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農業建設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奈曼旗農業基礎建設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奈曼旗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長足進展,農業生產條件得到較大改善,綜合生產能力有所提高,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奠定了一定基礎。
(一)農田水利建設工程
奈曼旗重點加強防洪、搞旱水源、節水和人畜飲水建設,做到把水留住,把水用好。高標準完成孟家段水庫大壩護坡工程和葦平灌區、孟家段灌區、舍力虎灌區配套建設。爭取國家立項,新建庫容8000萬立方米牛河水庫。大搞打井配套,積極推廣應用節水灌溉技術,新增有效灌溉面積50萬畝,使全旗水澆地面積達到130萬畝,其中節水灌溉面積50萬畝,并從根本上解決人畜飲水問題。奈曼旗針對常年干旱的實際,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突出水源工程、水保治理、生態建設、牧業基礎工程和3畝田建設5大重點,組織實施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荒山荒地造林、水保治理等重點建設項目,共完成人工造林31萬畝,封沙育林20萬畝,水保治理21萬畝,人工種草20萬畝,退牧還草70萬畝,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積39.5萬畝,新修水平梯田2.5萬畝,新打配機電井868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積8.2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9.2萬畝,新增灌溉草庫倫362處、14500畝,新建小水庫、小塘壩7座,解決了3.4萬人、1.4萬頭(只)牲畜飲水困難,新增水澆地3.4萬畝,整修畦田172萬畝。
(二)生態建設工程
按照“生態立旗”的總體要求,堅持規模與質量、速度與效益、建設與管理并重,大力退耕還林還草,種樹種草,力爭通過5年努力,經濟林產業形成規模,雙百萬畝治沙建好框架,小流域治理再上水平,森林覆被率達到30%以上,初步建成較為完備的生態保護體系和發達的產業體系。近年來,該旗以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為前提,以林木資源綜合加工利用為主攻方向,加快了資源轉化利用步伐。全旗林木加工企業現已發展到203家,年生產成品和半成品板20萬立方米,初步形成大中小配套發展的格局。同時,該旗正在積極籌建2×12MW林木生物質熱電聯產建設項目,配套建設100萬畝灌木能源林基地。目前,項目可研已通過省級專家組論證,正著手實施土建工程和能源林基地建設。
為了加快我鄉新農村建設步伐,充分利用現代農業科技資源,以種植業為突破口,以農業科技為動力,優化提升蘋果、糧食(水稻、玉米、馬鈴薯)兩大產業,培植蔬菜產業。樂居鄉黨委、政府按照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及市場經濟規律,結合本鄉自然優勢,科技基礎優勢,經過認真研究,特制定樂居鄉年農業種植業發展規劃。
一、樂居鄉農業發展概況
樂居鄉地處灑漁壩子中部,滇字1號工程漁洞水庫大壩前,距城區18公里,轄5個村民委員會,101個村民小組,人口28598人。全鄉國土面積84.57平方公里,耕地17768畝,其中旱地10068畝,水田7700畝,人均耕地0.64畝。轄區內除新河村二半山區外,4個壩區村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水利條件好,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是一個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的傳統農業鄉鎮。長期以來種植業收入一直占農民收入的60%左右。因此,歷屆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廣農業科技,使我鄉的農業特別是種植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產業。使樂居鄉一直成為市、區農業新技術示范推廣基地。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鄉的傳統農業,特別是種植業科技含量不高,資金投入不足,嚴重制約農業經濟的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瓶頸。因此,鄉黨委政府認為,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力度,增加農業扶持資金投入,是當前發展農村經濟,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關鍵。
二、樂居鄉農業種植發展具體規劃及扶持資金概算
〈一〉蘋果生產
樂居鄉現有蘋果面積8000畝,通過近二十余年的發展,果農管理水平和果園收入都得到了較快提高,但由于大部分果農的科技意識低,管理水平落后,低產果園面積較大,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制約,致使畝產量不高,果品檔次低,畝收入低或增產不增收。因此,要提高蘋果單產,提高果品質量,增加果農收入,必須加大對4000畝低產果園的改造力度,改于以下技術措施的綜合應用:加強技術培訓;加強冬季整形修剪;加強灌水;(4)進行人工或壁蜂授粉;(5)加大疏花疏果力度;(6)普及果實套袋;(7)加強夏季修剪;(8)進行配方施肥;(9)加強病蟲害綜合防治;(10)進行果園種草;(11)鋪設反光膜等。主要技術實施扶持資金概算為:
為加快我縣農業產業建設進程,實現農民增產增收和農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特提出本意見。
一、近期農業產業建設的總體奮斗目標。從今年到20*年,要加速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特色支柱產業,力爭農村經濟每年以5——8%的增長速度超常規發展。到20*年,初步實現農業產業經營,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4.1億元,農業產業經營對農民增收的貢獻達到50%,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00元,基本消滅農村貧困,為實現農村小康夯實基礎;到20*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8.5億元,農業產業經營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達到90%以上,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800元,全面實現農村小康。
