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長三角產業轉移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是交通區位優勢。阜陽地處長三角縱深腹地,水路、公路、民航、鐵路等立體交通網絡已經形成,具備了貫通南北、呼應東西的區域優勢,已成為安徽乃至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二是農產品資源優勢。常年糧食產量約占全省1/6,2008年,糧食總產率先成為全省“百億糧倉”。桔梗、柳編等優質特色產品均在全國享有知名度并占有較大市場份額。黃牛、生豬、山羊常年存欄量約占全省的1/4、1/6和1/5強。三是勞動力資源優勢。我市勞動力資源豐富,農村剩余勞動力295萬人,阜陽已經成為全國勞務輸出的5大民工集散地之一。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對于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特別是精細農業、特色農業,具有巨大的比較優勢。四是市場優勢。阜陽980萬人口本身就是一個大市場,加上周邊地區可以輻射3000萬左右的人口。這4大優勢基本上奠定了我市成為承接沿海發達地區農業產業向內轉移、經濟輻射的重要陣地的地位。筆者認為,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戰略目標應科學地定位為:長三角經濟圈優勢農產品的加工和供應基地、農產品加工原料供應基地和勞務輸出基地。
2承接長三角區域產業轉移的制約因素
阜陽是農業大市,而不是農業強市。改革開放以來,農業和農村經濟得到較快發展,但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著較大差距,制約發展的因素仍不容忽視,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一是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農田水利建設滯后,田間配套設施老化,失修嚴重,防災抗災能力較差,農業靠天收的成份依然很大。二是農業結構層次偏低。目前我市農產品依然存在“3多3少”問題,即傳統農產品數量多,優質農產品數量少;可供商品多、市場占有份額少;出售初級產品和原材料的多,加工轉化的高附加值產品少;三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設與東向發展要求有一定差距,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不足,監管手段亟待加強。
3致力做好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各項服務
承接產業轉移、加強與長三角的交流合作不僅要競爭優惠政策,更要競爭服務水平、服務質量。要把協調服務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提高水平,增加內容,真正讓合作方滿意。要積極打造效能機關,降低外地資金、技術、人才進入阜陽農業領域的市場風險,減少審批環節,簡化審批程序,提高辦事效率。要積極參與和加強合作交流一條龍服務、項目實施過程中全方位服務、項目建成后經常服務等3大體系建設,對合作交流項目進行跟蹤服務、上門服務,真心實意地幫助協調解決實際問題,關心合作交流人員的事業和生活,大力營造辦事高效、服務到位的合作環境。特別是對引進的大企業、大項目要“一企一議”、“一事一議”。各級農業部門要積極落實招商政策,兌現承諾,打擊騙商、坑商行為,維護客商的正當權益。充分發揮阜陽農產品資源、生態環境和勞動力資源優勢,創造輕松和諧的合作環境,促進與長三角在資金、技術、人才、信息、市場等方面的廣泛合作與交流。突出加大支持力度。凡來我市參與農業領域合作交流項目的客商,在享受本地投資者同等待遇的同時,還可享受招商引資一系列優惠政策,在政策服務、財政支持、稅收支持、金融支持等方面享受優惠或優先待遇。對長三角地區客商來我市投資興辦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立生產基地,在項目審批、土地供應、銀行貸款、財政資金安排、良種供應、技術服務、產銷對接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達到市級龍頭企業基本條件的,優先增補為市級龍頭企業;對投資規模較大、帶動能力強的,優先安排市農業產業化貼息資金。重點強化市場秩序維護:繼續完善和落實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政策,實現和長三角地區的省際互通。嚴禁在農產品市場流通中的亂收費、亂罰款和各種攤派行為,摒棄地方保護主義,打破地區封鎖、部門分割和行業壟斷,逐步形成面向全國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大市場。
4順應長三角發展需要,明確產業結構調整重點
推進全市農業結構調整,要結合阜陽實際,高度關注長三角經濟發展動向,發揮自身優勢,調動社會各階層生產積極性。要突出發展重點,在以下4個方面狠下功夫,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
4•1著力推進種植業區域化、規模化到2012年,全市新增667hm2以上規模化種植區20個;66•7hm2以上規模化種植區100個;33•3hm2以上規模化種植區200個。轉變種植業發展方式,確立“分區劃片,典型引路,梯次推進”的工作思路,強力優化種植業結構,優先發展特色種植業。深入推進糧食“三大”行動,繼續加大小麥高產攻關活動、水稻提升行動、玉米振興計劃工作力度,提升我市糧食高產創建水平,持續穩定提高單產、增加總產、提升品質。繼續實施糧食高產創建“百千萬”工程,廣泛開展糧食高產創建競賽活動。積極推進“沃土工程”,開展鼓勵農民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獎補試點和普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提高耕地質量,促進穩產、高產、優質、高效。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建設阜陽市農業環境監測中心,健全縣市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站,推進規模生產基地和農產品市場農殘速測室建設。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生產基地制定并實施生產技術操作規范,逐步普及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到2012年底,全市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面積達到13•3萬hm2以上。實行標準化基地建設補貼政策,繼續執行農產品質量認證財政補貼政策。加快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產業發展,保護地理標志產品,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4•2著力發展規模養殖業轉變養殖觀念,調整養殖模式,積極發展規模化、標準化現代養殖。