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論農科技中農產品競爭力的現狀與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測算: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它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某種產品的出口額占出口總值的比重與該類產品占世界出口總值份額的比例。說明這些農產品具有一定的優勢,但稻谷和蔬菜的降幅明顯,競爭力不斷下降。但是小麥的顯示性比較優勢小于0.8,不具有比較優勢,且處于比較劣勢地位。因此,中國出口的主要農產品的競爭力不斷下降,競爭力提高亟待解決。
二、影響中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因素
1.農業科技投入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用于農業科學研究和農業技術推廣的總投入。中國科技投入的主要來源:一是財政資金,即中央和地方的財政撥款;二是金融投資,即銀行和金融機構的科技貸款;三是單位和個人的自籌資金,即科研單位和個人的投資。
2.農業科研成果根據農業部《農業科技成果鑒定辦法(試行)》的定義,農業科技成果是指通過審定的在農業各個領域內,通過調查、研究和實驗推廣,能夠推動農業科學進步,具有明顯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能應用于市場機制的物質、方法和方案。
3.農業科技人員主要是從事農業科學技術研究的相關人員,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及各級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
三、農產品競爭力提升的科技發展策略
1.建立多元科技投入渠道
滿足資金發展需求作為農業科研活動的物質基礎,農業科研資金是發展農業科技事業的基礎。發達國家歷史經驗證明,在農業投資中,政府占據主導,企業是主體,完善的政策環境和投資的低風險是刺激企業增加投資的重要手段。
(1)政府視角。加大財政投資力度并完善投資環境
第一,增加農業科技公共財政投入。由于農業的基礎地位,無論工業是否占主導地位,經濟是否持續發展,農業發展和農產品貿易對于國民經濟的發展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政府運用財政支出增加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對于保障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和維持農業持續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中國是以農村人口為主的農業大國,政府應持續增加農業科技公共投入,這方面可以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驗,用法律手段,以制度的形式保障農業科技資金的剛性供給即以增長率或比重的形式明確規定各級政府投入到農業科技的比例,建立政府農業科技資金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同時,政府還應統籌農業投入,優化農業科技資金,實現農業科技的長足發展。
第二,構建誘導企業投資的良好政策環境。企業對農業科技投資考慮的因素只要是:①農業技術的知識產權維護,如果沒有有效的知識產權維護機制,即使回報率很高,企業資本也難以流向農業科技產業。②企業對農業科技投資的回報率和風險率的比較,企業會愿意選擇回報率高且風險低的農業科技投入,如農藥、化肥等基本的農業生產資料。而對于投資大、風險高的產品予以回避,如大型農業機械。③企業自身的經濟實力,農業科技投入一般都會很大,這就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做支撐。針對上述企業考慮因素,一是政府要加快農業科技知識產權制度建設,通過不斷完善農業科技知識產權體系,為企業投資創造良好的宏觀投資環境。二是政府以借助行業協會的方式,鼓勵企業結成戰略聯盟,以解決中小企業資金不足的憂慮,同時也化解了一定的風險。三是政府應制定切實有效的信貸扶持政策,減少企業信貸的障礙,提供相對較為優惠的低利率貸款,優化農業科技投資的金融環境,提高企業和農戶的農業科技創新積極性。四是農業科技投資的投入產出率仍然是決定企業資金投入的最基礎的、首要的因素,因此,政府應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提高農業抗自然風險的能力,不斷加大農業基礎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農戶抗風險能力和利用自然的能力。
(2)企業視角。加強農業科技投資的風險管理。企業農業科技投資具有極大的外部性,在衡量其價值時一般看重的是社會效益,而忽視其經濟效益。而作為企業,贏利是其首要的目標和要求,而科技投資本身就是一項高風險的投入,因此,從企業的角度看,投資風險管理有力地保障了企業持續投資和農業科技水平不斷提升。對于企業而言,首先必須全面分析投資項目的風險來源,并對風險進行合理評估,得出相應的風險評估報告,并制定相應的措施抵御風險。
2.完善人才管理機制
建立合理的人才管理機制,需要改變官僚作風以及對人才的打壓和排擠,使優秀農業科技人員找到適合自己的單位和崗位,提高農業科技工作隊伍的整體素質。改革和完善農業科技人才管理機制,在領導干部選拔方面,完善農業科技機構的行政領導選拔制度,逐步形成多種形式、行之有效的行政領導產生機制;在干部績效考核方面,完善績效考核指標,建立一套考核、選拔領導的科學指標體系,保證農業科技管理隊伍的素質;在人員聘用方面,積極推行崗位聘任制,按照機構內部研究開發的任務和方向合理定崗定員,加強科技工作者繼續教育和培訓的力度,保持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先進性;在工作環境方面,進一步改善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環境,提高工資福利待遇,做到待遇留人,輔之以感情留人;在人員流動方面,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動機制,保證人才的正常流動,使高素質人才流動到更能發揮其作用的單位工作,這也是人才管理的關鍵。
3.完善成果管理和推廣應用機制
農業科技成果管理機制,主要考慮的因素包括:一是科技成果的產權關系,運用法律手段或者在合同中約定明確規定農業科技成果研究者、出資者、使用者之間的關系,以及明確農業科技成果的所有權、轉讓權和使用權。二是成果評估機制,建立公正合理的科技成果評價與鑒定體系,實行匿名評審制度,完善實踐檢驗制度,實現成果鑒定的客觀性和公正性,確保鑒定結果實際反映農業科技成果本身的水平和質量。三是農業科技成果的收益分配,尤其是科研機構和科技工作者的貢獻和利益補償,鼓勵農業科技人員以科技成果入股等方式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四是農業科技成果的商品屬性,對農業科技成果實行有償使用制度,規范和完善農業科技成果管理制度和產權交易轉讓制度,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科技成果、具有較強外部性的科技成果,由政府統一征用或給予科研機構和科研工作者適當的補償。由于農業科技的公共產品屬性,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應該堅持四大原則,①無償服務與有償經營相結合。②公益性和經營性技術推廣相結合。③典型示范與推廣普及相結合。④生產技術指導與市場營銷相結合。
促進農業技術推廣和應用的對策:首先,完善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是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基礎。加快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改革和創新,一方面要建立一支充滿活力的農業推廣隊伍,提高農業推廣人員的素質;另一方面明確農業科技費用分攤方式,堅持以政府支持的無償服務為主的同時,結合多種形式的有償服務,完善農業科技推廣費用分攤方式。其次,增強政府對農業科技推廣的扶持力度。政府的扶持除了財政、稅收支持,還有信貸鼓勵措施。在以上兩個措施的基礎上政府還可以考慮,一是實行農業科技推廣專項基金,以一定比重的形式規定財政支出用于農業技術推廣的比例。二是充分發揮綠箱政策的優勢,減少直接補貼,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并保證政府的資金支持在不違反相關國際條款的基礎上,達到國際平均水平。三是運用教育這一手段,增加農民的教育和培訓力度,實現教育、研究、推廣緊密結合。再次,廣泛運用社會力量的參與,中國現有農業技術服務高度集中,服務形式單一。因此中國應形成系統而完整的技術服務鏈,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根據技術推廣機構—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農戶的農業科技推廣模式,實現技術推廣與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密切結合,降低農業技術推廣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的效率,有效地實現了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
作者: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