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探討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金山水利工程建設歷史回顧
1.建國前
金山地處太湖流域東南隅,大小河道交織成網,黃浦江為主要的引、排河流。東南高亢地區歷來多患旱,西北低洼地區歷來患澇。金山水利歷史悠久,相傳最早的水利工程是春秋時吳國行人伍子胥鑿胥浦。明、清兩代,三泖和散處北部的小型湖蕩群逐步淤淺成陸,成為低洼地。民國時期,除集鎮市河及主要湖蕩外,大部分湖蕩長久失修,淤淺嚴重。
2.建國后至80年代
建國后,貫徹“蓄泄兼治”方針,北部鞏固江堤,以防洪為重點,南部疏浚河道,以引水灌溉為重點,并普修支港小河,培筑圩岸,初步改變了水利面貌。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繼續疏浚骨干河道,全面發展機電灌溉;同時,對分散的圩區實行聯圩并圩,加高圩堤,興建擋潮閘,增強防洪除澇能力。60年代后期,電力灌溉普及全縣,旱災威脅基本解除。改造低洼地成為主攻方向,同時在聯圩并圩基礎上,通過并港建閘、配置除澇設備,從單一的擋潮,發展到擋、排、降全面治理。但許多圩堤標準不高,配套不齊,管理不善,造成不少險工缺口,每年仍須花費大量人力物力防汛搶險。
1979年后,圩區建設成為水利建設的主攻方向。1985年止,共建有圩堤182.28公里,完成土方608.9萬立方米,石方30.66萬立方米,混凝土方5.67萬立方米;建成連片大圩區22個,零星小圩區167個;配置套閘47座,單閘42座,純除澇站51座,排灌結合站33座,總控制面積9.85萬畝。減輕了內澇威脅。
建國后,金山對水系進行了有計劃的整治。1949年~1985年,除深水大港外,先后浚治骨干河道23條,其中老河改造15條,新開河道8條,并開挖鄉、村河道,基本形成具有引、排、調、蓄、航多功能的網狀水系。1949年~1985年,金山水利建設(不包括海塘)共完成土方1.05億立方米,石方46.52萬立方米,混凝土方39.66萬立方米,總投資1.22億元。3.90年代1990年~1992年,金山區對十萬畝半低田進行改造,大大提高了除澇能力。1996年~1999年,重點建設西部圩區。“九五”期間,金山區防洪,除澇及海塘防汛工程共安排投資27003萬元。西部地區完成新建、改建水閘87座,新建、改建排澇泵站20座,新建或加固加高護坡263.4公里。提高了本區168平方公里的低洼易澇地的防洪除澇標準。同時,按照都市農業發展的要求,開展了以“三高”糧田和水利綜合示范區建設為重點的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繼續開展以鎮村河道疏浚為主的冬春農田水利工程,完成土方1087.7萬立方米。此間,還完成灘涂圍墾、工程促淤1.75萬畝。水利事業的發展,不僅促進了農業生產,而且提高了通航能力,促進了航運事業的發展。電力灌溉的實現,普及了農村電網,為工、副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但隨著太湖流域總體規劃的實施,從浙江入境的客水增加,金山區水利工程現有標準仍然不高,須繼續提高和不斷完善。4.2000年以來2000年~2004年,金山區實施了圩區達標工程,防洪除澇能力進一步得到了提升。全區五年圩區達標工程總投資5196萬元,共計完成新建、翻建四米水閘71座,新建、翻建三米水閘14座,改造四米水閘7座,改造五米水閘2座,改造八米水閘1座,1.5米涵閘29座,新建、翻建70排澇泵站66座/76臺套,新建、翻建50排澇泵站2座/2臺套,新建、翻建圬工泵站13座/16臺套、新建350ZLK排澇泵站32座/42臺套。
