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經濟增長因素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礎產業。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中國是農業大國,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生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以占全國總面積13.54%的耕地養活了13.1448億人口,農民收入迅速增長,農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此研究農業經濟增長及影響其增長的各種因素,對發展現代農業,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意義重大。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因素很多,目前對中國農業經濟增長的研究與分析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總的來說,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考慮的因素還不夠全面,切大部分側重于理論分析,定量實證分析的成果較少;二是在少有的定量實證分析中基本上側重于時間序列數據的分析,普遍忽視截面數據的分析,更沒有把時間序列數據和截面數據結合起來考慮。一般而言,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現階段因素和歷史因素有可能是不一致的。時間序列數據的分析幫助我們了解長期以來促進農業增長的因素,而截面數據的分析,則更能有效地讓我們了解現階段農業經濟增長的因素。本文試圖把時間序列數據分析(1990—2007)和各地區截面數據的分析結合起來,對影響中國農業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進行定量的實證分析。把時間區間選定在1990—2007年,一方面滿足了較大樣本數據量的要求,又具有較好的現實性和指導意義。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農業經濟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些變化對現階段農業經濟的發展還有很大的影響。
二、基于時間序列數據和截面數據的實證分析
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一般形式為:Q=ALaK式中Q代表產出,A為技術進步系數,L、K分別為勞動力和資本投入,a為參數,其中0<a<1,a分別表示勞動力和資本在生產過程中的相對重要性,即增長貢獻率。本文把中國農業生產函數定為一個不受約束的拓展的C—D生產函數拓展形式,把影響農業增長的因素基本估計設計為勞動力投入、實有耕地面積、技術進步、資本投入,人力資本投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投入、制度變化等因素。則函數形式為:Y=ALa1Ka2Pa3Sa4Ha5Ta6Ra7Ga8(1)式中:Y為農業總產值,L為農業勞動力,K為農業固定資產投資,P為耕地,S為制度變化,H為人力資本,T為技術進步,R為農業結構調整,G為農業投入,a1~a8為各要素的產出彈性,也即各要素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對(1)式兩邊取自然對數得到回歸模型:lnY=lnA+a1lnL+a2lnK+a3lnP+a4lnS+a5lnH+a6lnT+a7lnR+a8lnG+C(2)令lnA=a0,a0~a8為回歸系數,C為殘差項。
(一)1990—2007年中國農業經濟增長影響因素的分析
1.具體變量的選定。按照上述模型,根據能夠收集到的統計資料,本文擬采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Y)來代表農業總產值,農牧漁業從業人員(X1)表示勞動力投入,用年末實有耕地面積(X2)來分析耕地對農業增長的影響。化肥是一種重要的技術進步,是對土地肥力的替代,機械作為一種技術進步是對人力的替代,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同樣反映技術進步。所以本文擬采用化肥施用量(X3)、農機總動力(X4)、農田有效灌溉面積(X5)來代表農業生產函數中的技術進步。另外,采用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支出(X6)代表農民對農業生產的資本投入、用地方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X7)代表政府對農業的扶持,用農林牧漁業基礎建設投資(X8)代表中國農業生產資本投入,所得回歸方程為:lnY=a0+a1lnX1+a2lnX2+a3lnX3+a4lnX4+a5lnX5+a6lnX6+a7lnX7+a8lnX8+C(3)(3)式中a0~a8為回歸系數,C為殘差項。
2.回歸過程及檢驗。根據收集到的數據,引用最小二乘法,借助Eview4.0軟件,對模型進行多次回歸、修正后得到一個較為滿意的模型結果如下:lnY=31.9051-2.5186X1+0.8973X2+3.5887X3+0.6497X4-3.7550X5-0.0744X6-0.2541X7-0.0412X8(0.6015)(-0.8901)(0.441)(3.8672)(0.4904)(-0.5992)(-0.2579)(-0.7537)(-0.1038)決定系數R2=0.9927,修正決定系數R2=0.9843,DW統計量=2.0876,F統計量=118.8401;括號內為各變量的T檢驗值。該模型的擬合程度很好,調整后的R2達到了0.9927,總體顯著性水平很高,各變量的T檢驗均能通過,DW=2.0876,不存在一階自相關現象,因此該模型具有較好的現實意義。
