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論馬克思生態農業觀念的形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第二次農業革命的爆發
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土壤危機問題,英國科學促進協會在1837年委托李比希就農業和化學之間的相關性出版一本專著。1840年,李比希完成了《有機化學在農業和生理學上的應用》一書。在這本書中,他第一次對土壤的營養物質成分進行了科學地分析說明,并對土壤營養元素在植物生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說明。隨后,英格蘭富裕的土地所有者和農學家J.B.勞斯(J.B.Lawes)研制出了第一種農業化肥“過磷酸鹽”,有關李比希的有機化學以及勞斯的合成化肥在英國及其他國家得以廣泛傳播。由此,在1830年到1880年之間,以化肥工業的出現和土壤化學的發展為特征的,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對土壤成分進行研究為視角的,由土壤退化的現實問題推動的第二次農業革命爆發了。第二次農業革命同馬克思的思想起源緊密相關,它們為馬克思完成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創立自己的政治經濟學體系提供了農業方面的現實基礎和自然科學基礎,進而使得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更為徹底。在19世紀40年代,也就是第二次農業革命的時代背景下,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面臨的土壤危機還持一種樂觀的態度,認為土壤的發展潛力是無限的,農業的進步在不遠的將來有可能超過工業,到了19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隨著農業革命的深化,馬克思也充分認識到了資本主義農業的不可持續性,進而展開了對資本主義農業的生態批判。由此可以看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農業發展思想的轉變以及他在這個領域對生態學思想的貢獻是與他所處時生的第二次農業革命密不可分的。
(一)安德森的級差地租理論
作為蘇格蘭農業經濟學家、政治經濟學家的詹姆斯.安德森在其《對谷物法本質的探究》一書中及其后續的著作中提出并逐漸發展了古典地租理論的所有關鍵性理論命題。在他看來,地租是作為使用更為肥沃的土地所交納的費用而言的,由于耕種最貧瘠土地的收入僅與生產成本相抵,而耕種比較肥沃的土地“會因為耕種土地的專營權”而獲得一定額外收入,因此,通過收取地租,使得耕種肥沃程度完全不同的土地所需的費用達到一種均衡的狀態,因此說,級差地租是由于土地相對生產能力的變化造成的,而不是絕對肥力的狀況引起的。在安德森看來,土地之所以退化,肥力之所以下降,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土地農場主未能采取理性的、可持續性的農業耕作方式。這是由于土地為土地所有者所擁有,但卻為資本家租地農場主所耕種,為了能夠收回合同期間的全部收益,便避免一切改善土壤的舉措,從而為理性農業的發展設置了主要障礙;另一方面,在于城鄉分離導致了土地自然力的衰退。安德森在《關于導致不列顛目前糧荒的情況的冷靜考察》中,就曾指出,合理地使用動物和人類的排泄物,保持土壤的永久肥力而無需其他外來肥料是有可能的,但是,它們每天卻被傾倒到泰晤士河中,不僅浪費了天然的肥源,還給居住在城市低洼處的人們帶來了嚴重的感官污染。早在1851年,馬克思就研究了安德森的著作,并在其筆記本中,摘錄了安德森兩部著作中的有關內容。尤其在19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所寫的《剩余價值論》中,對古典政治經濟學作了三段很長的注釋,認為安德森的核心貢獻在于他賦予土壤肥力以歷史意義,“安德森決不認為不同的肥沃程度僅僅是自然的產物”,相反,“地主得到的級差地租,一部分是租地農場主人工地賦予土地肥力的結果”。此外,馬克思后來對資本主義農業生態批判的重要依據也是在研習、吸收安德森觀點的基礎上形成的,即造成現時代土壤肥力枯竭,土地生產能力下降的原因主要在于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城鄉之間的分裂對立。如馬克思曾指出,紐約州尤其是它的西部地區的土地,原是無比肥沃的,特別適合種植小麥。但由于掠奪性的耕作方式,這塊肥沃的土地已變得貧瘠不再適合種植了。
(二)李比希的農業化學思想
李比希的理論體系主要是圍繞土地肥力的論述展開的,在他看來,合理的農業生產方式是能夠使植物的特定部分異常地生長發育,進而能夠最大限度的生產特定作物的特定部分,乃至器官。為此目的,須及時補充土壤因收獲而失去的營養物質,若不能夠及時歸還從土壤中拿走的東西,地力將得不到維持,也就不可能指望再收到那么高的產量,唯有在增加土壤中所需的灰分成分基礎上,才能夠實現增產的期望。然而,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他發現造成土地營養循環中斷的行為比比皆是。他以英國為例進行了說明,盡管像在倫敦、曼徹斯特等一些大城市的近郊,農業經營已逐漸趨向于集約化,礦質肥料如骨粉等應用已比較多了,而對于人糞尿、廄肥和垃圾等本應加以利用的有機肥料卻多被當做廢物而丟棄了。在《農業化學》這本書的著名序言中他曾啟示性地警告:“如果農業主在自己的經營管理中還沒有養成這種正確的觀念,并給他必要的手段以提高它的生產效能,那么從某個時候起,戰爭、饑荒、流亡、窮困和流行病等自然會建立一個平衡,這個平衡從根本上暗地破壞國家的繁榮幸福,歸根到底要引起農業破產。”