著力推進牛羊產業可持續發展、生豬產業標準化、家畜產業化、漁業富民、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5大工程。穩定發展生豬、禽蛋生產,加快牛羊肉和優質禽肉生產,大力發展奶業、蜂業,加快畜牧產業化。突出抓好規模化養殖,促進規模養殖小區(場)和家庭畜牧場的發展。到2012年,全市新建千頭牛場、萬頭豬場、5萬只禽場100個,規模養殖比重達到70%。突出抓好動物疫病防控,到2012年全市初步建立動物疫病控制、防疫監督、疫病監測3大體系。突出抓好畜禽養殖污染物治理,加大宣傳引導、技術指導和資金扶持力度,積極推廣生態養殖和循環經濟模式,力爭規模養殖場全部配套建設沼氣池,市級規模養殖場(小區)的治污率達到90%以上。突出抓好畜禽良種繁育和推廣,切實加強良種繁育場的建設,積極開展定點引種工作,提高良種普及率。著力實施漁業富民工程。到2012年,全市水產養殖面積擴大到3•3萬hm2,精養水面0•33萬hm2,建成商品魚基地0•67萬hm2、特種魚養殖基地0•13萬hm2。加強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優良品種的引進和本市土著魚類品種的人工訓化工作,提高科學養魚水平。加強漁政管理,促進漁業健康發展。
4•3著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提升行動,開展龍頭企業建設推進年活動。繼續實施財政以獎代補政策,重點扶持和培育市級以上糧油加工、肉類加工、林木加工、中藥材加工、果蔬加工、棉花加工骨干龍頭企業,努力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到2012年,力爭全市新增投資5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100家,培育年銷售收入20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1家、5億元以上5家、1億元以上20家,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180億元。加快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按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標準化管理的發展思路,突出地方特色,發揮比較優勢,圍繞企業建基地,加快建設一批與農產品加工企業相配套的原料基地。建立健全農企利益聯結機制。組織引導和支持龍頭企業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等多種形式,與農戶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長期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一大批農民增收。努力開拓國內外市場,大力開展農產品品牌創建活動,支持龍頭企業參加全國各類農展會,擴大農產品宣傳,提高市場占有率。著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4a內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濟組織力爭發展到800個,年均增長20%以上,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超過500個,年均增長30%以上;培訓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濟組織各類人才2000名,培育高級示范合作經濟組織15家,帶動農戶占總農戶的35%以上,實現成員較非成員人均增收30%以上。切實加強宣傳和培訓工作。廣泛宣傳《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培養造就一支善經營、會管理、懂技術、有奉獻精神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加大扶持力度,推進“511”示范工程建設。各級財政要安排專項資金扶持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行稅收優惠,進一步加大對合作社信貸支持力度。鼓勵農業龍頭企業、供銷社、農民專業大戶、農業科技人員等組織和個人,領辦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4•4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快農田抗旱排澇工程建設,促進溝、渠、涵、閘配套,逐步完善基本農田保護區內的防洪、排澇、灌溉工程,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增強農業生產抗災能力。大力開展中低產田改造,重點加強低洼地治理,到2012年全市治理面積達到6•66萬hm2。啟動農業機械化推進工程,開展重點環節農業機械作業補貼試點。到2012年,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600萬kw,各類拖拉機達15萬臺,配套農機具40萬部;普及主要農作物耕、播、收等環節機械化,農田作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5%;建成80個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2000個農機大戶,建設一個平安農機示范縣、10個平安農機示范鄉鎮、100個平安農機示范村。加強村容整治和生態環境建設。結合村莊整治、土地整理、行蓄洪區移民、塌陷區治理,建設一批新型農民集中居住區。在全市范圍內集中開展以改善農村衛生條件和人居環境為重點的村容整治活動,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建立農村垃圾清運和處理機制。繼續開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充分利用沼氣國債項目資金發展戶用沼氣、養殖場大中型沼氣工程和一批鄉村沼氣服務網點,推進秸稈氣化、秸稈固化工程,每年新建戶用沼氣池1萬口以上。實施生態林業工程,到2012年,全市新增造林面積1•33萬hm2,萬里綠色長廊工程建設線路綠化500km,林帶建設300km,農田林網10萬hm2,村域范圍內農田林網建網率達到95%以上,全市森林覆蓋率達20%以上。實施“新網工程”、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等重點項目建設,鼓勵農家店開展郵政、通訊、藥品、書報等商品經營和服務。到2012年全市新建各類農家店1600家,大型流通龍頭企業10家,新建、改造配送中心20個。支持大型連鎖超市與優質農產品基地、農業龍頭企業建立產銷聯盟,支持龍頭企業到城市開辦農產品超市。規范農資市場秩序。實施東向發展戰略,積極開拓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市場。加大農產品推介力度,積極組織參加各種會展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