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尾穗莧培植技術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楊政輝陳衛兵方德華作者單位: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進入21世紀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對蔬菜質量及其營養價值的要求越來越高,蔬菜品種更新換代速度也越來越快,這就給蔬菜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重慶栽種的莧菜(以下稱為“常規莧”)種類少,營養價值較低,經濟效益也不高。據相關資料報道,常規莧的蛋白質含量僅為15%~18%,而菜用型籽粒莧(以下簡稱“菜用莧”)的營養相當豐富:苗期葉片蛋白質含量高達21.8%~27.0%,賴氨酸0.74%;并富含鈣、鐵、鉀等礦質元素和類胡蘿卜素,其味道好于菠菜又很少含草酸鹽等有害物質,并對防治癌癥和抑制特異反應性皮炎有較好的療效,是一種新型的營養保健蔬菜,可直接供人們作淡季蔬菜食用[1]。因此,研究與開發新的菜用莧蔬菜品種,對發展蔬菜產業,適應市場蔬菜需求,增進人們身體健康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經濟意義。
籽粒莧是一種新型的優質、高產、耐旱一年生的糧、飼、菜和觀賞兼用型草本作物。按用途分為糧用莧、飼用莧、菜用莧、觀嘗莧、野生莧等多種類型[2]。其中以美國的“菜用莧”最受歡迎,除有專門的籽粒莧蔬菜品種外,其余籽粒莧品種在苗期均可作為新型保健蔬菜食用,而且1年(2—10月)可種8~10茬,每667m2年產值可達12000元以上。扣除種子、肥料和人工等費用,每667m2純收入可達8000~10000元。菜用莧的特點是生長快、品質好、成本低、效益高,無污染,可以作快速菜食用,具有很好的開發價值和廣闊的市場前景[3]。筆者于2011年受重慶市生態農業科技產業示范區管委會委托,承擔了“菜用籽粒莧規范化栽培技術試驗示范”項目,旨在通過不同類型的菜用莧品種及其播種量試驗,從中優選出產量高、品質好、效益顯著而又適合本地土壤和氣候條件的優良品種及其播種量[4],為大面積推廣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1.1.1供試品種
共6種,包括4個菜用型籽粒莧品種:紅莧R104、紅莧K112、綠穗莧No.3、小米莧;2個地方常規莧菜品種:花紅莧菜(北京)、紅莧菜(重慶)。
1.1.2供試肥料
高濃度有機復合肥,總養分(N15%、P15%、K15%)≧45%,由貴州西洋肥料公司生產。
1.1.3供試藥品
40%辛硫磷乳油(重慶井口農藥有限公司);45%敵磺鈉濕粉(遼寧省丹東市農藥總廠)。
1.1.4設備用具
地膜、遮陽網、噴霧器、電子稱、竹竿、水桶、瓢等。
1.2試驗方法
本試驗于2011年4月26日在西南大學南區魚塘地實施,5月28日結束,共計32d。試驗地總面積36m2,土壤為灰棕紫泥土,pH7.9。
1.2.1試驗設計
分為A、B、C三組處理,每組分為6個小區,共18個小區,每個小區面積2m2(見表1)。主處理因子為播種量。每個品種播種量分為A、B、C三組處理,其中A組編號為A1~A6,播種量0.5kg/667m2;B組為B1~B6播種量0.7kg/667m2;C組為C1~C6,播種量0.9kg/667m2。每個處理分為6個小區,即每個小區1個品種,每個品種的播種面積均為2m2,按此計算其播種量為A組為1.5g/2m2、B組為2.1g/2m2、C組為2.7g/2m2;副處理因子為供試品種,編號為1~6[5]。其試驗設計見表1。試驗結束后,按試驗小區收獲,并統計各小區生物產量和食用產量。
1.2.2試驗流程
土壤整地、施肥→消毒→蓋膜→揭膜→澆水→播種→蓋遮陽網→出苗→揭遮陽網→田間管理→各小區定點觀察菜用莧出苗率、植株長勢→按試驗小區收獲→統計各小區生物產量和食用產量→試驗總結(圖圖2、圖3、圖4)。
2結果與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在供試土壤、氣候、面積和播種量等同條件下,不同類型的菜用莧品種間的產量差異甚為顯著。據統計,花紅莧菜和紅莧菜這2個常規莧菜品種的生物產量和食用產量分別為892.68kg/667m2和669.78kg/667m2,而綠穗莧、紅莧R10、紅莧K112和小米莧4個菜用莧品種的生物產量和食用產量分別為1274.25kg/667m2和921.02kg/667m2,分別比花紅莧菜、紅莧菜這2個常規莧菜品種高42.74%和37.51%。