二、優化布局,規模推進,做大做強五大產業。一是提升傳統產業。大力引進和推廣優質糧作新品種,突出優質稻開發,重點在前、中地區鄉鎮大面積推廣優質稻,使全縣優質稻面積達到*萬畝以上。突出豫薯“868”推廣,力爭實現紅薯規模加工和產品的提質。而是開發林果業。按照一鄉一品或幾鄉一品的發展思路,重點開發工業原料基地和梨子、橙柚、核桃、板栗、棗子等果業。到20*年,全縣建好30萬畝工業原料基地和3萬畝橙柚、2萬畝梨子、2萬畝棗子、5萬畝核桃、5萬畝板栗基地。三是發展畜牧水產業。集中抓好道二、龍潭、雅橋、董馬庫、吉衛、民樂、長樂等鄉鎮種草養羊基地建設。到20*年,力爭全縣新增牧草面積2萬畝,飼養山羊20萬只;到20*年,飼養山羊達到40萬只。同時,合理開發利用山塘、水庫等水域資源,發展名特優心水產品,力爭5年內全縣水產業產值穩定達到億元水平。四是培植壯大商品蔬菜業。大力發展優質無公害蔬菜,穩定建立6萬畝商品蔬菜基地,突出線椒開發,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到20*年,重點在花垣鎮、團結、道二、大河坪、茶峒、民樂、長樂、龍潭等鄉鎮開發線椒3萬畝,力爭3年內全縣種植線椒5萬畝,并通過引進大公司,盡快實現線椒的就地加工增值。五是鞏固發展優質藥草業。根據前、中、后地區不同的海拔、氣候和土質條件,著力調優品種結構。到20*年,力爭在全縣開發紅三葉2萬畝、香桂1萬畝、金銀花1萬畝、花椒2萬畝、龍須草1萬畝,并重點在雅酉、排料、董馬庫、補抽、吉衛五個鄉鎮種植烤煙3萬畝;到20*年,力爭在全縣開發紅三葉5萬畝、香桂2萬畝、金銀花2萬畝、花椒5萬畝、龍須草2萬畝,老煙區五個鄉鎮烤煙種植面積擴大到5萬畝,盡快把我縣建成優質烤煙生產基地縣。
三、培育發展壯大農業產業龍頭企業。扶植壯大湘源生化有限公司、縣果品公司、團結果品服務公司、道二山羊養殖場、縣蔬菜公司和線椒加工企業。要加速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改革改制,運用市場機制,采取兼并、股份制改造、橫向聯合等手段,整合縣紙廠、紅薯加工廠、果脯廠、肉聯廠等瀕臨倒閉的企業。創新體制,采取多種形式,擴大招商引資規模,發展產業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農業產業建設中的帶動作用。同時,成立以供銷聯社為主體的中介服務組織,建立和完善龍頭、農民與市場的利益聯結機制。
四、實施大戶開發帶動戰略。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干部職工和科技人員,以民營業主等法人投身農業產業建設,重點扶持新開發*00畝以上,養牛50頭以上,養豬*0頭以上,養羊500只以上以及養雞鴨5000羽,農副產品加工業產值達50萬元以上的大戶。20*年力爭新扶持種養加工大戶50戶,5年內開發大戶300戶,以通過大戶帶動,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建設進程。
五、改革和完善農業產業建設服務體系,強化服務功能。推進農業技術干部的經濟利益與工作責任相掛鉤,進一步完善競爭上崗和聘任相結合的管理制度,鼓勵引導科技人員從事農業科技研究、推廣和應用,對在農業產業建設中作出特殊貢獻的科技人員,縣委、縣政府將一次性獎勵1—2萬元。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搞好各類農業技術和“綠色證書”培訓班培訓,積極發展農民科技協會,力爭每年培訓農民1.5萬人,其中千名以上農民獲得綠色證書。按照農業產業要求,扶持建設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允許大戶獨資開發或入股經營,按照歸口管理的原則,完善種苗檢測體系,依法加強出入境種苗檢疫,嚴格實行入境種苗責任追究制。
根據《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關于*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浙委〔*〕52號)精神,現就加快發展蔬菜、茶葉、果品、畜牧、水產養殖、竹木、花卉苗木、蠶桑、食用菌、中藥材等十大農業主導產業(以下簡稱十大主導產業),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發展十大主導產業的基本要求和工作重點
(一)基本要求。
1堅持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方向。以綠色消費需求為導向,按照工業的理念,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資源節約、品牌響亮的現代農業,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2堅持依靠科技進步。加強優良品種和節本、安全技術的研發推廣,不斷提高農業標準化、信息化、機械化水平和廣大農業生產經營者的素質。
3堅持發展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積極扶持與農民結成利益聯結機制的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產業化組織,增強其帶動能力。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鼓勵土地、林地和養殖水面承包經營權的有序流轉和“統一服務”、“托管”等農業生產環節的分工合作,促進農業規模化、專業化經營。
各鎮人民政府,各街道辦事處,經濟開發區管委,濱海科技產業園管委,市政府有關部門、集團公司:
為了持續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進一步促進我市現代農業實現新的更大跨越,結合我市實際,現就年現代農業發展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構建現代高效農業發展體系為目標,通過“橫抓基地、區域推進,縱抓龍頭、產業延伸,科技引導、政策推動”,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全面推進我市農業和農村工作跨越發展。
二、工作原則
(一)因地制宜,科學引導。以100個現代農業重點項目為抓手,在保持政策連續性的基礎上,扶優、扶大、扶強,培育壯大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強的優勢特色產業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