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潛葉蛾產生規(guī)律與其防控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謝守江1李志清1盧紹輝2楊玉巧1張麗敏1作者單位:1.濮陽市林科院2.河南省林科院
楊白潛葉蛾屬鱗翅目,潛蛾科,主要危害楊樹苗木和幼樹,以幼蟲鉆蛀葉表皮下潛食葉肉,被害處呈黑褐色蟲斑,葉片枯焦,影響葉片正常光合作用和樹木生長,過去該蟲雖有危害,但不太嚴重。據林業(yè)主管部門統(tǒng)計,近些年隨著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和林紙一體化項目建設以及楊木旋皮加工膠合板等產業(yè)的發(fā)展,濮陽乃至河南全省以歐美楊為主的楊樹林迅猛發(fā)展,濮陽市目前已發(fā)展到9.3萬hm2。由于造林模式單一,大多是純林,導致楊白潛葉蛾2007年暴發(fā)成災,葉片受害率達69.23%,大片林子葉片早期脫落。2008-2010年我們在濮陽市高新區(qū)進行林間發(fā)生規(guī)律研究。
1材料與方法
試驗地點在濮陽市陽子公路北豆村北邊路東的一處107楊林地,樹齡3年生,密度3m×5m,林下間作花生,楊白潛葉蛾發(fā)生較多。
1.1田間定株定期觀察
選上年楊白潛葉蛾危害較重的楊樹林地,按對角線取樣法取3個調查點,每點標記調查株3株。2008年每株不同方位固定3個枝,掛牌標號查每枝總葉片數(shù),每枝分前、中、后3個部位;2009年對調查進行株全株調查,每株分上、中、下部和東、南、西、北4個方位。自田間發(fā)現(xiàn)有楊白潛葉蛾幼蟲的蟲斑時起,每隔10d逐株逐枝調查一次新發(fā)生的蟲斑數(shù)和蛹繭數(shù),在*“河南省林木重大病蟲害成災機理及可持續(xù)控制技術研究”課題“楊白潛葉蛾發(fā)生規(guī)律研究及可持續(xù)控制技術研究”子課題部分研究內容。葉片上用記號筆標記當次新發(fā)現(xiàn)的蟲斑和蛹繭數(shù)及日期,同時記載每次新增蟲斑和蛹繭在枝條上的部位,統(tǒng)計每個蟲態(tài)的發(fā)生時間和數(shù)量。
1.2田間隨機調查法
與定株調查同時進行田間調查。從5月開始,每隔10d左右到田間查看楊白潛葉蛾發(fā)生情況。在楊白潛葉蛾發(fā)生期,每次隨機調查5株以上,每株取樹冠上、中、下部,分別東、南、西、北4個方位每株調查12個枝,調查記載每枝總葉數(shù)、蟲斑數(shù)、蛹繭數(shù)。將有蟲斑和蛹繭的葉片帶回室內進行逐一剝查,統(tǒng)計有蟲葉蟲斑數(shù)、蟲斑率、幼蟲頭數(shù)、總蛹繭數(shù)、空蛹繭、死蛹繭、活蛹繭、活蛹繭率。同時記載樹木品種、密度、林分組成、林地土質、間作物、生長勢、管理狀況、周圍環(huán)境等。
1.3網室人工培養(yǎng)觀察
在網室內結合該蟲生活史觀察,總結出每代幼蟲和蛹的發(fā)生期和發(fā)生量。
2藥劑防治
2.1材料與方法
試驗共設13個藥劑防治處理,分別是:5%殺鈴脲SC0.1%、0.067%、0.05%;1.8%阿維菌素EC0.067%、0.05%、0.04%;10%吡蟲啉WP0.1%、0.067%、0.05%;48%毒死蜱EC0.1%、0.067%、0.05%;另設清水對照。每處理3~4株,3次重復,完全隨機排列,采用人工背負式噴霧器,藥管加長綁于長桿上對各處理樹冠進行均勻噴藥,保證葉片正、反面都均勻著藥。2009年8月24日噴施,此時正值楊白潛葉蛾第4代幼蟲盛發(fā)期。噴藥后第3天、第7天、第11天分別調查各處理藥效,每處理的每一重復隨機剪取有蟲斑葉片20片以上。查蟲斑內幼蟲30頭以上,統(tǒng)計幼蟲總數(shù)、死蟲數(shù),計算死亡率、相對防效。然后,對調查數(shù)據利用DPS統(tǒng)計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較,篩選出有效防治藥劑和濃度。
3結果與分析