二、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一)、河網水系現狀及存在問題(1)流域概況:從整個太湖流域來講,工情、水情、下墊面情況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太湖流域地勢低平,河網眾多,歷來水災頻發。建國以后,隨著太湖流域的綜合治理,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圩區建設,有效地控制了低洼地區的災情,但由于形成的“大控制”“小包圍”,致使水系蓄水面積減小,洪(澇)水集中于外圍河道(通道)使得最高水位不斷攀升,澇水也變成了洪水壓向下游,造成新的矛盾。特別是圍湖造田、填沒河道和機泵外排動力的增加,各區域的自身調蓄不斷減少,使汛澇災害風險性增大,防汛排澇形勢日趨嚴峻。(2)市域狀況:上海市位于長江三角洲和太湖流域的東緣,瀕臨東海,地勢低洼,常受風暴潮和太湖流域洪澇水下泄的威脅,還受地面下沉、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城市防汛形勢嚴峻。1977年上海市全面開展水系治理規劃,為配合流域治理,加強上海抵御災害的能力,提出了高低分開、內外分開、洪澇分治的原則,按照平原感潮河網的水流特性,考慮到地形高低、水系和邊界情況等自然條件,適當照顧行政區劃,在留足太湖流域排水通道的前提下,將上海劃分為14個水利片,結合城鎮建設和內河航運,并統籌兼顧、綜合治理了洪、潮、澇、漬、鹽、污、旱。經過二十多年來的不斷充實完善,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全市水利分片綜合治理的治水格局。(3)區域近況:近十幾年來,地區城市化發展迅速,大量農田被有覆蓋的房屋和路面等替代,水面積減小,水面率下降,使得河道的調蓄和排泄能力銳減;另一方面,下墊面情況發生較大的變化,地面產流加大、匯流時間縮短,排水強度有增無減,河網水位雍高,排水不暢,造成內澇。根據《上海市金山區水資源普查報告》和《上海市金山區水面積變化調查說明》,金山區河道水面積在逐年減少,其中主要是村級河道的減少。從上述發展趨勢來看,金山區河道水面率已大大低于2000年的6.33%(據統計水面率僅為4.25%),必須引起足夠重視。究其原因有三個方面,其一為村級河道淤塞面廣量大,加之水利維修經費不暢,年久而堵塞;其二為工業與市政建設的發展,不少村級河道湖泊被任意填沒;其三為在道路交通建設中,村級河道被填沒或埋設涵管,從而形成水系不暢,減少了水面積,也加速了河道的淤塞。(4)金山區的水系狀況;金山區河網水系為黃浦江上游支流水系,目前共有河道1624條,總計長度約為2225.7公里,分別屬于浦南東片、浦南西片兩大水利控制片。除2條市級河道(大泖港、掘石港)為片外河流外,其它河流按水利控制片劃分:浦南東片1108條,總長1525.87公里;浦南西片514條,總長699.83公里。(5)存在問題:河網水系不僅為防洪除澇的主要載體,而且兼具水環境治理與保護、水資源配置與調度、水景觀及航運等多項功能,故而其安全性、可靠性尤為重要。但根據目前普查情況表明,金山區河網水系仍然存在諸多問題。A、隨著太湖流域的綜合治理,形成客水入侵新的水情和工情,黃浦江上游水位也隨之發生新變化,構成對金山區外圍沿線防洪形勢的新壓力。B、河道水系工程未完全達標,河道引排能力和標準均較低,防汛排澇仍存在問題;另外,隨著城市化面積增加,水面率逐年減少,新城區水面率更是不足,是防汛排澇安全的主要隱患。C、規劃水系未能實施,現狀水系布局不夠理想,水利設施功能下降,引排能力不足,能達到的除澇標準偏低,難以充分發揮河網的綜合功能和金山區現代化發展的建設需要。D、水系整治未能與城鎮建設發展同步,導致某些閘內河道嚴重淤淺,甚至出現無序填河的現象,水系水體不活,河道水質惡化,水資源的保護和改善十分困難。
(二)、防洪(潮)除澇現狀金山區防洪(潮)除澇形勢仍然十分嚴峻,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1)海塘工程現狀金山境內海塘西起金山衛鎮裴家弄,與浙江省平湖市海塘相連,東至奉賢區胡橋鎮,接奉賢海塘,現有臨海一線海塘全長26.203km.按照管理屬性分為兩類:一類為公用海塘,二類為企業專用海塘。公用海塘西起與上海石化交界的戚家墩,東至漕涇鎮增豐村,與九二塘相接,長8.43km;企業專用海塘總長17.78km,分別為上海石化股份公司、申甬車客渡碼頭、市管九二塘、上海化工區所屬。總體來說,金山區現有海塘工程經連續幾年的達標建設,基本達到了百年一遇高潮位加11級臺風的防御能力。但結構大多為單塘結構,所以塘外灘地沖刷較嚴重,特別是六號丁壩以西至戚家墩等地段。因此,金山區海塘保灘工程迫在眉睫。(2)圩區工程現狀金山區地勢總體為南高北低,地面自東南至西北略呈傾斜。