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傳統文化和諧社會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繼承傳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和諧理論中國化的必然選擇
馬克思主義社會和諧理論作為其理論的一部分,要想實現它的中國化也必須要批判地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社會和諧思想。繼承傳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和諧理論中國化的必然選擇,既是由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和諧理論品質決定的,也是中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需要。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文明精華的結晶,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它因代表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方向而具有文化價值理性,又因能滿足中國現實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具有文化工具理性。馬克思主義社會和諧理論中國化正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和諧理論民族性———世界性———民族性的邏輯發展關系的體現。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時說過:“由于把馬克思主義理論運用于中國革命實踐和中國民族文化的改造,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中國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來說,已經超過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在不同的發展時代,我們所要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是不同的,因此我們所需要的文化理念和思維方式也是不同的。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展的主題,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的執政黨,當前的主要工作和任務是要利用政權的作用,進一步對上層建筑和生產關系進行改革和完善,不斷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地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因此,我們就更加需要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只有社會和諧穩定了,我們才能調動起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努力使得全體社會成員物質文化需要得到滿足。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所說的“和諧文化是全體人民團結進步的重要精神支撐”。基于我們轉變理念和思維方式來思考和處理問題的需要,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既成為了我們新時期面臨的新問題、新情況所需要的最好的理念和思維方式,也符合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需要。
2構建和諧社會是歷史和現實的必然選擇
在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時代主題的前提下,在市場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隨著黨所處的歷史地位和執政基礎所發生的重大變化,黨執政的主要任務和歷史使命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無論是從黨所肩負的歷史使命還是從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來看,我們都必須要把和諧社會的構建作為一項基本任務來抓。致力于社會和諧、民族團結、社會穩定,提倡不同階級和階層之間和睦相處,和諧發展,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為什么這樣說呢?首先是應對我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的需要。我們目前正處在21世紀頭二十年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改革與矛盾并存,發展與問題并存,機遇與挑戰并存。在這種形勢下,我們必須要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促進社會更加和諧。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是我們抓住戰略機遇期、順利渡過關鍵期的必然選擇,也是使我國現代化事業興旺發達、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其次是解決我國當前社會發展中“不和諧”現象的需要。我們應該在社會發展基本協調、穩定、和諧的前提下,保持清醒的認識,不能忽視一些社會發展中的諸如人與自然發展的不和諧、城鄉發展差距大、人們之間利益關系復雜,利益矛盾尖銳等問題。構建和諧社會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很好的解決途徑。最后構建和諧社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探索。關于社會和諧的真正科學論述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提出:他們要建立的理想社會是“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從某種意義上說,馬克思、恩格斯創造的世界共產主義運動,就是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不斷追求社會和諧的運動,共產主義是最高階段的和諧社會。中國古代思想家也在很早以前就開始了對社會和諧的追求,“大同”、“小康”就是一種社會和諧的構想,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和諧理論應用到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進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總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需要,是中國社會發展歷史和現實的必然選擇。
3傳統文化與和諧社會的異同之處
馬克思主義社會和諧理論之所以能夠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社會和諧思想結合,主要是它們之間有一些深層的契合之處,當然我們在看到二者存在的共通之處的同時還要清楚二者的區別。首先,和諧社會中的和與古代社會和的思想是有區別的和諧社會中的和強調的是人與社會之間存在的一種狀態,包括人自身的和諧發展,也包括社會的和諧發展,最終達到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而傳統文化中的和,無論是重人和,還是人與自然相和諧,都沒有超越階級的局限。和的思想只是當時一種階級統治的工具,目的在于使人做封建專制制度的奴隸,在這種和諧思想的氛圍下,人完全沒有自由可言,更談不上發展了。其次,傳統文化與和諧社會有很多共通之處,包含著和諧社會可資利用的思想資源。文化是一個歷史范疇,不僅包括現代文化還包括傳統文化,不僅包括西方文化還包括東方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民思想的結晶,蘊含著無窮的智慧。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和的論述相當豐富,使得它當之無愧的成為了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直接的思想資源。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中國傳統文化主張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傳統文化主張的是內省修身的人際和諧思想;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傳統文化主張的是均平大同的理想社會形態;在民族與民族的關系上,傳統文化主張協和萬邦、仁者無敵的思想;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上,傳統文化主張的是和為貴的思想,追求的是一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厚德載物的境界。傳統文化中蘊含的這些思想與和諧社會所提倡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很多的不謀而合之處。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有必要將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挖掘出來,喚醒人們久遠的記憶,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使其發揮其應有的力量和作用。
4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是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和超越
和諧社會強調民主法治,是對傳統民本思想的超越。民本思想只是在理念上肯定了人的價值和人民的基本利益,而和諧社會強調民主法治,從法律制度的角度充分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尊重人民的獨立人格和民主權利。和諧社會追求公平正義,是對傳統文化中公正理念的提升。孔子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說法,這是公正理念的具體體現,這種公正理念是人與人之間交往自覺選擇的道德規范,缺乏保障機制。而和諧社會的公平正義,是從社會的角度,從制度安排上加以保證的。和諧社會需要誠信友愛,是對傳統文化把誠實信用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的道德要求的直接繼承和發展。和諧社會提倡充滿活力,是傳統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和諧社會必需的安定有序,是對古代以禮樂確定、規范人的社會身份和行為以達到陶冶人的心性與溝通人的感情,從而使社會關系實現有序和諧的一種揚棄。和諧社會提倡的人與自然的和諧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觀念的現代詮釋。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思想精華的凝結,對它的繼承和發展是時代精神的需求和體現。我們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必須要時時刻刻注意二者的契合點,在進行社會建設的同時拋棄傳統文化的歷史局限性,為其注入新的理念,達到文化和政治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
作者:趙曉芳單位: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