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匿名社交網絡的二分圖式信息傳播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普及影響著用戶的交友行為,匿名社交憑借其私密性優勢逐漸發展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新型社交方式。匿名用戶的私密性表達需求改變著傳統社交網絡的交流方式,匿名社交逐漸形成了具有性別陣營特征下的“二分圖”式信息傳播。異性用戶之間普遍存在信息傳播,而在相同性別用戶之間則很少有信息傳播。同時,隨著匿名社交網絡的演化,不同性別陣營的用戶趨于相當,用戶影響力也趨于相當,匿名社交網絡逐漸呈現出了扁平化的特征。盡管平臺的技術手段對于“二分圖”式信息傳播及扁平化特征形成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但用戶異性交友的“硬需求”及其現實資本的隱匿才是本質原因。
關鍵詞:匿名社交;異性交友;信息傳播;二分圖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催生了大量的社交軟件,人與人的交往活動不再受地域限制,人們能夠隨時隨地拿起移動終端展開社交活動。匿名社交作為一種新型的社交方式,逐漸改變了傳統的網絡社交方式。匿名社交最大的魅力在于其不要求用戶提供實名,用戶之間好友關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隨機性,用戶個人隱私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與實名社交軟件的功能多元化不同,匿名社交主要定位于滿足用戶的私密性表達需求,平臺的功能相對單一和狹窄。隨著用戶現實信息的匿名化,異性之間的私密性表達逐漸成為匿名社交平臺的主要交友方式。例如,“陌陌”“探探”“SOUL”等匿名社交軟件都顯現出明顯的異性社交的現象。在匿名條件下,用戶的私密性表達能夠充分發揮,用戶異性交友的“硬需求”也得到了極大滿足。在技術手段和用戶需求的共同影響下,匿名社交網絡逐漸形成了具有性別陣營特征的“二分圖”式信息傳播,并呈現出扁平化的特征。
1有性別陣營特征的“二分圖”式信息傳播
匿名社交網絡與實名社交網絡的功能、定位都有著明顯不同,這決定了其信息傳播也會有所不同。實名社交網絡實際上是一種熟人社交網絡,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理解為現實生活在網絡上的延伸。實名社交網絡具有多元化的功能屬性,用戶之間基于現實生活的友情、親情、興趣、業務往來等多元需求形成了多元化的信息傳播模式。不同于實名社交網絡,匿名社交網絡固有的匿名屬性使得其社交圈有現實人際脫離,異性之間的私密性表達隨之成為匿名社交平臺的主要交友方式。異性用戶之間普遍存在信息傳播,而在相同性別用戶之間則很少有信息傳播。匿名社交網絡狹窄的匿名交友功能決定了不同的傳播模式。為了突顯這種不同,本文試圖采用“二分圖”來描述匿名社交的信息傳播模式。“二分圖”是社會網絡分析領域的概念,它包括兩種類型的節點,不同類型的節點之間相互關聯,相同類型的節點之間不存在關聯。在匿名社交中,不同性別的用戶能夠被視為不同類型的節點,異性之間的信息交流被視為節點間的關聯。除非特別設定,系統默認匹配一般都是異性間的交友匹配。盡管用戶能夠自主選擇交友對象,但“性別”作為用戶選擇交友對象的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實際影響著用戶的交友行為。在大多數情況下,用戶在交友匹配時也會選擇異性交友,相同性別的交友匹配結果幾乎直接被用戶“相互”忽略。例如,在“陌陌”社交平臺中,用戶間的匹配幾乎都是異性匹配,而且幾乎所有用戶也都選擇異性作為交友對象。在“探探”“SOUL”等匿名社交平臺上,用戶的“密友”“關注”“粉絲”等交友對象也幾乎都來自異性。用戶在匿名平臺上完成異性匹配以后,接著就能夠通過“關注”“收聽”等關系在異性之間發送和接受文字、圖像或視頻等不同形態的信息,從而形成異性之間的互動關系。而在相同性別的用戶之間,卻很難形成這樣的信息傳播路徑。顯然,匿名社交的信息傳播呈現出了明顯的“二分圖”特征。
2“二分圖”式信息傳播的扁平化
