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我國傳統文化對和諧社會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我國的傳統文化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于中國人來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千百年來的社會理想,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在現代社會的體現。文章通過研究我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傳統思想的支撐,分析我國的傳統文化對于和諧社會的影響。
【關鍵詞】和諧社會;傳統文化;影響
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里,要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就要加大對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對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來說,其本質和中國傳統文化有根本聯系,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對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來說,傳統文化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礎,同時也提供了歷史文化。
一、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和諧”思想的底蘊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里,和諧思想自始至終是其關鍵內容。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在其長期的發展里,和諧社會成為中華兒女追求的社會狀態。早在很多年以前,中華民族就理解和諧二字的社會價值,并且為人們普遍接受。中華民族普遍認為,和諧是社會發展源泉和動力,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在我國的傳統文化里,一個“和”字貫穿始終。《周易》一書里,極大的贊美和諧思想,提出了“太和”的理念,使得天與地與人融入到一個整體中,實現宇宙系統的平衡。在西周時期,史伯曾經提出和“和”字有關的思想,即“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史伯認為,通過實現不同元素的配合,可以追求矛盾的統一,可以有利于治理國家。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主張中庸之道,他認為任何事情的處理都要把握一定的原則,要控制事物向另一面轉換。在人際關系里,和諧思想扮演著重要角色,它體現的是群體價值。在《中庸》里提及,和諧是天下之本,而實現群體的和諧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理念,在后來隨著時展,慢慢演化成中國文化的主要思想。在孔子的思想里,其提倡的“仁”的思想,還有重義輕利的思想都是體現了群體價值觀,有利于人際交往,在長遠的發展中,有利于社會和諧的構建。這些道德規范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也就是實現社會中人際關系的和諧,而其中的個體則是在人際關系中實現自我存在的價值。在這樣的價值觀影響下,有利于健康的民族品質形成,同時促進民族精神的發展,實現良好的社會風尚。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和諧思想底蘊深厚。
二、和諧社會是歷來中國人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
對于代代中國人來說,和諧思想世世相傳。中華民族兒女追求大同社會,在現在的社會的生活中,追求小康社會的實現。大同社會是一種不偷不搶,沒有戰爭和硝煙,老人可以安享晚年,小孩都可以幸福成長。這是一種大同社會,在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其內涵逐漸豐富。在民國時期,孫中山曾經提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他提出的三民主義涉及民族、民權和民生,其中,其提出的民生主義發展至今,成為我國現階段建設發展的主要目標。孫中山認為,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也是社會發展的大同主義。他提出,實現民生這一目標,就要在人民群眾中平均地權,實現土地國有。完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在中華民族中達成共識,成為無數中華兒女奮斗的動力。和諧社會的最終理想可以凝結社會全體人民為共同的目標而奮斗,這一理念不僅有一定的民族特色,還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在社會層次的智慧結晶。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我們完全可以參照傳統社會思想,取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去其中和現代社會不適應的成分,使我國的傳統文化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借鑒。
三、中國傳統文化注重“以人為本”
在我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以人為本的思想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本質和核心,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強調以人為本這一思想可以追溯到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里,明確提出了以人為本的觀念,強調人在社會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同時還強調民眾的作用,具體來看,它體現在人和貴的關系上,另外還體現在人民和君主的關系上。儒家思想輕鬼神,重人民,同時,強調“民貴君輕”的思想,而這些思想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積極的社會觀和價值觀。在我國的傳統文化里,“以人為本”是把人放置于政治倫理中進行考察的,同時實現了個人的價值,對于個體的道德精神來說,通過人和人之間的良性互動,加上人和社會的融合,實現個人的價值。對于現在我國貫徹的科學發展觀來說,其核心是以人為本,而在中國傳統文化里,以人為本的思想也占據重要的地位。通過具體分析可以得知,“人”就是指廣大人民群眾,而“本”則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在這一層次上可以看出,要最大化的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關心人民群眾的發展,為人民群眾做實事,為人民群眾出謀劃策,只有這樣才可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發展。
四、總結
要想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要實現物質、精神和政治的多方面建設,同時還要加強人與人之間、任何社會之間的和諧。而對于和諧社會中的人民群眾來說,要遵紀守法,誠信友善,團結他人,愛好和平,實現友好互助的場面。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思想道德建設是其根基,在實現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要吸取我國傳統文化中積極的思想,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設科學發展觀,共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新的時代下,要弘揚敢于創新、敢于競爭、實事求是、以人為本的思想,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使其不僅可以體現時代特征,又可以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參考文獻
[1]田廣清.和諧論[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8.40.
[2]國語•鄭語[M].
[3]禮記•禮運[M].
[4]天朝田畝制度[A].太平天國:第1冊[C].上海:神州國光社,1952.322
作者:惠葉婷 單位: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