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現代農業建設問題與途徑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文章提出了現代農業發展中面臨的3個難題,分別為資源短缺、農業科技設備推廣困難、觀念誤區。提出兩條途徑:培養經營主體、因地制宜。認為要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步伐還需從根本著手,解決農民就業難的問題是一大關鍵。
關鍵詞:現代農業問題途徑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瓶頸期,然而數據顯示,重工業產值在工業產值的比例已經超過70%。2014年,我國城鎮化比例已達54.7%。相反,農業現代化發展明顯相對滯后,農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經低于10%,然而農業未就業人口仍然有35%。目前仍有數以萬計的行政村尚未通寬帶,未安裝電腦。消息的閉塞、文化閱歷的淺薄以及各種家庭因素影響,導致部分農民“困”在農村,與社會脫軌。
1現代農業闡述
1.1現代農業含義現代農業是一項融合多元素的產業,包括科學、旅游業、金融業、服務業等,帶動的產業鏈遠遠超過傳統農業,這也是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本質的區別。現代農業的發展將依賴于科學信息技術,而非“靠天吃飯”。
1.2現代農業發展史
(1)解放前。孫中山提出“農政有官,農務有學,耕耨有器”的農業發展道路。這是我國農業發展思想上的重大突破,首次提出制度、科技、設備這3項影響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民國政府在1912~1949年也頒布了促進農業發展的法律法規,但是受到當時政治環境的影響,農業發展并不明顯。
(2)解放至改革開放。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的“強大現代化的農業”和1963年提出的“四化”全面開啟了現代農業發展時期。該階段農業雖然有所發展,但是隨后興起的化運動嚴重阻礙了現代農業建設的發展。
(3)改革開放后至新世紀前。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現代化道路”,1979年《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做出的8方面部署正式開啟我國在現代農業建設道路的全面探索。
(4)21世紀以來。該階段,黨中央連續印發12個1號文件,就現代農業建設做出戰略性部署。國家把“三農”問題放到更重要位置,并出臺一系列支持城鄉統籌發展、改善農村面貌和經濟的政策,把現代化農業建設推入到黃金時期。
2現代農業建設中面臨的問題
2.1現代農業建設道路上資源短缺
隨著各個行業的發展,我國的耕地面積正在不斷被侵占,例如房地產行業、旅游業等。另外水和勞動力資源也正在流向其他行業。近年來,我國人口平均耕地面積急劇下降,2012年已經不足0.093hm2。除去中原大部分地區,我國如貴州、云南等山區的耕地面積都是小而分散,而且由于地勢原因,并不利于機械設備的推廣,更不利于形成規模性的經濟。從用水量來看,我國農業用水量多年來持續降低,每年農業用水量足足有300億m3不能滿足農業灌溉需求,由于缺水造成的糧食損失高達0.2億t,嚴重影響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直接削弱農民對農業發展的信心,導致勞動力資源的外流。
2.2農業先進科技設備推廣困難
農業科技的推廣需要較高的農業投資和物質裝備水平,目前國內無論是在農業投資方面還是在物質裝備水平方面都存在短板,更多企業家愿意投資的是輕工業或者重工業,例如服裝或者金融,很少對農業經濟感興趣,所以投資不足直接限制農業機械設備研發。然而,我國農業科技研究領域人才屈指可數,人才短缺直接導致農業科技研究成果轉化率不高,更無法順利將科研成果應用于現代農業建設。
2.3觀念誤區
在農村長大的孩子從小被灌輸“好好學習,走出農村”的思想,許多從農村走出的大學生并不愿意再回到自己的村莊效力。而在城市父母的眼里,農村更像是個“雷區”,有多少戀人就是因為一張農村戶口被棒打鴛鴦,更不用說鼓勵自己的孩子到農村發展。
3現代農業建設中的途徑選擇
雖然目前現代農業建設困難重重,但是通過不斷摸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農業經濟前途無量。根據各地區的特征和資源可以分為以下農業發展模式: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生態農業型。綜合分析不同的發展模式可以選擇以下路徑。
(1)從現代化建設基礎入手,培養年輕的經營主體。俗話說“少年強,則國強”,從教育著手,高校可以開設相關課程,引導并鼓勵學生參與到現代化農業建設中來。各地政府則可以根據各地情況出臺系列促進農業發展的政策,為現代農業建設提供良好的外部運作環境。
(2)因地制宜,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發展模式選擇適當方式滲透現代化農業建設。如勞動密集型地區,可以通過增加勞動投入提高勞動產出比,通過經濟效益增加實現現代化農業建設;對于技術密集型地區,可以適當推廣農業先進設備代替人力,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術水平和農產品的附加值,帶動農業建設發展;對于資金密集型地區,該地區的勞動力轉移量較高,資金豐厚,可以依靠工業帶動農業實現農業“四化”。
參考文獻
[1]柯炳生.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若干思考.農業經濟問題,2007,(2):18~23
[2]孫中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面臨的形勢和任務.2016,(2):20
[3]姜保雨.農村勞動力轉移與現代農業建設協調發展.社會科學家,2013,(5):50~53
作者:蔣海濤 單位: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桃園鎮農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