,繼續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提高全民的社保繳費能力。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為了降低企業職工中斷社保繳納的現象,要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一定程度上提高民眾的參保積極性。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信息顯示,我國每年的養老和醫療參保人數遠遠低于就業人數,因此,要不斷擴大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覆蓋面。建立科學合理的養老保險轉接制度,降低就業人員斷保、脫保的現象。從我國當前的務工現狀來看,農民工的脫保、斷保的現象比較嚴重,究其原因,農民工的流動性比較強,工作不穩定,經常是在一個地區務工,務工結束后又到另一個地區。在經濟新常態下,結構性失業導致的斷保現象還將持續,因此,要建立科學的保險轉接制度。
2.2建立城鄉統一的社保制度
經濟學認為,人口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的發展速度。在當前經濟新常態下,受到人口老齡化的制約,經濟發展的后勁不足,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制度來解決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推進城鄉社保制度的一體化,逐步縮小城鄉之間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的差距。目前來看,勞動力釋放領域最大的在農民工群體,促進農民工進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勞動力缺失的問題。吸引農民工進城務工需要改變過去農民工和城鎮居民同工不同酬的現象,通過制度保障來讓農民工能夠留在城市,絕非僅僅在城市務工賺取收入而已。推進農民工進城,讓農民工能夠安心留在城市務工,為城市的經濟發展做貢獻,必須要建立城鄉統一標準的社會保障制度,對于農民工身份和城鎮居民在社保方面無差別對待,消除城鎮居民對農民工的歧視,促進城鄉人力資源在社會范圍內自由地流動。
2.3調整和完善社保政策,提高社保基金的增值能力
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還面臨人口紅利消失的現實。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老年人口的撫養成本將不斷上升,給政府和社會帶來很大的撫養壓力。因此,一方面,政府要鼓勵全民參保,提高參保人數;另一方面,要增強社保基金的保值能力。當前的經濟形勢下,我國國內的勞動力優勢逐漸趨于弱化,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勢頭強勁。面對新常態下的經濟結構調整,要保證社保基金增值最大化。從當前的現狀來看,可以尋找勞動力密集型的國家,利用當地低成本的勞動力要素,尋找增值點。當然在社保基金進入海外市場時,要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以安全性和收益性為原則,選擇最佳的投資渠道,最大限度地發揮社保基金的經濟效益。
3結論
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使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成為必然趨勢,將會對社會保障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環節之一,關系到民生的改善和社會的和諧,針對新常態下我國社會保障改革存在的問題,給出解決策略,使社會保障改革適應新常態,對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譚宗梅.經濟新常態下深化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改革探討[J].黨政干部論壇,2016(6):33-36.
[2]周紅民.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探論[J].經濟師,2016(4):46-48.
[3]黃文正,何亦名,李宏.經濟新常態下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問題研究[J].經濟問題,2015(11):1-6.
[4]岳林.現代國家治理體系背景下的社會保障改革方向[J].中國財政,2015(13):56-57.
[5]王悅.城鄉社會保障資源均衡配置的財政政策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4.
作者:李芳 單位:北方工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