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水利工程專業群制圖課程改革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探討了“雙高”建設背景下水利工程制圖課程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新思路,以解決工程制圖課程實踐教學當中面臨的實際問題,探索出“講、演、練、評”一體化實踐教學模式,強化“理實結合”“學做結合”,使學生學習由學會轉為會學,由配角轉為主角。
關鍵詞:“雙高”建設;課程改革;實踐模式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被教育部、財政部確定為中國特色高水平計劃建設院校,水利工程專業群被確定為高水平專業群計劃建設項目。項目建設內容共涉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改革、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社會服務、國際合作等九大建設任務。根據雙高建設方案水利工程制圖課程為專業平臺共享課,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是把思政元素融入課程內容,針對水利工程專業員級崗位群,培養“懂設計、會施工、能管理”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圍繞“雙高”課程建設任務我們在多年的實踐探索的基礎上,水利工程制圖課程以員級崗位群培養為目標,構建了“理實一體、學做一體”的課程實訓體系,引入李儀址治水思想和治水故事為案例,實現課程思政的核心教學理念。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將教師的講授、演示、點評與學生實踐練習相結合,形成了水利工程制圖課程實踐教學模式,即“講—演—練—評”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講和演”教師是主角占到40%,“練和評”學生是主角占到60%。“講—演—練—評”一體教學實現了理實結合、學做結合,實現了學生與教師角色互換,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者,教師由主導者變為指導者,激發了學生學習制圖課程的興趣和積極性。
1“講—演—練—評”實踐教學模式的內涵
(1)“講”即教師先行講解理論知識,針對職業院校學生特點,講解時注意理論聯系實際,理論知識夠用就行,語言要簡練、通俗易懂。教師的講解貫穿于“演、練、評”整個教學過程。講解視具體情況可以在工程現場“講”、在教室“講”、用多媒體“講”、用案例“講”。
(2)“演”指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形象地展示示范,包括長仿宋體字體書寫、常用繪圖儀器的正確使用、不同線型畫法、尺寸標注和綜合畫圖等。示范穿插在講解過程中進行,教師可以在黑板上手繪示范、也可以用PPT形象示范,還可以用計算機輔助軟件直觀示范。
(3)“練”指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親自動手練習,在練習中掌握操作技能。由于水利工程制圖課程實踐性強,練習就成為《水利工程制圖》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練習包括隨堂練習、單元項目練習、綜合練習。課改后學生練習的最大特點是邊講邊練,理實結合,學做結合,針對性強效果好。
(4)“評”指教師在學生練習后,對學生掌握和運用繪圖技能的現場效果、訓練項目及時講評。講評包括課堂現場點評和單元項目講評和綜合訓練講評。課堂現場點評即在課內學生練習時,教師用口頭點評,課堂點評可以針對個別學生的不規范操作,也可以針對學生共性存在的問題。單元項目講評即學生在每次訓練項目后,教師能及時對訓練結果進行分析點評,學生能對自己的學習情況做出客觀的評價,便于學生及時改進為后邊學習打下基礎。綜合訓練講評在學生完成綜合訓練后進行全面講評,講評應注意策略,先肯定成績,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最后指出不足,鞭策學生不斷進步。
2“講—演—練—評”實踐教學模式的實踐
近年來我們在水利工程專業、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給排水專業總計30多個班級進行“講—演—練—評”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在實踐探索中根據各專業的特點不斷進行完善,把案例教學、線上線下教學、現場教學融于整個模式實踐過程。
(1)案例與教學融合。教師的講解以案例引入,我們選擇當地有名的水利工程實體“渭惠渠”作為典型案例,貫穿于課程的整個教學中,教師“講案例”成為重頭戲,戲能否演好,教師的講功起重要作用。“渭惠渠”為我國治水先驅李義址倡導修建,渠上水工建筑物較多,閘、壩、橋、洞都有,基本能滿足學生學習需要。座落于學校旁邊,方便于學生現場觀摩學習。
