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工藝美術職業院校體制機制改革途徑和意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高職院校的迅猛發展催生高職院校體制機制
改革的必要性通過多年的建設發展,高職院校已經占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可盡管取得了很多成績,但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如高職院校辦學體制機制還需要改革,高職院校的辦學活力仍然不足,與行業企業緊密聯系的體制機制還不夠完善,校企合作的內涵不夠豐富等,這就導致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上存在著諸多問題。2006年以來,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啟動“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立項建設百所高職院校,探索校企合作辦學體制機制,推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增強社會服務能力,跨區域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等。
二、應國家高職示范(骨干)院校建設的要求,對體制機制改革的必須性
早在2010年,《國家中長期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頒布時,就提出要探索建立高等學校理事會或董事會,健全社會支持和監督學校發展的長效機制。教育部2014年《關于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實施意見》和《普通高等學校理事會規程(試行)》,奠定了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體系的基本格局,黨委統一領導和社會化多元參與將會成為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基本特征。新一輪示范(骨干)院校建設([2010)教高8號]文件,進一步引導和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辦學體制機制,提出建立校董事會、理事會,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合作辦學體制機制,推進“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這將進一步推動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向縱深發展。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2011年被批準為國家示范(骨干)院校建設立項單位之一,自骨干院校建設伊始,學院就將體制機制創新作為建設的首要任務,因為辦學體制機制創新在國家骨干校建設中占據基礎性、先導性地位,也是釋放高職院校發展活力,引領職教科學發展的迫切需要。學院充分發揮地域性、行業性等方面的優勢,按照“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辦學理念,大膽探索體制機制創新,聯合行業、政府、企業參與學院辦學,并取得突破性進展。
(一)建立學院理事會,形成社會化辦學格局
2011年,學院聯合省市區各級政府部門、江蘇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等12家行業企業、蘇州金螳螂控股有限公司、波司登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等16家知名企業以及教師代表、學生代表、校友代表、家長代表等利益方組建成立了“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理事會”,常務理事單位組成常務理事會,常務理事會下設秘書處,秘書處下設六個專業委員會、工藝美術傳承創新試驗區和六個校企合作中心,組成了完善的理事會組織架構。理事會每年召開一次全體理事大會,兩次常務理事會,多次校企合作專題會議,對學院的發展發揮起到咨詢與決策、協調與共建、評價與驗審等重要的作用,對學院的合作辦學、專業和課程建設、教學指導、實訓建設等都提供了重要的支撐作用。推動學院與理事會成員單位蘇州金螳螂股份有限公司,呈輝集團有限公司等持續發展能力強,合作基礎好,支持教育力度大的藝術設計龍頭企業共建“廠中校”、“校中廠”、“雙師工作站”等,顯著提升了學院的校企合作辦學層次和水平。在理事會建設中,通過理事會章程明確了理事會各相關利益主體的地位、權利和義務,對各利益主體在校企合作中的動機和行為進行有效地引導和約束。在理事會的推動下,校企合作由自發向自覺的轉變,真正形成了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合作辦學體制機制。
(二)體制機制創新的效應及意義