同時,他還認為將污水中存在的養分返還給土地的有機循環是理性城市農業系統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馬克思繼承了李比希的物質變換概念,并把他納入了自己的政治經濟學研究體系中,同時也把人類的勞動作為此概念的關鍵點,以此正確地分析和批判了資本主義大工業和農業對人類自然力和土地自然力的破壞,揭露了資本主義農業的性質,成為馬克思生態農業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和基奠。由于資本主義制度與合理的農業是不兼容的,因此廢除資本主義大土地所有制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聯合者的社會來和合理的調節人與土地間的物質變換成為必然。所以說,在批判地繼承李比希的物質變換概念基礎上,馬克思提出了人與土地間的物質變換裂縫思想,使之對資本主義農業的批判以及對未來社會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更為科學、徹底。
(三)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
馬爾薩斯的人口論是在18世紀英國社會階級矛盾尖銳化的背景下產生的。受工業革命的影響,機器開始普遍采用,進而導致諸多小生產者破產和工人的失業,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生活愈發貧困,社會矛盾更加嚴重。為了緩和階級矛盾,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便作為資產階級“心愛的理論”登上了歷史舞臺。在馬爾薩斯看來,社會下層階級之所以陷于貧困,生活境況之所以得不到明顯改善,乃在于人口的不斷增加引起的人口過剩,而他們改變現狀的唯一出路便是盡可能地減少生育,此外便無他法。實際上,馬爾薩斯的過剩人口理論是建立在他的以下兩個公理之上的,即食物是人類生存所必須的而且兩性間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幾乎會保持現狀,然而,土地肥力幾乎完全是不依賴于人的生產能力的,人類耕種或家畜養殖的快速而持續的發展也是不可能的,人類所需的生活資料只是大自然慷慨贈與的,“但大自然在給予養育生產種子所必須的空間和營養方面,卻一直較為吝嗇”。因此,以幾何級數增長的人口總是超過以算術級增長的動植物等人類所需的生活資料,那么,人口過剩便是“永恒存在”的結果了。在馬克思看來,人口與土地的關系并非如馬爾薩斯所認為的是一種消極的靜態的被動式的關系,而是一種相互影響制約的能動式的關系。土地若沒有人的耕種,就會成為不毛的荒蕪之地,而人失去土地將無法生存,人與土地的關系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發生著變化。因此,馬爾薩斯的錯誤就在于撇開了人口運動的一定的歷史規律,這些規律因是人類本性的歷史,所以是自然的規律,但僅僅是在一定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人的自然規律。人口增長的控制受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是與當時一定的社會自然條件相適應的,馬爾薩斯的幾何級數的繁殖法,只是存在于他的頭腦里而已了。此外,馬克思認為,食物按照算數級增長是缺乏理論的、現實的依據的,它們的增長并不存在內在限制,只是受到外在的阻礙了。而且,隨著人類對自然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會不斷提升,人類對土地的耕種及對家畜的養殖會得到快速而持續的發展的,尤其是農業科學地進步,會使農產品以及所有其他生產發生革命性的變化,生產食物的能力因此會得到極大提高,這些食物供應足以養活一定社會歷史階段人口的生存。即使社會中發生了農業危機,也非馬爾薩斯所認為的那樣,是由于人口日益增加、土地供應有限以及因開墾貧瘠土地造成的土壤肥力退化,問題的關鍵在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掠奪了土地的自然生產力,造成土壤營養循環的中斷,摧毀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條件。而且,人口過剩并不是相對于食物的短缺而言的,它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特有的人口規律造就的相對過剩人口。所以說,人類有能力改良土地,有能力控制人口的無限制增長,人口與土地間處于一種動態的協調性發展的過程中。
三、結語
面對19世紀因土壤肥力衰竭而引發的農業生態危機,李比希基于其農業化學思想提出了物質變換的概念,安德森在其級差地租理論中論述了土壤因人工改良或人類不當的耕作方式而導致了土壤肥力的歷史變化,以及資本主義農業的所有制性質引發了農業生產的不可持續性,馬爾薩斯在其人口理論中提出由于土壤肥力是天然的,是由自然規律決定的,是不可能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需要的,因而人口是“永遠過剩”的等觀點,馬克思在借鑒、吸收這些學者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生態農業思想。他將“人與土地間的物質變換裂縫”思想作為其生態農業思想構建的理論根基,圍繞著彌補這一斷層的要求,提出了通過采取合理、科學的改良方式,依靠符合農業生產環境特點的農業科技,建立“自由者聯合體的社會”等善待人類世世代代共同擁有的土地財富,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由此,構建了自己的生態農業思想。
作者:劉素盼單位:海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