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榆社縣概況
1.1自然概況榆社縣位于太行山西麓,晉中市東南部,屬土石山區,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總面積1699km2,海拔在960m~2011m之間。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基本地形地貌分石山、土石山和丘陵階地三大類,分別占40%、38%、22%。榆社縣土壤受地形、地貌等影響,石質山地出露地層簡單,巖性單一,均為三疊紀砂巖和砂頁巖地層,成為山地土壤的主要成土母質,質地為輕壤、砂壤;黃土分布于整個土石山區、丘陵區,在石質山區頂部有零星分布,主要是第四紀更新馬黃土,由于受地形影響,黃土母質差異較大,丘陵區黃土厚度較山區為大,質地輕壤、中壤為多。紅黃土主要分布于土石山區及丘陵區,多為第四紀多更新黃土,在縣境內分布面積較廣,土壤是棕黃色,近代沉積物,主要分布于濁漳河川和五大一級支流階地。榆社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一年四季分明,冬長而寒冷,夏短而較熱,春秋短暫,春暖秋涼,春季風多、風大、雨少、干旱,年降雨量多年平均值為577.1mm,年內降雨分布極不均勻,多集中在七八月份,汛期多年平均降雨量占全年的75%,其中七八月份降雨量多年均值為290.11mm,占汛期降雨量多年均值的67.1%,占全年雨量均值的50.3%。年降雨量最大為1963年的825.1mm,最小為1972年的315.4mm,年最大降雨量為最小降雨量的2.62倍。多年平均氣溫為8.9℃,極端最高氣溫37℃,極端最低氣溫-24℃,無霜期在160天至185天之間,結冰期一般為120天左右。
1.2社會經濟情況榆社縣轄4鎮5鄉272個行政村,總戶數48068戶,總人口13.8668萬人,其中農業人11.6619萬人,農村勞動力5.5024萬人。總耕地面積17120hm2,其中糧食播種面積16687hm2。2008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為186316萬元,財政收入35159萬元,其中農村經濟收入3421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03元。
2.1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作用榆社縣是一個山區縣,水資源貧乏,由于受水資源分布和地形、地質條件的制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在全縣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多年來,榆社縣各級政府都十分重視發展小型農田水利工程,但由于全縣水利基礎設施薄弱和受持續干旱影響,農作物產量低而不穩。因此,進一步加大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投資力度和建設規模,促進農業增產增收,推動農村社會全面進步和經濟穩步發展,將成為今后農村水利建設中的一項長期的主要工作。當前,榆社縣水利建設已從單獨防御水旱災害、解決人畜飲水等方面逐步轉入到發展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優化配置、水環境控制、生態環保以及農業節水等方面,農作物種植也從單一的糧食作物種植發展成為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合理種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作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和農民生活條件的基礎性設施,必將在發展農業和繁榮農村經濟中越來越發揮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2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情況從近年來的情況看,榆社縣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總體建設進度緩慢,一方面與全縣的水資源、地形、地質以及氣候干旱、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等客觀條件有關,另一方面也與自籌能力、農民意識等因素有關。從管理上來看,重建輕管的現象普遍存在。全縣現有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幾乎全部由各受益村集體管理,由于沒有專門的用水戶協會和合作組織,缺少農戶參與,使工程管理責任不明,效益每況愈下。全縣農田灌溉大體分為4種類型:一是農村集體建設的深井灌溉;二是農村集體原有的小型自流渠道灌溉;三是利用水庫蓄水,通過主渠、管道提、節水灌溉;四是利用小河、小泉、人字閘等水源,農村個戶購置小白龍灌溉。然而,由于管理不善,年久失修,毀壞嚴重,85%以上的灌溉設施損壞,失去運行效能。(1)井灌區:全縣農村擁有的井灌區主要分布在郝北、云竹、箕城、西馬4個鄉鎮,絕大多數不同程度老化、損壞、生銹,造成運行劣勢,有效灌溉面積受到嚴重制約。(2)農村小型自流渠道:農村小型自流渠道分布于云竹、西馬(白北一帶)、社城、北寨4個鄉鎮。由于自流渠道大都始建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年久失修,水源與渠道損毀嚴重,甚至有部分工程名存實亡,急需規劃改造,恢復其灌溉效益。(3)利用水庫集蓄水源進行引水灌溉:此項灌溉全縣主要依托云竹、雙峰兩座水庫。截至目前,云竹鎮沿庫區下游灌溉區域5個村U型渠普遍間斷損壞。社城鎮、西馬鄉沿水庫下游、濁漳河畔共10個泵房,有的主管道嚴重損壞,泵房設施老化、丟失,鐵件腐爛,噴頭毀壞等。(4)小型提水灌溉:榆社縣是典型的丘陵山區縣,臺地較多,小型提水灌溉曾為全縣水果、干果園區及臺地灌溉發揮了較大作用,近年來,小型提水灌溉工程(小高灌)也不同程度損壞,一部分水源出現問題,大部分機泵管道損毀,小部分蓄水設施受損,急需改造維修,恢復其效益。(5)小白龍灌溉:小白龍灌溉流動性能好,實用性強,深受全縣農村群眾的喜愛,能夠充分利用小河、小泉、人字閘等源頭及時快捷進行灌溉。前些年榆社縣小白龍建設發展較快,一度曾發展到200余臺,當時小白龍的發展扶持政策是市、縣、村三級投資,農村集體購買,農戶租賃使用。后因農村集體管理不善,使小白龍設施損壞嚴重。在2000年全縣小水改制過程中,大部分村委已將其小白龍設備折價拍賣到農戶,以便于對其進行維修管理及使用。目前,小白龍灌溉仍是榆社縣農業灌溉系列的一支有生力量,主要應用在云竹鎮(向陽村、申村)、郝北鄉、蘭峪鄉、講堂鄉、北寨鄉等鄉鎮,凡利用其灌溉的農戶玉米產量約在6750kg/hm2~9750kg/hm2左右,但損壞頗多。