一直以來,學界大多認為互聯網具有扁平化的特點,用戶在網絡世界中具有相同的話語權,用戶之間的交往距離進一步拉近。與現實世界相比,在互聯網的地位和權力也變得更加平等。但事實上,在實名社交的情況下,盡管用戶的話語權相同,但其影響力卻有著明顯區別。例如,微博“關注”關系就表現出了“45度仰角”[1]的特征,“網絡大V”“網絡公知”等輿論領袖主導著互聯網的輿論世界,他們擁有著廣泛的影響力,而大部分用戶很少受到其他用戶的關注,實際上處于一種圍觀的狀態。不同于實名社交,匿名社交用戶主要是基于隨機匹配和用戶選擇來建立聯系,難以形成像實名社交一樣富有廣泛影響力的輿論領袖。從宏觀上來看,匿名社交網絡中不同性別陣營的用戶數量是整體相當的。例如,艾瑞數據最新顯示,“SOUL”社交平臺上的男女用戶比例總體為“1∶1”的狀態,并認為這種性別分布一種比較理想的分布狀態,為每個異性用戶創造著均等的交友機會。從微觀上來看,在匿名社交平臺中,用戶交友對象的數量相對較少,用戶的影響力也相對平均,通常不會產生實名社交中的大規模“粉絲”聚集的現象。例如,在“SOUL”社交平臺上,用戶的“粉絲”數量就處于常數級別。因此,總體上來看,匿名社交網絡的信息傳播呈現出了相對扁平化的趨勢。在扁平化的狀態下,盡管用戶所的信息也難以形成像實名社交一樣的輿論影響力,但用戶卻在少數交友對象中獲得了更多的交友機會,用戶之間的交流距離更加接近。
3“二分圖”式信息傳播的成因分析
3.1匿名化的異性魅力,源于用戶異性交友的“硬需求”
從常識上來看,異性之間存在著一種天然的魅力,這影響著人與人的交友行為。例如,“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就是典型的形容異性之間魅力的一種說法,通俗地描述異性之間微妙的影響。置身于現代社會,每人都有機會接觸異性朋友,在互聯網的匿名社交平臺中更是如此。在匿名社交中,用戶的行為要更加自由,匿名交友也變得更加便捷。在脫離了現實約束的情況下,異性交友變得也更加明顯。“探探”CEO王宇曾說,“異性交友需求是硬需求,是個永恒的需求”[2]。在匿名社交平臺上,異性交友很容易成為用戶的主要社交需求。盡管用戶在平臺上透露了諸如年齡段、性別、興趣、愛好等多種信息,但性別依然在這些信息中起到主導作用,異性交友依然是用戶的首要興趣點。用戶在以興趣、愛好為交友出發點的同時,總是伴隨著異性交友的“硬需求”。而且,在匿名的情況下,用戶現實中的“羞澀”“煩惱”會弱化很多,“人類趨利避害的本能心理”也變得明顯[3]。由于在“匿名后感到交往自在”[4],現實生活中的焦慮感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得到緩解,情緒宣泄的需求也能夠得到很好的滿足[5],因此用戶更愿意選擇一種自我隱匿的交流方式。匿名社交的“日拋型”社交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用戶自我隱匿的傾向。用戶不愿意長久維持一種異性交友關系,以免直接或間接地泄露個人信息,從而更愿意選擇“日拋型”社交,滿足自我隱秘的需求。當隱私得到保護以后,用戶的異性交友就會變得更加強烈和主動,“硬需求”也更加容易獲得滿足。異性交友的“硬需求”成就了以性別為主導了兩個信息傳播陣營,“二分圖”式的信息傳播隨著用戶交流意向的強烈而變得更加穩定。
3.2與現實朋友圈脫離,性別成為興趣捕捉的重要線索
從用戶交友關系的形成上來看,匿名社交用戶與實名社交用戶有著本質不同。實名社交用戶的交友圈與現實人際關系較高的重疊,用戶在實名社交平臺上充當的依然是現實角色。例如,在“微信”“人人網”“MSN”等實名社交平臺通常定位于實名社交,用戶好友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現實朋友圈,用戶呈現出的交往狀態與現實一致。不同的是,由于匿名社交平臺固有的匿名屬性,用戶難以將其現實交友圈代入平臺中,互聯網的虛擬性特點變得更加明顯。例如,用戶在“陌陌”“探探”“SOUL”等軟件的交友圈通常來自于匿名的陌生人。另外,很多匿名社交平臺也沒有為現實人際的代入提供條件支持。例如,在“SOUL”平臺上,用戶不能通過手機號等現實信息來查詢添加好友。當脫離現實人際關系時,用戶便處于一種“無所束縛、無所顧忌”的、“舒適”的交友心態,用戶的私密性表達行為變得更加自由和多樣,異性朋友更容易成為其傾訴對象,性別隨之成為捕捉用戶交友興趣的重要線索。盡管交友平臺是匿名的,但是用戶的性別、興趣、愛好等一些屬性信息并沒有匿名。用戶之間能夠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相互傳遞著性別信息,例如頭像、圖片、昵稱等方式,而且用戶可以在平臺上自行定義這些屬性信息供其他用戶瀏覽。隨著“異性相吸、同性相斥”的交友心理表現的愈加明顯,匿名社交平臺“二分圖”信息傳播的性別陣營便逐漸形成。
3.3平臺技術的推波助瀾,迎合用戶交友的性別偏向
