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三峽農業生態經濟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分區方法
以行政縣(市、區)為單元,采用ISOTATA模糊聚類分析法[3]進行三峽庫區農業生態經濟分區。ISOTATA模糊聚類分析法與主成分分析、星狀聚類、系統聚類[4~8]等聚類方法相比具有的優點是:對于n個樣本,只要給出初始分類C,通過迭代計算,就能很快得到分類結果,而且能對聚類效果進行檢驗,主觀隨意性較小,即:求得的模糊分劃系數Fc(R*f)越接近1聚類效果越好,或平均模糊熵Hc(R*f)越接近0聚類效果越理想。該分區方法克服了以往的以地形、地貌等為主導因子,不以行政邊界為區界的定性分區方法[9~11]的主觀隨意性大、指標覆蓋面窄、信息量少、可操作性差的弊端。
2分區指標
根據三峽庫區26個縣、市、區的自然、社會經濟特征,共選取31個分區指標[4~9](表1),指標值來源于三峽庫區各縣、市、區的《1998統計年鑒》1)、《農業區劃》2)、《林業區劃》3)、《1998森林資源年報》4)、《土地資源》5)和《1999重慶統計年鑒》[2]。由于主城區的特殊性,將主城7個區的相同指標值取加權平均值,即主城7個區按一個樣本參加分類,這樣共有20個樣本參加分類。
3分區結果將20個樣本指標值,采用ISOTATA模糊聚類分析法,輸入計算機,進行運算。當C=3、4、5、6時,分劃系數Fc(R*f)=0.5253、0.9364、0.7768、0.6021。可見,當C=4時,Fc(R*f)=0.9364為最大,故三峽庫區農業生態經濟區分為4個區最為理想。分區命名采用的原則是:分區兩端行政縣(區)名+主要地貌類型+主要生態經濟發展方向。故所分的4個區為:Ⅰ主城區城郊丘陵菜旅花牧加生態經濟區;Ⅱ江萬丘陵低山糧經果牧加生態經濟區;Ⅲ武秭中山低山果林糧牧特生態經濟區;Ⅳ興宜低山中山丘陵林果牧糧生態經濟區。
4各區生態經濟特征
各區生態經濟特征如表2所示。為了全面描述各區生態經濟特征,表中增加了幅員面積(km2)、總人口(萬人)、農業人口(萬人)3項指標。
4.1Ⅰ主城區城郊丘陵菜旅花牧加生態經濟區特征
4.1.1該區包括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和北碚區。幅員面積2190km2,占庫區幅員面積的3.79%,總人口366.22萬人,占庫區總人口的18.46%。其中,農業人口119.56萬人,占該區總人口的32.65%,占庫區農業人口的8.10%。地勢屬于川東平行嶺谷區。地貌以丘陵為主,占本區幅員面積的56.80%;其次為低山,占本區幅員面積的40.40%;河谷平壩很少,僅占本區幅員面積的2.80%。總體而言,農業立體氣候不十分明顯。多年平均降水量1000mm,多年平均氣溫17.9℃,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220h。水稻土、紫色土、黃壤、石灰土分別占本區幅員面積的30.00%、40.00%、17.00%、13.00%。土地利用結構為,耕地占本區幅員面積的27.80%,園地占4.30%,牧(草)地占1.70%,水域占8.00%。由于本區疏林、幼林占林地比重較大,加之有部分宜林荒山,林地雖占幅員面積的22.56%,但森林覆蓋率低,為11.07%。根據國家對三峽庫區森林覆蓋率要達到40%(包括經濟林為45%)以上的要求[12],認為本區森林覆蓋率應達到30%以上,目前11.07%的森林覆蓋率與30%的目標還相差19個百分點。由于市區占地面積大,農業人均耕地面積少,僅有0.025hm2,水土流失面積雖僅占本區幅員面積的18.20%,但土壤侵蝕模數較大,為1254t/km2•a,可見,水土流失較嚴重。此外,重慶市直轄以來,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擴大,房地產開發和工業區建設的持續升溫,產生的城市水土流失現象不容忽視,并且亂占耕地現象時有發生。農業結構為,種植業占農業總產值63.70%,林業占0.88%,牧業占29.81%,漁業占5.61%。在種植業中,以糧經作物和水果為主,花卉種植業所占比重幾乎為零。在產業結構中,二、三產業占主導地位,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4.07%,第二產業增加值占54.46%,第三產業增加值占40.87%。