東南地面高程4~4.5m左右,占總面積33%,中部在3.6~4m之間,占總面積29%,西北部大多在3.5m以下,占總面積38%,其中3.2m以下低洼地近5萬畝,最低處在2.5m以下,對部分低洼地區務必通過圩區建設,來保障防洪、除澇安全,控制地下水水位來保障農業生產。上海市和金山區政府通過多年來的北部低洼地帶的圩區建設,目前共有圩區37個,其中浦南東片有17個,浦南西片20個,圩區總面積35.98萬畝。根據2004年金山區第二次水資源調查,全區僅有12個圩區達標(即堤頂4.5m以上,堤頂寬2.5m以上),占32.4%。因此,大部分圩堤還未達標,其防洪能力還達不到防洪要求。(1)排澇泵站工程現狀。金山區目前共有排澇泵站206座,除澇泵235臺套,水泵總排澇流量為255m3/s,電動機235臺套,總裝機容量9351KW.據統計,目前共146座排澇泵站達標,達標率為84.8%(以排澇模數1.2m3/s/km2以上為標準);22個排澇泵已超過使用年限,設備老化率為9.3%。圩區工程建設尚未達標,因此洪致澇等問題十分突出。金山西部防洪除澇配套工程已在“九五”期間實施完成,但原有圩區水利工程標準偏低,部分水利工程設施嚴重老化;河道淤淺,庫容減少,河網調蓄能力差。如99年梅雨期間的洪水、暴雨和高潮位“三碰頭”使得金山區受災十分嚴重。(2)水閘工程現狀。金山區現有3m以上水閘391個(其中單閘310個,套閘81套),最大總引排能力312.8m3/s.據統計,金山區水閘達標率為86%(以防洪、擋潮和排澇規劃的閘門頂高程4.2m為標準);運行時間超過20年的有30個,老化率達7.6%。綜上所述,防洪除澇的主要問題在于,泄洪河道防洪標準偏低,危、險堤岸仍然存在;圩區工程建設尚未達標,原有圩區水利工程標準偏低,部分水利工程設施嚴重老化;河道淤淺,庫容減少,河網調蓄能力差,因洪致澇等問題突出。
(三)、農業灌溉工程現狀及存在問題目前,本區共有灌溉泵站886座,灌溉水泵1105臺,水泵總流量243.1m3/s,配套電動機1105臺,電動機總裝機容量14372KW.據統計,目前全區有391臺灌溉泵已超過15年的使用年限,老化率達17.7%。灌溉工程主要問題為,灌溉輸水設施簡陋,淤塞和滲漏現象嚴重;灌區規劃已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發展不適應;實施灌溉節水工程覆蓋率不高,尤其傳統種植方式仍然十分普遍。如水稻種植仍然多以漫灌為主,浪費水資源及帶來相應的農業面污染問題仍然十分嚴重。
(四)、水環境治理和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1)水體環境質量狀況金山區河道水質污染非常嚴重。從綜合評價結果來看,市級河道11個斷面中僅有1個達到Ⅳ類,其余斷面均為劣于Ⅴ類;11月水質相對較好,有1個斷面達到Ⅳ類,8個斷面達到Ⅴ類,其余斷面為劣于Ⅴ類。區級河道73個斷面中僅有1個達到Ⅳ類,其余斷面均為Ⅴ類或劣于Ⅴ類;11月份水質優于8月份水質,78個斷面中有1個斷面達到Ⅲ類,21個斷面達到Ⅳ類,其它斷面均為Ⅴ類或劣于Ⅴ類。鎮村級河道156個斷面中僅有1個斷面達到Ⅳ類,其它斷面均為Ⅴ類或劣于Ⅴ類。據現狀分析,出現上述情況的主要原因在于,大量污(廢)水的未處理直接排放,如金山區工業污水、城鄉居民生活污水及禽畜廢水等排放對水體污染日益突出;河道內生活垃圾隨處堆放和填沒,造成河道堵塞,水體流動交換不暢、自凈能力下降,水質普遍污染和嚴重惡化;另外,上游水質污染日益加劇,水面漂浮、垃圾和水生植物泛濫,再加上農業化肥和農藥的大量使用,致使農業面污染嚴重。(2)污水與污泥處置狀況A、歷史欠帳多,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滯后問題突出。現有排水設施薄弱(區內各鎮鎮區、老區市政基礎設施幾乎空白),除朱涇鎮及金山衛石化地區建有污水處理設施――水質凈化廠,興塔鎮和干巷鎮在新建地區建有污水凈化池,廊下鎮新建地區設有地埋式無動力污水處理站外,其余各鎮鎮區均無污水處理設施;B、排水體系不健全,雨污合流仍然普遍存在。老、舊城區基本上為雨污合流制,新建地區雖建有雨、污水排水管道,但排水系統不完善。C、污水納管率、設施利用率和污水處理率都很低,未經處理任意排放現象嚴重。大量污水直排河道使金山區水鄉水環境不堪重負,嚴重破壞了江南水鄉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韻。