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保存及下雨對花絨寄甲孵化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李曉娟1董廣平1張彥龍2楊李1郭婉琳1作者單位:1.安徽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保護研究所2.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國家林業局森林保護學重點實驗室
花絨寄甲是林木蛀干害蟲天牛、吉丁、象甲、木蜂等的重要寄生性天敵[1]。經過對其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2-3]、室內飼養和發育[4-7]、人工飼料[8-10]等的研究,花絨寄甲目前已經成功實現大規模繁育,在野外林間,對光肩星天牛[11-13]、云斑天牛[14]、銹色粒肩天牛[15]、栗山天牛[16]和松墨天牛[17-18]等均表現出較好的控制效果。
應用花絨寄甲防治蛀干害蟲,在野外主要是通過懸掛花絨寄甲卵卡和釋放成蟲來實現。明確花絨寄甲卵孵化率,可為野外試驗中確定卵卡釋放量,乃至進一步評價該天敵昆蟲提供依據。在室內25℃,RH60%,12D∶12L的條件下,花絨寄甲卵校正孵化率最高可達82.73%(作者未發表資料),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花絨寄甲卵野外孵化率具有更為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探討卵釋放前保存時間以及雨水對孵化率的影響,設計本試驗。
1試驗
1.1花絨寄甲成蟲的飼養
選用安徽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天敵繁育實驗室飼養的花絨寄甲成蟲,種蟲由中國林科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提供,種源為從野外松墨天牛幼蟲蛀道中采集的花絨寄甲成蟲。花絨寄甲成蟲25頭1組飼養于6.5cm×11cm×17cm的塑料盒內,內置防滑墊、人工飼料、休息室以及飲水管,塑料盒蓋上鉆透氣孔4個。另將多張3.5cm×8.5cm的紙片綁于健康馬尾松木段拋光做成的木塊上,供其產卵。飼養盒置于室內,溫度約25℃,RH40%,光照采用自然光。
1.2花絨寄甲卵的采集與處理
花絨寄甲成蟲一般會產卵于塑料盒內的紙片上,檢查并隨機收集帶有卵塊的紙片以采集卵塊。保存時間30,60,90d的卵分別于2011年8月8日、7月9日、6月9日采集。試驗用卵均為新鮮卵塊(0~24h齡卵)。卵采集后,置于8℃,RH60%人工培養箱保存。進行卵的孵化率測試之前,逐個統計每個卵塊的卵粒數。將帶有卵塊的紙片對折,用訂書針固定,制成卵卡,每個卵卡單獨放入上述帶透氣孔的塑料盒。保存時間設30,60,90d3個處理;模擬連續降雨設1,3,5,7d4個處理;共7個處理。模擬降雨處理所用卵為8℃,RH60%保存30d的卵,從測試開始之日起,在設定天數內,每日用噴壺噴無菌水約5mL兩次,使卵卡處于潮濕狀態,對照不噴水。每處理設10個卵塊,每卵塊含卵數在23~255粒之間,平均76.27粒。裝有卵卡的塑料盒,每個處理1組,放入塑料筐中,置于安徽省林業科學研究院院內樹蔭下(N31°51''''31.78″,E117°12''''22.04″),旁邊放置溫濕度表。2011年9月7日開始檢查野外孵化率。
1.3花絨寄甲卵孵化率測試
每日定時觀察記錄卵孵化情況和溫濕度,及時將初孵幼蟲移出,統計總幼蟲孵化數量。通過計算總幼蟲孵化數與總卵粒數的比值,得出孵化率。
1.4數據分析
本研究所得孵化率數據均進行反正弦變換,均值比較采用一維方差分析(ANOVA),顯著性水平為P<0.05,多重比較采用Tukey法[19]。所有數據的處理均使用軟件SPSS13.0。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保存時間對花絨寄甲卵野外孵化率的影響
保存30d,平均校正孵化率為49.39%±4.45%;保存60d,平均校正孵化率為36.93%±7.67%;保存90d,孵化率為0。保存90d的卵野外孵化率顯著低于30,60d;保存30d與60d之間,無顯著性差異。這表明保存時間對花絨寄甲卵野外孵化率具有很大的影響。
2.2模擬降雨對花絨寄甲卵野外孵化率的影響
保存30d的卵模擬降雨1d,平均校正孵化率為47.79%±6.01%;模擬連續降雨3,5,7d,平均校正孵化率分別為33.24%±7.83%,37.05%±7.10%,27.97%±5.19%;對照為49.39%±4.45%(圖1)。模擬降雨與對照之間無顯著性差異,模擬降雨不同天數之間亦無顯著性差異。由此可見,野外降雨對花絨寄甲卵孵化率的影響很小。
3結論與討論
本試驗表明,保存時間對花絨寄甲卵野外孵化率影響很大,保存90d后,孵化率為0。李孟樓等[13]也曾報道花絨寄甲卵在5℃的低溫條件下保存49d后不影響其正常孵化,與本試驗結果基本一致。據此建議在花絨寄甲卵的應用過程中,保存時間控制在60d內為宜,以確保孵化率和防治效果。
模擬降雨雖然對卵孵化率無明顯影響,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延遲卵的孵化時間,噴水保濕1,3,5d及對照的孵化前期均為16d,而保濕7d的,孵化前期為19d。從試驗結果推斷,野外降雨對花絨寄甲卵孵化率的影響可能很小。排除雨水的影響,有利于花絨寄甲的進一步推廣應用。至于卵的耐水機制則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在相同試驗處理條件下,即0~24h齡卵,8℃,RH60%,保存時間30d,保存前后均不進行15℃緩沖處理,野外平均校正孵化率49.39%,與先前試驗所得的室內平均校正孵化率47.57%(作者未發表資料)相比較,無顯著性差異(df=19,F=0.053,P=0.821)。室內孵化條件為25℃,RH60%,12D∶12L。而野外孵化條件則復雜多變,根據所記錄的溫濕度數據顯示,溫度范圍在13~34℃之間,相對濕度范圍在20%~70%之間。由此可見,花絨寄甲卵具有很強的環境適應性,野外溫濕度的變化不會對其正常孵化產生明顯影響。
花絨寄甲卵孵化率的測試方法,多選用在解剖鏡下觀察卵卡內卵的孵化情況,孵化率為已孵化卵與總卵數之比[15]。由于花絨寄甲卵粒排列密集,且數量多,觀察統計卵粒數時,不易得出準確的含卵量,再者想要區分已孵化的卵與未孵化的卵,難度更大。故采用數碼相機(600萬像素即可,1000萬以上像素效果更佳)微距拍攝卵塊,于電腦操作系統的畫圖軟件中,記數一粒標記一粒,逐個統計每個卵塊所包含的卵粒數,簡單快捷,能確保所得卵粒數的準確性。待試驗開始,每日定時觀察記錄卵孵化情況,及時將初孵幼蟲移出,并分別統計數量,最后,統計總幼蟲孵化數量。通過總幼蟲孵化數與總卵粒數的比值,得出孵化率。
應用花絨寄甲卵卡對松墨天牛進行防治,主要是將卵卡釘在樹干上[13,15-16],此方法有一定的高度限制;而我們野外試驗中發現松墨天牛幼蟲在樹梢中(直徑≥3cm)都有分布,花絨寄甲幼蟲孵化后,能否寄生全樹體范圍內的松墨天牛,及其有效寄生距離,值得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