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日本農業經濟經驗啟發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日本農業具有鮮明的現代農業特征
上世紀50年代末期以前,日本農業仍帶有明顯的傳統特性,農產依舊保持著傳統的生產方式,能達到專業化生產的很少。隨著1961年《收入倍增計劃》的推行,日本經濟進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長時期,與此同時推行的《農業基本法》,對農業實行政策保護,農業隨之也完成了向現代農業的轉型。目前的日本農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在1%左右,農業就業人口比重在4%左右,雖然農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份額很低,但現代農業的特征已十分鮮明。
1、經營規?;?960年,日本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占絕大多數。隨著經濟高度成長,就業向其他產業轉移,農戶經營專業化、集約化趨勢相對加快,農戶總數趨減,1955年為581萬戶,現在約為300萬戶,但經營規模逐漸擴大,如養雞戶、養豬戶分別由原來的384萬戶和80萬戶下降到目前的0.5萬戶和0.9萬戶,而養雞、養豬規模卻由原來的每戶14只和12頭分別上升到每戶的1.23萬只和565頭。
2、生產機械化。日本1966年己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目前設施農業發展很快,全國大多數地方果樹、蔬菜、花卉等的工廠化栽培已基本普及。
3、管理信息化。日本非常重視信息技術手段在農業中的應用,已將29個國立、380余個地方農業科研機構及570個地方農業改良普及中心全部聯網,全國271種主要農作物的栽培要點、技術要求、氣象分析、病蟲害預警及防治等,都可以在網上實現查詢,并能進行雙向交流與咨詢。
4、加工標準化。日本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大幅度上升,目前已超過ro%,遠遠高于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其中食品消費的80%為加工食品,原始形態的初級農產品在日本城鄉各類消費市場上已經很少見到。
5、品種優良化。日本農業較注重質量,推崇“精品農業”,重視促進農業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很多農業研究機構都在按照國際化標準研究開發新的優良品種,對研發成果無償提供給農民,對農民所需的種(養)技術進行培訓、指導、普及并推廣應用。
6、營銷體系化。日本“農產品中央批發市場聯合會”能夠把國內82個農產品中央批發市場、564個地區批發市場的銷售及海關每天各種農產品進出口通關量情況適時聯網。日本農協組織還自主統計全國1800個“綜合農業組織”的各種農產品的生產數量和價格行情預測系統。憑借高效的營銷服務體系,農民可以根據市場需要決定“種什么、種多少”,使整個農業生產始終處于情況明了、并高度有序的運行狀態。
但日本農業在發展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土地資源約束性矛盾突出。日本是個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及千余個小島組成,國土面積約38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27萬,山地占全國總面積3/4,適宜于農業生產的土地面積很少,而農地的40%在山區。“二戰”后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中土地的制約性矛盾十分突出,目前大規模占用農地的問題雖被嚴格控制,但農田減少趨勢仍在延續。據1995一20(X)年間的統計,全國平均每年要減少農地4.3萬公頃,20(犯年底,全國農用地保有量只有486.6公頃,人均農用地只有0.58畝,為世界上少地國家之一。二是農產品自給程度低。日本是農產品輸人大國,除大米、雞蛋、蔬菜、奶制品等少數農產品外,大部分農產品主要依賴于進口。由于數量少,農產品幾乎沒有國際競爭力,且農產品自給率持續下降。
以食品為例,食物自給率己由1%O年的79%下降到目前的40%,谷物自給率29%,排世界第135位,是主要發達國家中最低的。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牛肉、甘橘的市場開放,肉類、果類的自給率也急速下降。三是農業后備勞動力不足。伴隨著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大量農業勞動力轉移到城市發展,出現了因農民數量減少、農業后繼者不足引發的農業生產者趨向老齡化、農業生產積極性減退、農田閑置增多等問題。
二、日本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做法