2.3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存在的問題榆社縣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就農田灌溉與水利基礎設施薄弱而言,純屬“先天不足,后天失調,渾身是病,難以為繼”。榆社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雖然有所改善,但距綜合農業發展需求,仍然處于十分薄弱狀態,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低劣,80%的耕地缺乏灌溉條件,基本上是“望天收獲”。目前農業灌溉現狀,大多是20世紀50—70年代修建的,很多灌溉設施老化失修,嚴重制約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究其原因:一是灌溉設施投入嚴重不足;二是產權制度與管理體制嚴重滯后;三是合理操作措施尚未形成。總之,受自然條件制約和榆社縣農村傳統的耕作方式及種植習慣局限,科學種植運行難以一步改善。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逐步調整,種植經濟作物的比例逐漸加大,農民灌溉用水意識會不斷提高,對水的價值屬性將會有所認可。
3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發展對策
3.1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原則(1)實事求是,明確目標。在調查榆社縣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施現狀的基礎上,分析研究水利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根據農村經濟發展的特點,按照“先急后緩、先重后輕、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制定出分階段目標,重點放在增產潛力大、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的區域和農民民主管理意識強、自愿申請加快建設的區域。(2)因地制宜,統籌兼顧。根據榆社縣的自然條件和各地實際情況,從水利發展大局出發,本著“鞏固改造、適當發展”的方針,制定適宜的改造方案,同時積極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推廣節水節能灌溉技術。充分考慮水資源承載能力,在規劃上,優先開發地表水、控制使用地下水并逐步減少地下水使用量;在用水分配上,實行總量控制,定額管理,協調各行業的用水需求,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實行改造與改革、骨干與田間相結合。統籌考慮不同流域、區域和城鄉水利發展的特點和需求;統籌考慮水資源條件和生產力布局、經濟結構,合理確定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目標、速度、規模、水平。(3)民主決策,量力而行。根據國家財政投入及地方財力、農民自籌能力的可能和當地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通過對全縣域范圍內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摸底調查,認真聽取當地民眾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意見和建議,充分了解當地農民群眾參與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能力和積極性,按照“一事一議”、民主決策、群眾自愿的原則,相應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建設目標和操作性較強的措施。(4)建管并重,持續利用。針對全縣目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重建輕管、建管脫節的現狀,在新規劃中要堅持“管理從建設開始、改革從產權入手”的原則,強化用水戶參與管理,及時明晰產權,落實管理責任。在有條件的地方要建立用水戶協會或合作組織,制定管理章程,確保管理到位,多渠道保障工程的可持續利用和效益的長期穩定發揮。
3.2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發展對策根據榆社縣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水資源現狀和農村水利建設實際需要,同時兼顧鄉村行政區界和現有水利設施的完整性,對全縣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進行分區規劃,建設布局方案如下。自流灌溉分區:北寨鄉為地表水資源富集區,水質較好,也是全縣糧食作物種植的主要基地之一,適宜發展引水灌溉,故本地區規劃以發展自流灌溉區的更新改造為主。提水灌溉分區:郝北、蘭峪、講堂3鄉鎮主要是傳統小高灌站的分布地帶,規劃該區域為提水灌溉區,以更新改造為主。井灌分區:箕城、河峪等鄉鎮地下水資源豐富且水質良好,該區域以新發展井灌為主。雨水集蓄利用分區:在全縣海拔較高的高原區,也是水資源極度貧乏區,同時是干果經濟林發展密集區,根據區域實際,結合干果經濟林灌溉需求,規劃雨水集蓄灌溉較為適宜。
作者:白利萍單位:榆社縣水產服務開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