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推進農業科技與經濟的有機融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近年來,農業部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努力打破部門、區域、單位和學科界限,凝聚各方優勢力量,形成推動農業科技發展強大合力。農業部50個產業技術體系共吸納2198人,涉及760家單位,帶動9800名團隊成員,帶動推廣人員17160人。吸收全國5700多人參加轉基因重大專項,涉及200家單位。吸收全國5600多名科技人員參加農業行業科研專項,涉及754家科研單位,有效整合農業行業內優勢科技資源。啟動30個“學科群”的農業部重點實驗室體系建設,把過去“一個一個建”的方式改變為“一群一群建”,形成以綜合性重點實驗室為龍頭、專業性和區域性重點實驗室為骨干、科學觀測實驗站為延伸的一體化布局。
一.構建新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農業部近年來從機構建設、隊伍建設、機制建設和條件建設四個方面全面加強公益性基層推廣機構建設,發揮其在農技推廣服務中的主導作用。通過體系改革與建設,理順鄉鎮推廣機構的管理體制,大力推行鄉鎮推廣機構的人員、業務、經費收歸縣級農業部門管理,實現管理在縣、服務在鄉,保證推廣服務職能得到切實履行。加強基層推廣隊伍建設,實施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計劃、學歷提升計劃。完善扶持機制,引導農科大學生到基層開展推廣服務。大力推行科技入戶工作機制和‘’專家一農技人員一科技示范戶”的服務模式,普遍建立人員聘用、推廣責任、人員考評、人員培訓等工作機制,提高服務效率和水平。
二.建立新型農民培養模式
適應農業農村發展對勞動力技能提升的需要,突出重點,滿足急需的農業農村人才培訓要求。培訓重點集中于農業生產服務、獸醫服務、農機服務、農業經營管理、農村社會管理、涉農企業、農業創業等7大類22個職業培訓崗位,引導和促進農民分業、農業分工。廣泛發動,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民培訓。將條件較好的農業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作為參與農民培訓的重要力量,促進培訓與產業發展、就地就近就業相結合。充分發揮農業科研、教學和推廣單位作用,將培訓與科技創新成果示范相結合。促進農業科技與經濟有機結合的關鍵點促進農業科技與經濟有機結合,需要加強頂層設計,系統考慮各方面的力量,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
具體來講,在制訂政策路線和方法路徑時,應把握好以下六個關鍵點:
1.強化統籌協調
圍繞現代農業重大需求,優化科技力量布局,促進農業科技資源的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尤其要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協調好科研、教育、推廣、企業等創新主體的職責定位,理順中央與地方之間、政府部門和企業之間、農業科研教育推廣機構之間等關系,處理好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的關系,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大聯合大協作,建立跨部門、跨學科、跨領域聯合攻關的組織機制,上中下游緊密銜接、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實施機制,形成科技與生產緊密銜接、優異科技資源與優勢產區緊密對接、中央與地方科研力量上下貫通、不同區域和不同學科專家協同創新的農業科技發展格局。
2.完善管理機制
推進農業領域科技與經濟有機結合,必須解放思想,創新觀念,大力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創新完善立項機制,強化產業需求導向,系統梳理長期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建立以需求定項目、以應用定項目的科研立項機制。創新完善評價機制,建立和完善不同機構、不同項目、不同人員等分類評價機制,強調學術引用率、技術使用率、成果筱蓋率,重點考慮科技成果對農業生產的實用性、適用性和有效性,突出評價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和對農業生產的實際貢獻。創新完善穩定支持機制,遵循農業科技自身規律,對基礎研究、基礎性工作、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研究等科研領域給予連續穩定支持,對實施進展良好項目和研究團隊予以連續滾動支持。
3.突破重點領域
適應糧食需求剛性增長的基本國情,著力開展育種基礎理論與方法研究,加快培育農業新品種,完善良種良法配套技術體系,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適應資源約束日益突出的基本狀況,著力突破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能等技術,創新農業清潔生產和循環農業技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適應農村務農勞動力數量減少、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新態勢,強化農業機械與裝備研發,推進農機農藝融合,加快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畜牧水產養殖關鍵環節機械化步伐,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降低勞動成本。適應我國農業災害多發頻發重發的新特點,加強農業防災減災穩產增產關鍵技術研究,提高農業抗御自然風險能力。適應對質量安全越來越高的新要求,著力強化優質高效種養技術,開發綠色安全農業投入品,研發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監測、預警與控制技術,提升農產品安全生產和監管技術能力。
4.抓好關鍵環節
加快健全基層農業公共服務機構。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明確公益性定位,根據產業發展實際設立公共服務崗位。進一步完善管理體制,提倡管理在縣、服務在鄉,發揮縣鄉推廣機構的整體功能。全面實行人員聘用制度,規范人員上崗條件,推行縣主管部門、鄉鎮政府、農民三方考評。發揮好農業科研教學單位在推廣中的作用,引導農業科研教學單位深入農業生產一線建立試驗示范基地,培訓農技人員和科技示范戶,為農民提供生產技術指導。大力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支持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著力開展病蟲害統防統治等產前、產中和產后的技術服務,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強化面向企業的技術轉移工作,使農業科研成果由樣品、展品盡快變為市場需求的商品。
5.加強人才建設
人力資源是推進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最主要力量。加強以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為重點的農業科研隊伍建設。創新農業高等教育與高端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養農業科技領軍人才,逐步形成以領軍型人才為核心的優勢創新團隊。加強以骨干農技人員為重點的農技推廣隊伍建設。實施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計劃、學歷提升計劃,不斷提升農技推廣隊伍素質。以提高經營能力和專業技能為核心,抓緊培訓一批農村發展帶頭人、農業技能服務型人才和農村生產經營管理型人才,提高廣大農民的科學種養水平,促進農民向職業化發展。
6.完善分配機制
建立完善以知識產權為核心的利益分配機制,激發科技創新、技術應用的活力,引導農業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實施農業知識產權戰略,提升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鼓勵科研單位、企業等利用專利保護知識產權,完善利益分配機制,大力推進專利技術產業化進程。建立完善技術市場交易體系,促進技術成果產業化。加強技術市場建設,加強中介技術評估,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中介機構等組織的作用,大力推進成熟適用的農業技術成果走向大規模市場開發和應用。
作者:竇鵬輝單位:農業部科技教育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