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區域社會保障綜合水平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社會保障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社會保障水平評價指標是社保評價工作的載體,因此這一指標體系構建是各地社保水平測評研究的核心內容,它可以構筑一座橋梁,這座橋梁將有助于測度區域社保發展水平。社保測評指標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準確地捕捉到系統內部相互作用的主要信息,并通過對這些信息的科學綜合了解一體化發展的狀態變化。在借鑒先發國家有關社會保障評價指標設置及我國社會保障發展歷程和特征考慮,本文擬通過綜合考慮城鄉社會保障的發展水平、發展速度、內部平衡及與國民經濟發展的協調關系,以評價我國社會保障綜合發展水平和地方社保建設狀況,最終建立社會保障水平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內容:(1)通過對國民經濟發展水平與社會保障水平協調關系的評價,反映地區經濟實力發展與社會保障水平提高的協調性;(2)通過對各種類型的社會保障基金特別是社會保險基金的增值情況、基金收入占GDP的比重以及人均基金收入和基金收入與支出比例等統計結果,反映出一個地區社會保障基金方面的質量水平;(3)通過對占社保支出的90%以上的社會保險水平進行統計,反映社會保障覆蓋率、人均社保支出、參保人數增長率以及社會保險負擔系數等;(4)通過對社會福利進行有效統計,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保障水平層次的高低。比如通過人均福利床位數、敬老院覆蓋率等指標的統計來反映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感程度。本論文選取以下主要指標對我國各地區社會保障水平進行基本評價(見表1)。
二、區域社會保障水平實證分析
(一)數據來源
通過對大量已有的統計數據和資料的分析、整理和加工,從中抽取與社會保障相關的信息。本文選取2009年衡水市11個區縣的有關衡量社會保障的指標來進行分析,所涉及數據均來源于《衡水市統計年鑒》。
(二)數據的預處理
1.數據的無量綱化。在本文中,指標為區間指標,即指標值在區間0處達到最好最優水平,指標值離0點越接近越好。2.權重的確定。本文先采用因子分析客觀賦權,然后采用層次分析主觀賦權。因子分析是利用少數公因子來說明相關變量之間復雜結構的多變量技法。[2]在目前所有指標權數的設計方法中,應當說這是一種較為科學合理、易于操作的設計方法,目前被多數國家所采用。
(三)實證分析結果
對具有15個指標的指標體系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各個指標的方差貢獻率。根據SAS分析的結論,前五個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都大于1,且它們的累計方差貢獻達到了86.83%,符合累計貢獻率大于85%的要求。因此,提取五個因子作為影響社保綜合水平的因子。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為(見表3)。根據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Factor1對指標Z7和Z8的載荷較大,可以解釋為養老保險因子;Factor2對指標Z2、Z3、Z11、Z12的負荷較大,可解釋為受GDP水平影響的醫保因子;Factor3的情況比較復雜,它對指標Z3、Z4、Z6、Z8、Z10、Z14的因子載荷都超過了0.6,可以認為是受這些指標綜合影響的結果,而這些指標對整個指標體系的5個二級指標所分列的內容都有所涉及,因此,認為Factor是影響社保整體水平的綜合因子;Factor4在指標Z6、Z10、Z11上的載荷偏大,且都在0.8以上,這一因子可解釋為受社保基金影響的醫保因子;Factor5的情況很明顯,它對Z13、Z14、Z15的因子載荷都達到了0.7以上,可解釋為社會福利因子。綜合得分及排名結果。可以看出,市轄區桃城區的社保綜合水平最高,這與其經濟發展水平和全市經濟政治中心的角色是相符的。棗強縣排名第二,這與棗強縣實行新農保有關。新農保的實施讓棗強縣農村養老保險的保障范圍和水平都得到了飛躍式的提高,參保人數是原來的6倍多,保障水平提高到基礎養老金55元/月的水平,極大地改善了老農保時期老人月領取保費金額從幾角到200多元不等的情況。排名第三和第四位的是安平縣和冀州市,同時這兩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在全市處于較為領先的地位。排名最后的阜城縣與第10位的故城縣差距不大,二者在今后都要注重社保領域尤其是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的發展,下大力度推進社保政策實施,提高保障數量和質量。
三、政策建議
隨著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和水平的不斷提高,近幾年來,我國城鎮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大幅提升,覆蓋面越來越廣,使各種低生活水平人群生存條件得到極大改善。但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要求相比,提高保障水平、健全相關制度的任務還任重道遠。[3]針對當前社會保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本文對社會保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具體措施提出如下建議:
(一)夯實基礎,健全社會保障法律體系
縱觀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發展歷程,每一次社保水平的提高都相應得到了法律支持,因此,立法先行是保障社保制度得到切實實施的政策手段。現階段加快形成社會保障基本法律、行政法規以及有關政策相結合的法律保障體系,以便社會保障事業有序、有力、有保障地推進。
(二)完善制度,建立社會保障資金籌措的有效機制
多渠道籌集實現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資金,加快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4]社會保障基金的來源主要是個人繳納、單位承擔以及中央和省一級政府的撥款,但市、縣等各級政府也應當分擔一部分資金壓力,尤其是財政狀況較好的地區,應合理確定市、縣兩級財政各自負擔比例,根據保障對象和地方財政能力分擔。也可以從有條件的鄉鎮財政和較富裕的農村集體經濟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作為社保資金的來源補充,推動農民工養老保險工作進入實質階段。
(三)突出重點,加速推進鄉村養老保險的進程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鄉村養老保險已經成為社會保障的突出問題。以實際購買力和可比價格來分析,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世界銀行的公布數字,我國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和財政支付能力均已經超過英美等國家當年建立農村社會保險時的基礎。因此,加快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的時機已經成熟。應通過政府組織、引導、扶持和激勵,加快建立與當地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4]使社會養老保險盡快惠及這一特殊人群。
(四)突破難點,著力探索和建立農民工養老保險新機制
在我國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的新形勢下,大量的農民工集聚在城市中從事各種工作,成為城市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生力軍,隨之農民工養老保障問題也越來越突出,解決的迫切性愈加強烈。因此,應盡快出臺有關農民工養老保險的實施辦法。同時,應根據農民工跨區流動性較大的特點,按照有利于農民工流動、有利于最終對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或農村養老保險的原則,探討制定農民工養老金跨區轉續制度,建立適用于農民工的養老保險機制,解除農民工的后顧之憂。
作者:高宏志張岳翀李媛媛單位:河北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