1、政府的政策性保護與支持。確保食物安全始終是日本農業以至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為此,日本政府采取多種措施,促進農業發展。1961年,日本就制定了《農業基本法》,并根據國內國際形勢的發展與變化不斷修改、補充和完善農業政策。日本農業保護政策的主要特點是“三個實行”,即:實行價格支持政策、實行國境保護、實行平均主義的辦法。其農業保護政策體系是以價格支持保護為主,也包括政府對農戶生產的直接補助。日本政府每年投向農業的補貼數額巨大,是目前世界上農產品補貼率超過65%的“高農業補貼”國家之一。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日本政府每年支付給農戶生產補助金在500一600億日元,對于小麥、大豆、甜菜、馬鈴薯等旱田作物的種植補貼都超過了50%。
2、強化科技教育對農業的支撐力度。日本非常重視農業研究與開發,科技進步在日本農業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日本農業科研單位的經營活動基本上是以國家投資為主。2003年,國家給中央農業綜合研究所投人的研究經費就達46億日元,農林水產省對其下屬的一個綜合食品研究所的投人研究經費也達到24億日元。日本的農業科研單位很多,在一個土地面積僅7平方公里、人口120萬的大分縣,就擁有各類研究指導中心6家,包括農業技術中心、畜牧業研究中心、溫泉地熱花卉研究指導中心、菌類及海洋水產研究中心等。農業科研單位的科研成果無償提供給農業生產者,同時無償提供技術服務與培訓,并且承擔普及、推廣科研成果的義務。
日本非常注重農業專門人才的吸引與培養,一方面高薪聘用具有研發能力的高級人才開展農業科技研究;另一方面采取少收費或不收費的辦法鼓勵高中畢業生報考農業大學,確保農業經濟發展所需的合格人才。注重發揮農業大學的作用。這次我們考察的京都府農業資源研究所,就是一個農業大學的基礎研究與應用相結合的研究機構。積極發展農村教育,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就已經普及了高中教育,并確保40%以上的農村適齡青年進人大學。在農村,對農民進行的職業技能培訓、科普教育培訓等,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制度。
3、鼓勵發展農戶兼職業。進人60一70年代,隨著日本工業經濟的高速增長以及城市化的快速推進,農業勞動力迅速地向城市轉移,農業就業人口的比重急劇下降,1947年為55%,1955年為40.2%,1975年為13.9%,1998年為5.2%,目前僅在4%左右。為了緩解農業勞動力的持續減少,日本政府鼓勵非農業人員兼營農業生產,鼓勵從事農產品加工的企業直接從事農產品的種植。我們在北海道了解到,對兼職農業的人,政府可以無償提供5年的土地使用權和免息貸款。同時,注重引導企業從城市向農村轉移,帶動發展農村二、三產業,為農民創造就近的非農就業機會,給兼業農戶提供良好的就業環境。允許兼業,從實踐中起到緩解農業人口減少的作用,這是日本保持農業相對穩定的重要制度性因素。
4、充分發揮農協組織的作用。日本農協成立于1900年,經過百余年的發展,目前已經成為日本最龐大的組織之一。全國現有綜合農協組織900個,擁有正式社員520萬人、準社員(兼職)390萬人,合計為900多萬人。主要從事經濟(營農)、信用、保險、福利四大事業。農協擁有的儲蓄和存款金額大約為70兆日元,在日本金融領域的影響舉足輕重。在推進日本農業向現代化轉型過程中,農協在保護自耕農民利益、保障農產品供應、提供農業金融支持、提高農民團體地位、減少政府社會化管理成本以及強化執政黨政權基礎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說,如果沒有農協,日本就不可能迅速改變戰后的食品短缺問題,也不可能使日本農業走向全面發展。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日本農協也遇到了一些諸如“離心”、生存與信用等方面的危機,需要采取措施加大改革力度,促進農協健康發展。
5、大力開展“一村一品“運動。日本“一村一品“運動始于1979年的大分縣。其宗旨就是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優勢,推出具有地區特點、能夠引為自豪的拳頭產品,可以是柑桔、蘑菇之類的農產品,也可以是觀光、民俗之類的文化產品,將其做大做強,成為全國乃至世界上都能叫得響的名牌產品,達到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目的?!耙淮逡黄愤\動”的實質就是振興地方經濟,它既代表著一個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同時也反映出這個地方的發展理念、精神風貌。大分縣發起的“一村一品”運動很快在全日本普及開展,目前約有70%的地區以各種形式開展與“一村一品”相同宗旨的運動,農業的區域性特色也日益鮮明?!耙淮逡黄贰边\動對改變日本原有農業結構、促進農業現代化功不可沒,其影響力已經超出大分、超出日本,正在逐漸被世界許多國家所學習借鑒。
三、日本農業經濟發展的幾點啟示