本區在4個區當中,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人口密度1672人/km2,農民人均純收入2868元,人均GDP11558元。此外,在調查中發現,由于本區位于城市工業的集中區域和“三廢”治理不當,致使有些農田和水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4.1.2本區生態經濟的發展方向利用城郊區位優勢,大力發展蔬菜和花卉種植業、旅游觀光生態農業與鮮活畜禽產品、水產品、奶產品集約化生產業及食品加工業,使傳統的糧經果菜結構向菜旅花牧加結構轉變,以提高城郊農業綜合服務功能。發揮生物資源優勢,將縉云山自然保護區開發成森林生態旅游區。加速發展與城市工業配套的零部件加工業。發展蔬菜和花卉種植業的有效途徑是發展設施農業(大棚、溫室),設施農業易于進行蔬菜、花卉種類和環境因子的調控,也易于調控時間結構,并且節約耕地。發展旅游觀光生態農業可以和城郊型小流域綜合治理相結合,在小流域內,因地制宜地建成農作物梯田景觀區、果園采摘景觀區、魚塘垂釣景觀區、水果或藥材加工景觀區等。
4.1.3生態環境保護的策略為了使本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0%以上,不但要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加強陡坡退耕還林和荒山造林,增大林業用地面積,還要加強疏林、幼林的撫育改造。加強市區和城郊“三廢”排放的科學管理和治理,發展清潔生產,防治“三廢”對農田和水域的污染[13~16]。加強監督執法力度依法保護水土資源,防治亂占耕地和城市水土流失現象。
4.2Ⅱ江萬丘陵低山糧經果牧加生態經濟區特征
4.2.1該區包括江津市、巴南區、渝北區、長壽縣、涪陵區、豐都縣、忠縣和萬州區。幅員面積19385km2,占庫區幅員面積的33.51%,總人口846.94萬人,占庫區總人口的42.70%。其中,農業人口695.36萬人,占本區總人口的82.10%,占庫區農業人口的47.13%。地勢屬于川東平行嶺谷區。地貌以丘陵為主,其次為低山,第三為中山,第四為河谷平壩,分別占本區幅員面積的43.25%、36.37%、16.48%、3.90%。低山和中山合計占52.85%,可見,本區農業立體氣候分層比較明顯。多年平均降水量1176mm,多年平均氣溫18.0℃,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306h。水稻土、紫色土、黃壤、黃棕壤、石灰土分別占本區幅員面積的36.39%、38.39%、16.25%、0.38%、0.16%。土地利用結構為,耕地占本區幅員面積的40.75%,林地占25.18%,園地占2.02%,牧(草)地占1.07%,水域占4.56%。可見,耕地比重偏大,林地比重偏小。森林覆蓋率低,僅有16.33%,根據國家對三峽庫區森林覆蓋率要達到40%以上的要求[12],本區森林覆蓋率應達到35%以上,目前16.33%的森林覆蓋率與35%的目標還相差19個百分點。農業人均耕地面積0.113hm2,本區雖山體不大,坡度較小,但因是三峽庫區糧食和經濟作物的主產區,坡耕地多,并且處于順坡耕作狀態,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面積占本區幅員面積的56.14%,土壤侵蝕模數達3502t/km2.a。農業結構為典型的糧豬型結構,種植業占農業總產值58.19%,林業占1.76%,牧業占36.67%,漁業占3.35%。在種植業中,以糧食和經濟作物產值占主導地位。產業結構以二、三、一產業排序為基本特征,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28.85%,由于工業較發達的涪陵區、萬州區、江津市位于本區,第二產業增加值較高,占GDP39.51%,第三產業增加值占31.63%。本區在4個區當中,人口密度較大,為457人/km2,農民人均純收入較低,為1945元,人均GDP較低,為3994元。另外,經調查,在涪陵區和萬州區有些農田和水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三廢”污染。