(2)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結合。為加強學生對圖形和立體的轉換認知,教師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建立“渭惠渠”及水工建筑物的立體模型庫,教學過程中直接用三維制圖軟件(CAD或REVIT)演示,幫助學生提高空間想像力,加強學生從二維圖紙到三維立體的轉化力,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課堂教學與現場教學結合。“渭惠渠”座落于學校旁邊,隨時根據教學需要,帶領學生反復去現場體驗,由抽象到具體、簡單到復雜,能夠盡快掌握工程制圖抽象、枯燥的理論知識和技能。課后通過布置作業引導學生去現場不斷觀察、揣摩、理解直到掌握。
(4)理實結合、學做結合。該模式的特點就是教師邊講理論知識,學生邊實踐,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學生將老師所講的理論知識及時進行實踐,便于學生掌握和理解。并且老師講解理論時間只占到40%,學生動手做練習的時間要占到總學時的60%左右,學生實踐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實踐練習時邊學邊練,與教師的講解、示范融合進行,及時掌握所學知識。教師每講完一個完整的內容、一個案例,學生馬上就進行練習。這樣比把當次課所有內容都講完再集中練習的效果要好得多。學生學完課程進行綜合實訓,把課程所學與實際水利工程結合起來,以“渭惠渠”為典型案例,要求學生根據渭惠渠上的實體建筑物畫出立體圖,培養學生繪圖、讀圖的綜合能力。通過改革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學生對制圖課程的學習興趣較前有很大提高,學習效果明顯好轉,及格率高,20%的畢業生能從事和制圖直接相關的崗位。連年在全國水利職業技能大賽中取得一、二名的好成績。
3“講—演—練—評”實踐教學模式改革創新的意義
“雙高”建設背景下通過改革創新“講—演—練—評”實踐教學模式,實現了課程思政的核心教學理念,整個實踐教學以我國治水先驅李義址先生主導修筑的“關中八惠”中的“渭惠渠”作為經典案例,讓學生理解專業重要性,水利歷史發展的規律性,水利文化的多元性,學儀址先生為民服務的情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樹立正確的專業課程學習觀,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工匠精神。
(1)通過實施“講—演—練—評”實踐教學模式,實現理實結合,學作結合。以前工程制圖課程的教學,注重理論知識的系統性,教師講理論主導著課程的學習,占到70%的學時,學生只是被動的知識接收者,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不出來。理論課結束一個章節內容后再進行練習,理論和實踐分開進行,練習時學生對學過的知識已經生疏,加之制圖課理論知識抽像,學習效率低下,效果差。“講—演—練—評”一體進行,最大特點是邊講邊練,即學即練,學生將理論知識學習和技能練習融合進行,學習效果好。
(2)通過實施“講—演—練—評”實踐教學模式,實現線上與線下結合、手工繪圖和計算機繪圖結合,以前制圖課程教學,基本以教師黑板手繪為主,教師在課程結束時簡單介紹計算機繪圖知識,學生根本談不上掌握計算機繪圖能力,“講—演—練—評”一體教學,從基礎繪圖技能開始,要求學生同時進行手工繪圖和計算機繪圖實訓,綜合實訓要求學生能熟練使用AutoCAD和REVIT軟件,要能根據工程圖樣的要求識讀并手工抄繪或CAD軟件抄繪擋水建筑物如:水閘、重力壩、土石壩;引水建筑物:隧洞、涵洞等典型的水工建筑物施工圖紙2張以上,運用REVIT軟件建立簡單的水閘、土石壩模型兩個。
(3)通過實施“講—演—練—評”實踐教學模式,以四人為一小組進行學習,水工建筑物模型較為復雜,單個學生很難短時間出成果,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學生的多邊互助,既能短時間完成學習成果,也能為每個成員創造平等參與的機會。小組長輪流擔任,每人都有機會代表小組向大家展示圖紙和模型成果,小組是由共同目標結合成的集體,把目標拆分為小的組合體,小組每個組員負責一小部分最終組合在一起能形成完成的水工建筑模型,使組員在團結協作中實現共贏。
(4)通過實施“講—演—練—評”實踐教學模式,課程考核實現理論成績與實踐成績融合,過程考核和成果考核結合。過程考核占40%,主要包括隨堂練習成績和單元項目練習的成績,成果考核占60%,主要包括圖紙或模型完成情況及教師評定。考核方式改變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作者:宋亮 單位:楊凌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