我省是個經濟欠發達省份,農業占全省經濟總量比重為13.3%,農業人口占到全省總人口的70%左右,農業發展狀況與50年代初的日本農業發展相類似。雖然存在著自然條件和資源察賦的差異,但日本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一些做法和經驗對我們很有啟發,值得借鑒和參考。
1、依據自然優勢和基礎條件發展特色產品。沒有特色就沒有優勢,在發展農業和振興地區經濟過程中,日本充分重視了發揮當地具有獨特優勢的資源,通過打響品牌,著力培育和壯大支柱產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如日本京都市,郊區菜農對其生產的30多種傳統蔬菜,都以“京都蔬菜”的統一品牌推向全國市場,“京都蔬菜”非常暢銷。日本美山叮充分發揮其山清水秀和傳統民居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優勢,打出“美山名水”的品牌,發展旅游業、飲料食品業,“美山名水”美譽全日本。我省許多地方都有各具特色的優勢資源,自然資源、生物資源、“古色”資源、“紅色”資源等十分豐富,關鍵是要樹立特色經濟理念,發揮優勢,揚長避短,打響品牌,走特色發展之路。
2、加強政府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和引導。日本農業的發展是在市場經濟引導下借助政府的扶持來實現的,1960年制定的《農業基本法》是日本農業保護政策的開始,之后的20多年不斷進行調整、補充和完善,從政策上支持農業發展。盡管目前農業經濟和農業人口比重已經很低,但日本政府依然高度重視農業,一直沒有放松對農業的保護與振興。日本的實踐也充分證明,農業發展必須依靠政府的支持和保護。根據我省農業發展的實際,從適應市場經濟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人手,一方面積極調整、完善促進農業發展政策,從政策導向上更加重視開拓消費市場,進而引導農業生產;另一方面通過對農業科技、教育、水利、環保、農村基礎設施等公共產品的財政投資,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為農業發展夯實基礎,增加后勁。同時,提高財政對農業的補貼水平,加強自然災害救濟補貼、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性投資補貼、農業勞動者退休補貼等,進一步減輕農民生產生活負擔。
3、加強農業科技開發與創新。高附加值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但必須依托于農業科技研究與開發。在一定意義上,農業科技開發和應用的水平,直接決定著農業產業化的水平。日本正是因為有了強大的科技力量支撐以及成龍配套的科研及推廣服務體系,高附加值農業才能夠得以不斷發展。因此,我們要始終把農業技術開發、創新與應用擺在頭等地位,加強科研機構與高等院校建立緊密的技術合作關系,高度重視優育品種和高新技術的引進與推廣,注重農業科技服務網絡體系建設。
4、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和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是農業市場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目前,這方面是我們的一個薄弱環節。積極推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進一步提高農業和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是新時期農業經營體制創新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發展現代農業需要著重研究的一個戰略性課題。因此,應該借鑒日本農協成功的經驗,結合自身實際,堅持正確的發展原則,積極探索多元化的發展途徑,落實有效的保障措施,促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更快、更好、更健康的發展,使農業經濟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走向規?;⑹袌龌?,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進而實現農業現代化。
5、重視提高農民的知識文化水平。農民素質低下是農村一切間題的根本,要發展農村經濟,必須加強農民教育,提高農民素質。但是,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們的農業勞動者總體文化程度低、市場意識差、思想保守、掌握和運用科技知識發展農業經濟的能力較弱。要注重對農民以農業科普為主的繼續教育,農業科研機構、農村經濟組織可根據需要開辦各類講習班、培訓班,并以科研機構和農產品改良中心為主,千方百計普及農民種養技術水平,增強農民應用科研成果的能力,促使農民生產出高品質的農產品,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