D、污泥處理設施不完備,污泥處置方式單一。(3)引清調水狀況金山區引清調水工程――龍泉港出海閘及張涇河水利樞紐工程――已經實施,可以通過大規模調水工程,來達到更新金山區河網水體水質、提高水體自凈能力的目的,但骨干河網上的調度水閘及調度控制系統還不完備,還有待規劃和統一布局。(4)水系生態修復狀況金山區水系生態修復工作起步較晚,但規劃建立水系生態林、休閑林、涵養林及人造湖泊、濕地的工作正在各鄉鎮悄然興起。正是由于金山區水環境惡化給當地生產生活帶來深刻影響,人們已經認識到只有通過水環境保護和水系生態修復,才能改善現有人居環境和江南水鄉面貌,重塑金山形象。許多鄉鎮已經在著手千島生態林、濕地林的建設,以期早日修復自然,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
三、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分析
建國以來,在歷屆政府的關注下,金山區水利工程建設獲得了較快的發展。經過60年代的農田排灌建設,70年代的水利基本建設,80年代的抗洪除澇建設,90年代的半低地改造、西部工程建設,及2000年起實施的圩區達標工程等又進一步提高了防洪排澇標準,基本形成防洪、除澇、灌溉三大工程體系。但隨著太湖流域總體規劃的實施,以及工情、水情的變化使金山區水利建設尚存在一些問題,急需采取相應的的對策措施。工程建設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過管理手段,使工程達到預期的效果,取得明顯的效益,甚至通過管理還可以挖掘規劃工程的潛力,提高水利工程在防洪減災、水環境建設、水資源的保護和合理配置等多種水功能的綜合開發與利用,總之,應從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角度來提高水的系統管理水平,寓除害于興利之中。俗話說“三分建、七分管”,因此,我們在一方面抓好水利規劃,完善水利設施,進行合理水資源調度的同時,更要進行水利工程管理制度的改革與創新,充分發揮水利工程效益。
(一)水利工程管理創新的成功經驗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我區認真總結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形成的泵站三職人員崗位責任制度、灌溉管理制度,探索排灌管理和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新路,全面推行灌溉泵站承包經營。1996年開始,金衛鎮水利排灌站在永聯、永久、新圩三個村進行了灌溉泵站承包經營。1998年興塔鎮政府把農業服務體系推向社會,興塔鎮水利排灌站對15村66座固定灌溉泵站全面實行了承包經營。通過三年來灌溉泵站的承包經營,明確了所有權,搞活了經營權,打破了大鍋水,使灌溉成本大幅下降。興塔鎮3.41萬畝耕地可減輕農民負擔68萬元,提高了灌溉服務質量,受到了村干部和農民的好評。2001年金山區排灌管理所對興塔、金衛和松隱的成功經驗進行總結交流,推廣、學習灌溉泵站承包經營做法,各鎮排灌站結合本鎮實際,全面推行了以村屬灌溉泵站(或稱為灌區)為核算單位的承包經營。目前,我區農業灌溉泵站主要有兩種管理模式:一種是集體經營模式,一種是承包經營模式,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灌溉服務體系和灌溉管理制度,如灌溉值班制、三職人員崗位責任制、春耕備耕檢查制、折舊費使用制等。在排灌管理服務體系中,區鎮級管理人員90名,村級三職人員3543名,其中灌溉泵站(俗稱機口)主任229名,電工機工811名,放水員2503名組成了以泵站為中心的電力灌溉體系、以泵站責任制為核心的管理體系,為確保農業生產用水、抗旱保豐收、為我區的農業持續、穩定、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二)、水利工程建后應采取的管理模式水利工程是保障工程,體現的是社會效益,“三分建設,七分管理”只有加強管理,摸索出一套先進管理經驗,才能保證水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推廣實施。應該采取“誰建、誰有、誰用”的原則,在區水務局的指導下,工程管理權交由鎮排灌站統一管理,建立相應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落實專人總負責,按農戶各自承包田的范圍,自行承擔水利工程設施的管理、維護、維修的職責,并與鄉(鎮)、村、組簽訂協議書,責任落實到戶、到人。全區域實行計量用水,計劃用水、有償服務,走以水養水的商品化道路,并從收取的水費中按10%的比例提取水利設施維修費,用于水利設施的維修,使水利事業得以健康、有序的發展。
