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工業園扶貧模式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003年,竹溪縣在縣城東郊規劃用地66•67hm2,累計投入4億元,建成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農業工業園區。園區作為全縣農產品加工、農業結構調整和農產品開發的龍頭,現已形成了以無公害、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開發為核心,以茶葉、魔芋、山野菜、黃姜皂素、中藥材等深加工為主的農產品產業集群特色開發區,成為具有工農對接、工農共生、經濟良性循環為特征的現代農業生態綠色工廠,被國家發改委批準為省級開發區。今年4月,中國產業集群研究院授予“全國百佳科學發展示范園區”榮譽稱號,成為全國首家“農業工業園”。
2農型龍頭企業聚集發展
各入園企業借助園區良好發展環境,迅速發展壯大。目前,入園企業達20家,其中,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家、市級“雙億企業”1家,規模以上企業10家,開發省級名牌產品2個、高新技術產品2個,園區年加工農產品能力7億元,年創工業總產值3億元,實現利稅2400余萬元,入庫稅金300多萬元,吸引當地農民務工1200余人。入園企業、梅子貢茶業公司2007年投資200多萬元,建成全省首條烏龍茶生產線,現烏龍茶車間已達到9個,今年已生產烏龍茶200,t實現銷售收入4500多萬元。據測算,1667m2高產茶園每年可采摘烏龍茶鮮葉500kg,按每kg5元計算,全縣1•2萬hm2茶園如果全部生產烏龍茶僅鮮葉就可為茶農每年多增收近兩億元。2008年,該公司又投資2200萬元,開發有機茶、花生、核桃、芝麻等有機食品,年加工量800,t創產值5000萬元,直接輻射帶動全縣30個村2萬余戶茶農400hm2茶葉生產,還可輻射帶動周邊11個鄉鎮的700t芝麻、花生、桃核等農副產品生產,新增500人就業。
3特色產業基地穩步壯大
竹溪縣堅持以市場和企業需求為導向,扶持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基地。實行土地向業主大戶集中、資金向農業園區集中、產品向龍頭企業集中、農民向農業產業化工人集中的“四集中”原則,推行“三放棄一流轉”辦法,即對長期外出務工且自愿放棄自留山、放棄承包地、放棄宅基地的農民,由集體或業主一次性買斷土地經營權,并流轉給園區業主和農村大戶,大力推進標準化農產品基地建設。近年來,先后規劃和啟動建設了“貢米”、“茶葉”、“魔芋”等各類專業鄉鎮11個,規劃和啟動特色專業村180個,建成標準化產業基地3萬hm2,發展成片規模種植6•67hm2以上的業主大戶163戶,發展年出欄生豬30頭以上的適度規模養殖戶1•31萬戶。其中僅2008年龍頭企業就累計投入1500多萬元建成高標準基地2000hm2,通過“以點帶面”形成網狀幅射發展的推進格局。2003年至今,已實施整村推進的119個重點貧困村投入產業扶貧資金2010萬元,占扶貧資金總量700萬元的的30%,扶持重點村發展茶葉、魔芋、中藥材、煙葉6533•33hm2,實現了人平667m2經濟園的產業發展目標。特別是近兩年來,全縣扶持產業發展扶貧資金占當年扶貧資金總量的比率已逐步提升到40%以上。同時整合其他項目資金近5000萬元配套解決規模產業基地通電、通水、灌溉難題。扶持龍王埡、梅子埡等龍頭企業扶貧貼息貸款2000余萬元,對年種植茶園0•67hm2以上、魔芋0•33hm2以上(其他農作物)的種植戶小額貼息貸款5000余萬元。
4促進農戶增收脫貧
目前,以農業工業園農型龍頭企業為帶動,以政府指導扶持激勵為推動,全縣茶葉、魔芋、中藥材等特色農產業基地已發展到3萬hm2,覆蓋全縣80%以上的農戶和90%以上的貧困人口。2008年,全縣特色經濟總收入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60%,促進農民年人均增收200元,促使5000余名貧困人口解決溫飽,8000余低收入人口脫貧致富。該縣規劃,通過3~5年的努力,農業工業園區可發展龍頭企業60家,加工能力達到75億元以上,帶動特色基地4萬hm2,實現綜合收入25億元,使農業工業園的鏈條產業產值達到100億元,財政增收3億元以上,企業增效3億元以上,農民增收3億元以上,在這個產業鏈條上就業的農民達到20萬人左右。努力形成農業大產業,進入大流通,獲得大效益,實現大扶貧的循環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