4.2.2本區生態經濟的發展方向發揮自然資源優勢,繼續發展大宗產品糧油種植業和水果種植業,但要對品種進行改良或引進優良品種,以提高品質和單產。在涪陵區、萬州區城郊的河谷平壩地帶發展正季節蔬菜,在高海拔地帶發展反季節蔬菜。在涪陵區建立榨菜生產與加工觀光種植園,在萬州區建立柑橘采摘觀光種植園。在涪陵區至萬州區的沿長江河谷地帶建立香料林(香桂、白千層)種植帶。發展生豬集約化養殖業、食品加工和飼料加工業、香料加工業。在低山、中山區,發展山地立體農業、立體林業。本區文物古跡、古剎廟宇等文化型生態景觀資源豐富,應充分利用其歷史文化和生物群落資源,發展文化型生態旅游。
4.2.3生態環境保護的策略發展清潔生產,加強涪陵區、萬州區、江津市市區和城郊“三廢”排放的科學管理和治理,防治“三廢”對農田和水域的污染。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防治水土流失,增加移民環境容量,減少入庫泥沙。即,優化土地利用結構,陡坡耕地退耕還林,改造疏幼林,增加森林覆蓋率,緩坡(<25°)耕地改建成水平梯田,并合理配套排灌水渠、蓄水池、沉沙凼等水利水保工程,保障人均0.067~0.100hm2的基本農田[13~16]。因受人力物力的限制,在一定的時期內,還有相當多的小流域得不到綜合治理,對這些小流域的緩坡耕地須采用等高耕作、等高植物籬等措施,陡坡耕地實行退耕還林,以盡量減少水土流失。
4.3Ⅲ武秭中山低山果林糧牧特生態經濟區
4.3.1該區包括武隆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開縣、云陽縣、奉節縣、巫溪縣、巫山縣、巴東縣和秭歸縣。幅員面積30201km2,占庫區幅員面積的52.21%,總人口688.69萬人,占庫區總人口的34.72%。其中,農業人口597.64萬人,占該區總人口的86.78%,占庫區農業人口的40.49%。地勢屬于川東盆邊山地和鄂西山地,具體來講,在開縣、云陽段,其南面八面山弧的七曜山和平行嶺谷至此收縮成密集的背斜、向斜,從而出現巖層角度較大的單斜地形和中山;在奉節至秭歸段,山體明顯抬升,經河流下切,形成以三疊紀灰巖為主體的高山和峽谷,著名的“三峽”就位于此段。地貌以中山為主,低山次之,丘陵和河谷平壩很少,分別占本區幅員面積的44.92%、38.09%、12.03%、4.96%,農業立體氣候分層十分明顯。多年平均降水量1127mm,多年平均氣溫17.7℃,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468h。水稻土、紫色土、黃壤、黃棕壤、石灰土分別占本區幅員面積的10.01%、18.50%、19.02%、10.59%、19.96%。土地利用結構為,耕地、林地、園地、牧(草)地、水域分別占本區幅員面積的20.08%、43.00%、1.76%、7.82%、2.25%,森林、牧草資源較豐富。在林業用地中,宜林荒山比重較大。森林覆蓋率22.93%,根據國家對三峽庫區森林覆蓋率要達到40%以上的要求[12],本區森林覆蓋率應達到45%以上,目前22.93%的森林覆蓋率與45%的目標還相差22個百分點。農業人均耕地面積0.101hm2,由于山高坡陡,坡耕地多,滑坡發生頻繁,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水土流失面積占本區幅員面積高達66.57%,土壤侵蝕模數達4474t/km2.a。在農業結構中,種植業占農業總產值57.88%,林業占4.39%,牧業占36.71%,漁業占1.00%。產業結構以一、三、二產業排序為基本特征,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45.40%,第二產業增加值占23.72%,第三產業增加值占30.98%。本區在4個區當中,農民人均純收入最低,僅有1396元,人均GDP也最低,為2265元,人口密度較小,為214人/km2,但仍高于全國128人/km2的平均水平。
4.3.2本區生態經濟的發展方向在海拔600m以下發展柑橘等優質水果和堅果產業帶,在山區發展優質干果(核桃、銀杏、板栗等)產業帶。利用垂直高差大、立體氣候分層明顯的優勢,采用生態技術,發展立體農、林業。根據草場資源較豐富的特點,對天然草場進行改造,建成高質量人工草場,發展肉牛和奶牛養殖業、肉羊和半細毛羊養殖業及畜產品加工業。利用立體氣候明顯的條件,發展茶葉種植與加工業及杜仲、厚樸、黃連、云木香等中藥材種植與加工業。利用天然觀賞型生態景觀資源多的優勢,發展生態旅游業,如將“大三峽”、“小三峽”開發成水域生態旅游區等。在25°~35°的山地建設速生豐產用材林和工業原料林基地。