(三)、建后應加強制度建設和落實保障措施水利工程建設是涉及廣大居民生活、生產安全的一件大事,必須建立一整套法律、行政、經濟、科技、教育等方面推進機制和保障體系,以確保水利工程的順利實施和長效管理。
(1)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的政策法規體系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的政策法規體系,首先應嚴格貫徹《上海市河道管理條例》、《上海市防汛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具體實施時按照《金山區水務總體規劃》、《金山區水功能區劃》的要求進行規劃建設。在此基礎上制定與水利工程建設相配套的專項規章制度和規范性文件,如《金山區低洼圩區管理辦法》、《金山區鎮村級河道整治管理辦法》、《金山區農村橋梁建設管理辦法》、《金山區水資源調度管理辦法》等相應政策和辦法。建設時應從工程的規劃審批、建設立項、工程建設、工程管理等方面嚴格管理,保證水利工程的順利推進。另外,應加大執法管理力度,落實法律責任,真正做到按程序建設,依法管理。超級秘書網
(2)建立水利工程的行政推進機制加強領導,落實責任。水利工程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土地規劃、財政、水務、農業、環保、市政建設管理、行政執法等部門,并且由于涉及范圍廣,又是長期任務,應成立由相關職能單位組成的金山區水利工程管理協調組,定期聯系,協調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根據己有機構的業務范圍,明確管理的責任單位,分別對有關方面進行管理,形成強有力的組織保障系統。
(3)建立多元投入機制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資金籌措實行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籌措的方法。一是公共財政投入(區、鎮財政),按照引導性、補助性、扶持性原則進行;二是地區和社會配套投入;三是受益者投入。
(4)建立社會宣傳教育體系對社會加強水利工程重要性的宣傳教育,樹立人人監督與保護意識,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為了保證工程的效益最大化,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全民的支持和參與,需要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保護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和增強廣大市民的關心程度,形成公眾參與水利工程建設管理與保護的氛圍。
四、結語
總之,水利工程的建設與管理要面向現代化,從水利工程規劃開始,直至工程可行性研究和設計施工中,都應提出適合水利工程現代化管理的遠程監控與信息系統設計要求。并切實轉變水利管理觀念,理順全區水務一體化管理體制,徹底改變傳統的那種“多龍管水”的局面,建立真正的“一龍治水”新體制。通過創新機制,進一步探索水務事企分開、管養分開的新機制。采取“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利用誰補償、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管理維護好水資源和水利工程,為金山區的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