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我國目前水利建設及生態環境的現狀
我國整體上是屬于水資源缺乏的國家,但是卻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兩條河長江和黃河,這造成我國局部區域水資源豐富,而其他地方水資源匱乏的局面,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就一直重視水利建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大體上形成了以下的局面,其一是大江大河的干流基本上建立了防洪減災體系,重要城市的防洪標準達到了百年甚至兩百年一遇的登記。其二是水資源的配置也漸趨合理,通過興建水庫等蓄水工程,并采用跨流域甚至跨區域的引調水工程,從而解決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的問題。其三我國的農田灌溉體系也基本建立,目前全國的農田有效灌溉面積由新中國成立之前的2.4億畝上升到2012年9.26畝,占據我國總耕地面積的52.3%,農田水利建設有效的提升了農業生產力,從而為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其四對于我國水土資源的保護能力得到了提升,對重點區域實施了封育保護,也加強了生態脆弱河流的治理,對于部分生態環境的惡化趨勢得到了初步的遏制。
1.水利工程建設和生態環境存在必然性關系
傳統的水利建設工程主要是實現對水流控制以及使用為基本目標而實施建設的一些構筑物和實體,從而滿足人們日常生活中對飲水、運輸以及防洪防災及能源的需求,而水流的控制勢必會對水生態環境造成深刻影響,甚至將水從當地的生態環境中剝離出來,而一旦水資源在改變的生態環境系統中,或者是在人工打造的生態環境中一旦脫離了動植物群落,那么自凈系統就會遭到破壞,勢必會對生態環境產生不良影響。而目前我國人口基礎龐大,城市化速度在不斷加快,很多城市的用水問題非常突出,同時由于工業污染以及農業污染對水源的破壞也在不斷加深,這進一步縮小了對水資源的利用率,而某些地區的干旱則進一步加劇了供水緊缺的問題,這些都是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體現,因此如何讓水利工程既能夠滿足當前人們生活的需要,又能夠降低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就成了重要的研究課題。
2.水利工程建設和生態環境的協調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不僅為人類提供最基礎的生活資源食物,還包括其他生活資料以及為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生態環境能夠保持水循環、空氣凈化以及抵御自然災害方面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可能將生態環境單獨割裂來開。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人口增長速度進入快車道,為了保障人類的基本生活,大量的水土和植被資源被人類開發利用,從而導致了水土大面積流失,黃土高原每年流失的水土造成了黃河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懸河,草原生態嚴重惡化,荒漠化進程不斷發展,水生態環境失衡,很多動植物瀕臨滅絕,與此同時由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水利工程建設速度也在不斷加快,對環境的影響也在不斷增強,因此水資源的利用造成的環境問題已經受到了人們廣泛的重視,人們已經認識到人類對水資源的利用并不都是有力的,一項水利工程建設也有可能弊大于利,因此在水利工程項目實施前要充分論證水利工程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只有最大限度的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才能夠開工建設。
3.水利工程建設能夠促進生態環境良性循環
由于粗放式經濟發展,大量的工業污染和農業污染造成了當前很多城市的水資源生態環境的惡化,很多城市的水庫出現了富營養化,自然植被嚴重衰退,河流斷流,水生物的多樣性也開始弱化,河道的生態環境出現了嚴重惡化的問題,同時很多城市的地下水也存在大面積開采,造成地面沉降和海水倒灌等嚴重的生態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通過水利建設來實現,另一方面同樣在進行水利建設前,需要嚴謹的論證新的水利工程對當地的生態環境是否具有改善的作用,否則僅僅簡單的去搞南水北調工程,實際上就變成了調污工程,對生態環境會造成更加嚴重的影響,因此通過良好的水利建設能夠有效的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同時也要注意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的惡化。
三、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分析
1.注重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觀念的革新
要想實現水利工程建設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就要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要系統全面的理解生態水利工程的觀念和建設方法,確立水利工程建設所需要的生態水利模式,并以相應的思想觀念進行指導,在水利工程建設上要注重和生態環境的協調,只有從思想觀念上徹底革新,才能夠有效的推進水利工程建設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然后要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和資源保護的協調觀念,水利工程建設能夠在防洪防災、供水、灌溉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在改善水環境以及修復生態環境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水生態系統的改善對于流域范圍內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突出的保障作用,因此生態環境建設同樣成為水利工程建設的重要內容,水利工程建設不僅僅要突出對人類生活的幫助作用,同樣也要具備保護和促進生態環境完善的作用。最后就是要樹立起水利工程建設要服務社會的觀念,將水利工程建設放在國民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中,并與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聯系,主動分析社會經濟發展對水利工程建設的要求,并以水利工程恰當的超前發展來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建設生態水利工程的主要方法分析
生態水利工程建設是確保水利工程和生態環境協調的重要前提,因此在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的方法上要充分重視對自然屬性的重視程度,在建設前,要深刻研究當地水資源的氣候系統,水文環境的運動規律和轉換的規律,同時還要研究在一些特定的生態系統環境下,一些特定的生物群落和當地水資源相互依存的關系,不僅僅要研究水體自身的物理屬性,更要深入分析水體所在的生態循環系統,在開發河流資源時,要將河流的上下游以及左右兩岸的生物群落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并在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中進行研究分析,進行統一的設計和規劃。實際上在生態水利工程的建設方面,并沒有固定的方法,只要在建設和設計的過程中,要根據當地的水文條件以及不同的河流河道形成的特定的生態環境進行具體的分析,比如河床的由于長期受到不同的水沙變化就會形成不同的河槽斷面,不同的地質條件和水文條件同樣也會產生不同的斷面,因此針對這些特定的生態就要因地制宜的分析,并采用相應的方法實現生態和水利建設的協調。
3.生態水利建設工程的基本模式
建設生態水利工程,必須要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通過綜合治理、分期實施的建設模式,采用系統和發展的觀念。在水利建設方面要重視水利工程所取到的具體作用,同時還要分析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用,比如在建設完善的防洪工程方面,就要突出防洪和環境優化為基礎,并合理和適度的開發當地的河流資源。要在清障和疏浚方面進行合理的調配,從而全面提升泄洪能力和標準,從而實現合理治理的作用,達到安全泄洪和改善水文環境的基本目標。實際上在建設水利工程過程中其基本模式就在于突出水利工程所起到的具體作用上,這個作用既包括了水利工程本身所起到的防洪、供水以及灌溉方面的作用,同時還要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起到突出的作用。
4.水利工程建設和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趨勢
隨著全球人口的不斷增多,很多國家開始對人類破壞河流自然狀態而進行的水利工程建設進行了很多反思,比如有些專家就對我國的三峽工程進行了反思,認為由于上游對水資源的截流,容易對下游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另外有些國家發現的一些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破壞明顯時,也對這些工程進行了重新的修復,讓其生態恢復到之前的水平,比如有的國家退耕還林,增加濕地注重對水土的保護,恢復兩岸的植物群落,并積極發展生態環境中的生物多樣性特征,從而實現水利工程建設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
四、總結
隨著人類對生態環境認識的不斷深入,在水利建設工程方面,無論是從規劃設計還是到具體的施工驗收,到處都體現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比如通過大量的論證來分析生物的破壞程度,以及如何通過修復手段來規避生態破壞的風險,從而實現水利工程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只有建設工作人員從思想上重視自然發展的規律,才能夠將水利工程建設變成真正為后代造福的惠民工程。
作者:李剛單位:菏澤市東魚河流域工程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