4.3.3生態環境保護的策略轉變糧食自給的觀念,通過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提高農產品商品率,陡坡須退耕還林還草,加強宜林荒山造林,大力推廣小流域綜合治理技術,提高森林覆蓋率,增加移民環境容量,以便早日實現森林覆蓋率45%以上的目標。本區野生動植物資源較為豐富,可建立3~5個自然保護區,以保護生物多樣性[13~16]。對未進行坡改梯的緩坡耕地須采用等高耕作、等高植物籬等水土保持措施,以便有效地減少水土流失。繪制滑坡危險區圖,建立滑坡預警系統,加強滑坡的防治。退耕還林還草應避免一味地退種經濟林的傾向,應遵循的原則是:在25°~35°之間,既可種植經濟林,也可種植生態公益林或用材林;在35°~40°之間,須種植生態公益林;≥40°既可種植生態公益林,也可種植牧草。營造生態公益林要適當搭配針葉樹、闊葉樹比例,就營造針葉樹純林而言,故然要以馬尾松、杉木等鄉土樹種為主,但也要適當搭配耐蟲性強的火炬松、加勒比松、濕地松,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治森林病蟲害的發生。
4.4Ⅳ興宜低山中山丘陵林果牧糧生態經濟區
4.4.1該區包括興山縣、宜昌縣。幅員面積6064km2,占庫區幅員面積的10.48%,總人口81.58萬人,占庫區總人口的4.11%。其中,農業人口63.36萬人,占該區總人口的77.67%,占庫區農業人口的4.29%。地勢屬于大巴山弧和黃陵背斜。地貌以低山為主,中山次之,丘陵較少,河谷平壩最少,分別占本區幅員面積的44.22%、29.05%、21.32%、5.42%,農業立體氣候分層明顯。多年平均降水量1007mm,多年平均氣溫17.1℃,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690h。水稻土、紫色土、黃壤、黃棕壤、石灰土分別占本區幅員面積的2.87%、9.08%、15.77%、48.11%、24.68%。土地利用結構為,耕地占本區幅員面積的12.55%,林地占60.40%,園地占2.02%,牧(草)地占8.38%,水域占1.35%,森林、牧草資源豐富。在林業用地中,宜林荒山和灌木林地比重較大,森林覆蓋率39.04%,為庫區內的主要林業區域。根據國家對三峽庫區森林覆蓋率要達到40%以上的要求[12],本區森林覆蓋率應達到60%以上,目前39.04%的森林覆蓋率與60%的目標還相差21個百分點。由于人口密度最低,為126人/km2,農業人均耕地面積最大,為0.120hm2。水土流失較嚴重,水土流失面積占本區幅員面積的37.01%,土壤侵蝕模數2327t/km2.a。農業結構為,種植業占農業總產值61.69%,林業占6.40%,牧業占30.57%,漁業占1.24%。產業結構以第一產業占主導地位,第二、三產業相當,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53.21%,第二產業增加值占23.80%,第三產業增加值占23.00%。農民人均純收入較高,為2092元,人均GDP也較高,為8439元。
4.4.2本區生態經濟的發展方向將海拔在600m以下的一定數量的坡耕地改造成臍橙種植園,擴大臍橙種植面積,建成臍橙生產基地。北部大巴山弧,在海拔1800m以上有較大面積的夷平面,山原面有廣闊平坦的草地,應加以人工改造,建成草食畜牧業基地。在低丘區應發展大宗糧食生產,但應改良品種或引進優良品種,提高品質和單產,在高丘區應發展用材林和生態公益林。本區有大面積的灌木林,應改造成生態功能更強大的喬木林[13~16]。發揮生物資源優勢,將神龍架自然保護區開發成森林生態旅游區。在山區,利用立體氣候分層明顯的優勢,采用生態技術,發展立體農、林業。
4.4.3生態環境保護的策略對現有天然林及其內的動植物資源要嚴加管護,以發揮其生態防護作用和保護生物多樣性。轉變糧食自給的觀念,陡坡須退耕還林還草,加強宜林荒山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對未進行坡改梯的緩坡耕地應采用等高耕作、等高植物籬等水土保持措施,以便有效地減少水土流失。退耕還林應以生態公益林為主,以經濟林為輔,營造生態公益林在一定范圍內針葉樹、闊葉樹比例要適當搭配,以有效地防治森林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