1.校企合作定向招生,培養工藝美術新傳人。在理事會的推動下,為推動蘇州市高新區鎮湖街道刺繡文化產業的發展,學院與鎮湖街道、鎮湖刺繡協會、梁雪芳大師刺繡工作室等合作,面向鎮湖地區招收初中畢業生,通過五年訂單式培養,在傳授蘇繡技藝的同時,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及設計創意能力,培養新一代秀娘。學院面向水晶重點產區連云港東海市,與連云港東海市政府,江蘇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合作,招收初中畢業生,定向培養水晶工藝設計與制作專門人才,實施訂單培養的五年制傳承班,學生畢業后全部進入當地水晶設計與生產制造一線單位就業,為當地的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力支撐。
2.校企互通構建專業動態調整機制。理事會專業建設委員會充分調動發揮各成員單位的行業咨詢與指導作用,跟蹤行業企業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將行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信息即時反饋至學院,為學院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規格的設定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使學院能夠靈活及時地調整專業方向課程,形成專業建設動態調整機制。
3.校企合作教師聯合培養機制,雙師隊伍不斷壯大。依托理事會的行業資源,努力搭建多樣化的教師發展平臺,成立了由企業、行業協會、主管部門代表組成的師資隊伍建設指導委員會,建立學院與合作企業師資互派,共同培養機制,形成教師隊伍建設的合力,自2011年開始,學院先后在蘇州金螳螂建筑裝飾股份有限公司,蘇州電視臺等設立教師企業工作站8個,選派50名教師進站實踐,實施教師企業輪訓計劃,著力提升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學院教師隊伍雙師素質顯著提升,雙師結構不斷優化,專業教師雙師素質比為95.3%,新增兼職教師147名,聘請企業專業帶頭人5人,企業骨干教師12人,國際教授4人,實訓教授19人,建成了由400多名行業大師、名人、專家、技術骨干、能工巧匠組成的兼職教師資源庫。
4.完善校內外實訓基地校企共建機制。學院和企業確定校內外實訓基地的遴選與準入機制,在理事會實訓建設委員會及各系校企合作中心的努力下,共建成環境藝術系東南電梯空間研發中心,明鑫集團同里紅品牌研發中心等9個校內實訓基地,42個實訓工作室,建成校外北京新絲路、蘇州好麥爾服飾有限公司等頂崗實習基地217個,保證了學生校內生產性實訓學時占實際教學平均比例90%,全校所有專業的實踐教學學時占總學時的50%以上,半年以上頂崗實習學生占應屆畢業生總數100%,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得到極大的提高。
5.行企參與形成第三方質量評價機制。學院建立由政府、行業協會、企業、畢業生、學生家長等第三方參與的質量評價機制,另外,還邀請麥克斯數據有限公司對學院的人才培養情況進行全面的數據跟蹤分析,據麥克斯公司調查結果顯示,學院2010、2011、2012三屆畢業生就業率高于全省平均7個百分點,畢業生對母校的推薦度高于全省平均20個百分點,對母校滿意度高于全省平均6個百分點。
6.校企聯姻形成就業保障機制。理事會多家成員企業在學院合作系建立實訓中心或基地,如蘇州金鼎建筑裝飾環境設計研究院、蘇州御衣坊禮服工作室等,讓學生在這些中心或基地就能學到企業相關知識和課程,形成校內就業孵化機制,同時,學院還將一些教學基地建到企業中去,如雅利印刷媒體實務有限公司、波司登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蘇州鎮湖繡品廠等,學生在這些企業實習實訓,達到預就業的效果,形成企業就業孵化機制,近三年來,合作企業接受學生頂崗實習的學生共計16000多人,接受學生就業數1700多人。
7.校企一體形成社會服務協同機制。學院與理事會成員單位聯合開展社會服務,形成協同服務機制,與雅利印刷媒體實務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同承接蘇州重大文化項目如“蘇州地鐵一號線”文化墻設計制作等15項,與合作企業開展社會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培訓各類、各層次的工藝美術高級技藝專業人才3110人,培訓國家級、省級職業教育師資60名,培訓行業崗位職業資格申報人員890人,助推所合作企業實現增長產值3250萬元。
高職院校體制機制改革雖然在一些院校取得了成功,實現了突破,帶來了很多實質性的成效,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整體的舊有的高校體制機制大環境下,想要取得根本性突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首先,既有的體制機制對新體制機制的抵制和排斥,以前的體制機制已形成很多年,早已根深蒂固,在各高職院校已形成很強的習慣和定式,新的體制一時很難被適應和吸收,所以一段時期內,兩種體制的矛盾和對立還是在所難免的。其次,新的體制機制畢竟是新生事物,一時很難成熟和完備,還不能形成完善的制度來約束和規范新體制的運行,所以,校企合作各相關利益方在新的體制下的合作和共存有時會因利益的缺乏和失衡,出現松散和解體。只有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來構建嚴密的制度體系進行規范和制衡,使得各利益相關方和諧而又緊密地進行長效持久的合作。最后,新體制機制的長效性尚待驗證,新的體制機制所帶來得成效,目前來說還只是短暫的和片面的,究竟是不是最佳的體制機制還需要時間和實踐來檢驗。新的體制機制的長效性尚待探索和研究。
作者:何國清 單位: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