在匿名社交平臺上,用戶只需要進行匹配操作就能夠找到交友對象,而如何匹配則是由平臺底層負責完成。在大多數情況下,用戶也很少選擇相同性別的匹配方式,這種默認的推薦更加符合用戶的交友需求。例如,在探探軟件上,用戶在得到匹配結果以后通過“YESORNO”的選擇來決定是否進一步交流。不難發現,最終的匹配結果幾乎全是異性匹配。平臺技術手段對建立異性交友起到一定的推波助瀾的作用,但這僅是表象,實際上是為了迎合用戶交友的性別偏向,也就是為了滿足用戶異性交友的“硬需求”。大量的匿名用戶每天都在進行著“YESORNO”的選擇,用戶的“選擇”數據有利于系統捕捉和分析用戶的真實需求。系統通過獲取用戶的選擇行為、個人信息等數據,并進行綜合分析。結合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等技術分析用戶喜好,從而推斷出用戶可能喜歡哪些類型的人以及哪些人可能喜歡當前用戶。當系統推薦結果迎合了用戶需求時,匹配就會形成,此時“聊得來”的用戶就會更多。當用戶對于推薦的用戶感覺能夠“聊得來”,聊天時長就會增加,聊天文本也會變得更加豐富多樣,此時系統就會收到正面反饋,并進一步完善當前用戶的聊天偏向。在平臺技術手段和用戶需求的相互影響下,完成了越來越多的異性交友匹配,進而促使匿名社交網絡逐漸變得龐大,從局部的異性之間的信息傳播逐漸演變成更加宏觀的“二分圖”式信息傳播。
3.4匿名社交的扁平化,本質上是現實資本的隱匿
在實名社交網絡平臺中,用戶影響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現實資本影響力的代入。例如,“體育明星”“網絡公知”等輿論領袖的影響力通常與其現實資本相匹配,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同樣有著各方面的感召力。現實中極少數人擁有廣泛的影響力,這同樣適用于實名社交網絡。現實資本的代入影響了實名社交網絡的扁平化特征,網絡中極少數用戶擁有大量的“粉絲”,大多數用戶處于網絡邊緣的圍觀狀態。在匿名社交平臺上,用戶不僅脫離了現實朋友圈,同樣脫離了其現實資本的影響力。用戶之間的交流不再受外貌、身份、社會地位的影響,自我呈現、自我表達的機會變得更加平均[6],現實資本難以形成有效的影響力,從而使得匿名社交網絡中二分圖的兩端呈現出更加扁平的狀態。例如,在“SOUL”社交平臺上,由于匿名社交在現實影響力代入方面的局限性,用戶被“關注”、被“閱讀”、被“點贊”的機會相對平均很多。再者,匿名用戶的隨機匹配限制了用戶交友的選擇視域,用戶難以自主探尋到網絡中“富有影響力”的用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輿論領袖形成的機會。而且,用戶的好友數量或“粉絲”數量的增加是基于用戶的主動行為,也就是用戶主動匹配才能形成有效的“關注”關系。由于個人時間精力有限,所的信息也難以形成像實名社交一樣的輿論影響力。在這樣的條件下,輿論領袖的形成變得相對困難,進而使得“二分圖”的兩端呈現更加扁平的狀態。
4結語
匿名社交平臺的出現改變了“熟人社交”的信息傳播模式,人與人之間的社交黏性顯著增加,異性基于信息傳播形成匿名的社交關聯,進而形成“二分圖”式的信息傳播,并逐漸呈現出扁平化的特點。需要強調的是,“二分圖”式的信息傳播是匿名社交平臺存在的一種現象之一,但并不是其信息傳播的全部方式。在匿名社交平臺上,用戶之間同樣存在著基于興趣愛好、“群聊派對”等方式的相同性別的交友行為。盡管這類用戶群體現象比較少,但也為研究用戶行為提供了重要參考價值。匿名社交平臺上的用戶心理、群體需求等各方面的問題都有待進一步研究,這也是未來考慮的主要方向之一,因為這些考慮有助于重新思考網絡群體形成、用戶行為管理等方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黃紹麟.微博:45度仰角的未來[EB/OL].[2021-03-20].
[2]秦旭望,王曉玲.王宇探探創始人兼CEO:異性交友需求是硬需求[J].財經天下,2017(25):92.
[3]吳尚.淺析匿名網絡社交需求的心理成因[J].新聞研究導刊,2016,6(6):68.
[4]岑國楨.青少年學生網絡交友及其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學校衛生,2005,26(6):488-489.
[5]向清順,李逸.社交平臺中青年群體的匿名化網絡傳播[J].新聞前哨,2019(12):38-39.
[6]馬珺.匿名社交網絡中的自我呈現與人際傳播[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6.
作者:郭崢 單位:復旦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