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調整農業結構是脫貧的有效路徑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當前民和縣農業生產中凸現的幾個問題
1.1農業生產條件差。由于自然條件惡劣,干旱少雨,土地貧瘠,農作物生長期長,產量低而不穩,加之干旱等自然災害頻繁,農業生產條件極差。單位面積產出要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1.2農戶經營規模小,生產技術落后。民和縣大部分耕地分布在山區,由于干旱少雨,廣種薄收,靠天吃飯,自然條件限制了農戶擴大經營規模;受氣候條件的限制,山區的復種指數要比東部和中部低,農戶的經營規模要比東部地區小。
1.3農產品的商品率低,農民的人均收入較少。民和縣仍處于自耕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況,農產品的商品率要遠低于東部地區,由于受自然條件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農民對土地投入的實際收益下降,只能不斷增加投入來增加產出,有的山區地方還進行粗放式經營,造成原本脆弱的生態條件更加惡化。山區農民為了保持收入的不斷增長,只能通過墾荒等手段擴大外延來擴大再生產,結果造成山區自然生態條件更加惡劣,農業生產條件更加惡化,山區農民收入水平與東、中部地區農民相比,差距也越來越大。
1.4生態條件十分脆弱。長期以來對土地的掠奪式開墾和利用,導致山區森林草坡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化,加劇了農業生產條件的日益惡化。
2.1調整農業結構的發展方向
2.1.1以發展經濟作物、特色農業為重點,調整種植業結構,優化區域布局。糧食作物面積偏大,高效經濟作物面積偏小,是影響山區農業效益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要繼續有計劃地壓縮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積極發展油菜籽、亞麻、洋芋、蔬菜、中藥材等效益高的經濟作物。努力提高質量、產量和效益。要大力發展特色農業,進一步優化區域布局。根據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氣候條件,不同地域特點和民族風俗習慣,大力建設特色農產品種植基地,示范引導農民發展高效農產品種植,形成各具特色,自成一體的專業化生產布局,合理規劃,精心組織,建成一批小康示范村。要大力發展一村(鄉)一品,一村(鄉)一業的農產品種植專業村,基地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形成規模,提高效益。
2.1.2以發展畜牧業為重點,優化農業結構。要盡快把畜牧業發展成一個大產業,突出抓好三個重點。一是以提高畜產品質量為重點,優化畜牧業結構。積極發展豬禽生產,加快發展優質肉牛、肉羊生產,突出發展奶業生產。繼續堅持引進與開發并重,創新與普及結合加大高產奶牛、波爾山羊、瘦肉型豬、優質肉牛,優質家禽等良種畜禽的引進和推廣力度,搞好地方良種的選育、培育和開發。加快畜禽良種工程項目建設,重點抓好畜禽育種中心擴建技改,不斷提高良種畜禽的制種供種能力。二是以發展養殖場、建設養殖小區為重點,推進生產規模,提高生產水平和經濟效益。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積極引導養殖小區建設,盡快改變傳統分散的飼養方式,走小群體,大規模的發展路子。三是以控制重大動物疫病和有害物質殘留為重點,加強畜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要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凡是符合條件的耕地除給農民留足口糧田外,全部納入退耕還林工程。
2.1.3以建設優質糧食和優質畜產品加工基地為重點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不僅可以大幅度提高農業效益,安排勞動力就業,而且能緩解農產品賣難,創造新的需求,開拓新的市場,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重要途徑,要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加快發展,盡快改變農產品加工落后的局面。大力發展畜產品加工業。重點發展高檔牛肉、快餐系列產品和以出口為主的畜禽產品加工;大力發展高檔皮、毛、絨等精深加工業;大力發展有各種地方風味特色的畜禽加工品。要用現代技術改造和裝備加工企業,促其擴大規模,增加花色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增強開拓國內外市場能力。同時,大力發展飼料加工業。把飼料加工業作為主要加工產業之一。要積極發展綠色飼料、生態飼料,以適應發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的需求。
2.2農業結構調整的措施
2.2.1轉變思想觀念,加大改革開放力度。一是加強世貿組織相關知識的學習和宣傳工作。要把WTO知識宣傳教育作為一件大事來抓,開展多層次、系統性的培訓工作,全面掌握世貿規則和對農業的支持政策。二是加快農業對外開放步伐。要積極引起國外農業高新科技,如優良品種及種植、農產品加工、保鮮等先進技術,通過對外開放,招商引資,來改造我們的傳統農業。
2.2.2圍繞特色優勢產業,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只有加快發展龍頭企業,通過“公司+農戶、訂單農業”的方式,走小規模、大群體的路子,通過大型加工、貿易企業,把我們的農產品和農業勞動力帶進國外市場。山區農業開發的希望在農業的產業化,而農業產業化的關鍵在于“龍頭企業”的培育,龍頭企業是依靠各個投資主體形成的,這些投資主體可能是集體企業,也可能是個體、民營企業或外商,政府的職能應該轉到引導投資方向,改善投資環境和提供各種服務等方面。
2.2.3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努力為農民提供優質服務。積極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競爭力,發展農產品的加工增值,擴大農產品出口,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建立和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突出抓好公益性技術推廣工作。要增加對農業科技投入,抓優良品種的引進、培育和推廣,加快品種更新換代;進一步擴大“種子工程”、“畜禽良種工程”的實施規模。要搞好農民科技培訓,建立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農民技術教育培訓體系。同時,要進行土地制度創新,土地制度是農業的基本制度,我國的農村土地制度主要是“聯產承包責任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土地的兩權分離,也就是說農村土地的所有權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權由農戶承包經營。由于農戶在一定時期內擁有土地的使用權,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使我國的農業改革取得了舉世注目的成功。但是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多年來也已暴露出很多缺陷和不足。由于土地分散,使用權不便于流轉等因素,不利于土地的集中和形成規模經營,造成我國大部分農產品的價格都高于國際市場。因此,可以探索在山區的荒山荒坡的開發中,把土地的所有權交給農戶和投資人,通過產權的激勵和新的土地制度調動農民對土地的長遠投資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