2.1優良菜用莧品種的優選結果
從表3看出,4個菜用型籽粒莧品種的生物產量和食用產量也有差異,依次為綠穗莧>紅莧K112>紅莧R104>小米莧,其中食用產量最高的是綠穗莧高達1267.30kg/667m2,最低的是小米莧為674.78kg/667m2。紅莧K112、紅莧R104分別為879.33kg/667m2、862.65kg/667m2(圖5、圖6、圖7、圖8)。由此可見,供試菜用型籽粒莧品種的食用產量除小米莧外都遠遠高于常規莧菜品種的產量。因此,從產量的角度來看,綠穗莧、紅莧K112和紅莧R104可作為菜用型籽粒莧的優選品種。
2.2適宜播種量的優選結果
從表4可以看出,播種量不同,2類籽粒莧(菜用莧和常規莧)的生物產量和食用產量的平均產量也不同,說明播種量對2種不同類型的籽粒莧產量具有重要的影響。
2.2.1播種量均為0.5kg/667m2的A組處理
綠穗莧等4個菜用型籽粒莧品種的平均生物產量和食用產量為1532.44kg/667m2和1043.81kg/667m2,比花紅莧菜的1477.41kg/667m2和1033.85kg/667m2稍高一些,比紅莧菜的1287.31kg/667m2和800.40kg/667m2分別高19.04%和30.41%。
2.2.2播種量均為0.7kg/667m2的B組處理
綠穗莧等4個菜用型籽粒莧品種的平均生物產量和食用產量分別為1439.89kg/667m2和1026.35kg/667m2,分別比花紅莧菜的生物產量1037.19kg/667m2和食用產量967.15kg/667m2高38.83%和6.12%,比紅莧菜的生物產量506.92kg/667m2和食用產量416.88kg/667m2分別高2.84倍和2.46倍。
2.2.3播種量均為0.9kg/667m2的C組處理
綠穗莧等4個菜用型籽粒莧品種的平均的生物產量和食用產量分別為850.43kg/667m2和692.85kg/667m2,分別比花紅莧菜的603.64kg/667m2和433.55kg/667m2高40.88%和59.81%;比紅莧菜的443.56kg/667m2和366.85kg/667m2分別高91.73%和88.86%。通過對3種播種量的對比試驗結果表明,播種量的大小對不同類型菜用莧品種的產量具有重要的影響。在正常情況下,菜用型籽粒莧和常規莧菜的產量都是隨著播種量的增大而減少。從表4看出,2種菜用莧品種的生物產量和食用產量都較高的播種量為0.5kg/667m2和0.7kg/667m2,而播種量為0.9kg/667m2的生物產量和食用產量都較低。因此,播種量的選擇不能過高,以0.5~0.7kg/667m2較為適宜。
3小結與展望
3.1菜用莧品種的優化結果
在供試土壤、氣候和播種面積相同的條件下,不同類型的菜用莧品種的產量差異甚為顯著。菜用型籽粒莧品種的產量遠遠高于常規莧菜品種的產量。從產量的角度來看,綠穗莧、紅莧K112和紅莧R104三個品種可作為菜用型籽粒莧的優選品種。
3.2播種量大小的優化結果
從前述結果可以看出,菜用型籽粒莧和常規莧菜的產量都是隨著播種量的增大而減少。2種菜用莧品種的生物產量和食用產量都較高的播種量為0.5kg/667m2和0.7kg/667m2,而播種量為0.9kg/667m2的生物產量和食用產量都較低。因此,播種量的選擇不能過高,以播種量為0.5kg/667m2或0.7kg/667m2較為適宜。
3.3開發菜用莧的市場前景
據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蔬菜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菜用莧1年可以播種10茬以上,每667m2地1茬可以收800~1000kg,2012年2月初菜用莧就開始少量上市。眼下,雙柳村菜用莧每天以100萬kg的量供應本地和外地市場,價格可賣到3.5~4.0元/kg,而市場零售價可達6元/kg。從本試驗優選出來的綠穗莧、紅莧K112和紅莧R104,按播種量0.7kg/667m2播種,種1茬菜用莧的食用產量平均為1064.98kg/667m2。按每667m2地種1茬的平均價格2.0~2.5元/kg計,產值可達2129.96~2662.45元/667m2,平均產值2396.21元/667m2。按1年(2—10月)種8茬(每茬以30~40d計),一般年產值可達19169.64元/667m2。扣除種子、肥料和人工等費用約30%左右,純收入可達13418.75元/667m2,甚至更高。由此說明,開發菜用型籽粒莧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市場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