通過以上定株和田間調查,總結出楊白潛葉蛾在林間的發(fā)生規(guī)律和空間分布規(guī)律。
3.1幼蟲發(fā)生在時間上的分布規(guī)律
2008—2010年調查得出,楊白潛葉蛾幼蟲危害期第1代在5月上旬至5月下旬;第2代在6月上旬至6月下旬;第3代在7月上旬至7月下旬;第4代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第5代在8月下旬至10月初。各世代比較整齊。第1代和第2代危害較輕,對樹木生長不會造成多大影響,危害高峰期在第3~5代。2010年9月13日田間調查,葉片蟲斑率幾乎達100%,最多的一片葉上有卵塊81塊,卵453粒,即453個蟲斑。
3.2幼蟲在樹冠內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
調查發(fā)現(xiàn),楊白潛葉蛾幼蟲70%以上在枝條的前部,其蟲斑數(shù)占總蟲斑的76.54%;枝條中部次之,蟲斑占20.37%;枝條基部最少,蟲斑占3.09%。從整個樹冠看,上部和外圍的葉片上蟲斑較多,而樹冠內膛的葉片上則較少。幼蟲(蟲斑)不同時間在樹冠的東、南、西、北4個方位,以南面和東面稍多,經對數(shù)據進行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較,4個方位均無顯著性差異。幼蟲在樹冠的上、中、下部分布,以上部居多,為61.5%;中部次之,為26.3%;下部最少,為12.2%。經對不同時期樹冠不同部位調查數(shù)據進行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較,樹冠上部與下部有顯著差異;上部與中部、中部與下部無顯著差異。
3.3蛹繭發(fā)生與分布規(guī)律
調查得出:蛹繭在樹冠上部分布為總數(shù)的34.5%;中部為39.2%;下部為26.3%。經對不同時期樹冠不同部位調查數(shù)據進行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較,蛹繭分布在樹冠的上、中、下部不同部位,不同時期均無顯著性差異。葉的蛹繭率在樹冠的東、西、南、北方向沒有明顯的差別。由調查中得知,楊白潛葉蛾化蛹70%以上在枝條的前部,其蛹繭數(shù)占總蛹繭的73.79%;枝條中部次之,為22.65%;枝條后部最少,為3.56%。從整個樹冠看,下部和外圍的葉片上蛹繭較多,而樹冠內膛的葉片上則較少。
3.4藥劑的防治效果
5%殺鈴脲SC0.1%、10%吡蟲啉WP0.1%、48%毒死蜱EC0.1%藥液防治楊白潛葉蛾幼蟲效果最好,噴藥后11d相對防效均達100%;10%吡蟲啉WP0.067%~0.05%、1.8%阿維菌素EC0.067%~0.05%、5%殺鈴脲SC0.067%~0.05、48%毒死蜱EC0.067%~0.05%藥液防治效果也很好,相對防效在88.08%~97.71%。
4小結
(1)幼蟲在林間發(fā)生一年當中以第3~5代即7-9月危害較重,在5-6月危害較輕,一般不會出現(xiàn)高峰期。(2)幼蟲分布在樹冠的上、中、下不同部位,以上部居多,為61.5%;中部次之,為26.3%;下部最少,為12.2%。樹冠上部與下部有顯著差異。進入9月以后,90%以上幼蟲的蟲斑分布在樹冠上部。(3)幼蟲在枝條不同部位的發(fā)生規(guī)律,以枝條前部的蟲斑數(shù)占76.54%;枝條中部次之,蟲斑占20.37%;枝條基部最少,蟲斑占3.09%。從整個樹冠看,上部和外圍的葉片上蟲斑較多,而樹冠內膛的葉片上則較少。分析其原因這可能是枝條前端的葉片比較鮮嫩食幼蟲喜所致。(4)蛹繭分布在樹冠的上、中、下部不同部位、不同時期的分布均無顯著性差異。但是,3年生以下的幼齡樹,進入9月以后,下部蛹繭明顯較中、上部多。(5)建議采用仿生物殺蟲劑5%殺鈴脲SC0.067%~0.05%藥液樹冠噴施或與上述其它3種殺蟲劑的0.05%藥液交替使用進行噴霧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