3.對回歸結果的解釋。根據回歸方程,影響中國農業長期增長的主要因素有化肥使用量、農機總動力、有效灌溉面積,對農業的投入等。首先,勞動力本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在回歸方程中對農業增長的影響雖然很顯著,但其貢獻卻是負的,其投入的產出彈性為-2.5186。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過多或增長過快的勞動力不能被其他因素所吸納而出現過剩,阻礙了農業增長。從土地來看,土地是不可再生資源,具有有限供給的性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耕地面積有所增加,總量從1990年的148362千公頃減少為2007年的121735千公頃,年均減少1566.29千公頃,對農業增長從數量上說不會起到很大作用,所以在系數中不顯著。其次,從技術進步看,農業技術進步一般有三種,一是通過化肥農藥等手段對土地進行替代,增加單位土地產量;二是通過機械對勞動力進行替換,使農業產出在單位勞動力上提高;三是通過改進灌溉系統,改善栽培方法等提高技術水平。從回歸的結果來看,這幾項對中國農業增長的影響是極為顯著的,化肥的使用、有效灌溉面積的擴大以及農用機械的使用,有效的增加了農業的產值。再次,從政府支農和投資來看,從1990—2007年,中國用于支農的總額是不斷上升的,說明國家和農民個人對農業的重視。但是我們從回歸方程可以看出,這些投入對農業增長作用不顯著,家庭經營支出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為-0.077,原因可能是家庭經營支出主要是用于對生產資料等的支出,在時間序列內并沒有對土地肥力進行過多的投入。財政支出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為-0.257,說明財政的投資更多的是改善農村的公共服務和農民的生活環境。投資也該是促進農業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這里也表現出相反的結果,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為-0.047,原因是基本建設資產投資并未發生多大的作用。但是這兩方面的作用雖然從農業中沒有直接的顯示出來,但后續對農業增長的作用應該有很大的提高。
(二)基于2007年各地區截面數據的農業增長因素分析中國是農業大國,而大部分農業分布于各地區,本文采用2007年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農業經濟增長指標的截面數據,來分析現階段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2007年中國22個地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約占該年全國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94.03%,因此該截面數據足以代表和反映中國農業的增長實際情況。
1.回歸過程及檢驗。筆者把中國各地區農業生產函數仍定為一個不受約束拓展的C—D生產函數,其回歸模型為:lnY=a1lnX1+a2lnX2+a3lnX3+a4lnX4+a5lnX5+a6lnX6+C式中:Y為農業總產值,X1~X6分別為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年末耕地面積、農機總動力、農業播種面積、財政支農、農林牧漁業建設投資,a1~a6為回歸系數。注意到本節各因素取得與前面大部分一致,有個別變動。主要是由于數據獲得性問題,在一些變量的取值上有所變化。本節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用第一產業從業人員表示,投資方面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來表示,政府扶持用財政對農林水事物支出來表示。運用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分析得出的回歸模型為:lnY=-219.6791-0.1343X1-0.2675X2+0.0400X3+0.1678X4+0.0011X5+6.4644X6(-0.6329)(-0.6150)(-2.9939)(0.6074)(1.9162)(4.1457)(3.2970)決定系數R2=0.9187,說明回歸方程解釋了因變量總變差的91.87%。修正決定系數R2=0.8861,DW統計量=2.2489,F統計量=28.2396;括號內為各變量的T檢驗值。估計結果顯示,除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和農機總動力外各變量均顯著,DW統計量=2.2489,表明模型不存在一階自相關。
2.對回歸結果的解釋。2007年,在全國各地區層次上,勞動力投入與土地投入對中國農業經濟增長的作用不大,這與前面時間序列數據分析的結果是基本一致的,這表明,由于在發展農業產業化、實施土地規模經營的同時,雖然土地總量有一定的增加,但農村勞動力過剩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農業經濟的增長。技術進步仍是2007年中國農業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農機總動力投入的產出彈性為0.04,播種面積的產出彈性為0.17,這與前面分析的也基本一致,不同的是農機總動力在此表現為對農業增長不是很顯著,可能是由于人力的過剩阻礙了機械對人力的替代。在這里還可以看到政府支農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很低0.0011,但是投資卻是促進農業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貢獻率達到了6.46。時間序列分析和截面數據分析的結果基本上是一致的,即促進中國農業經濟增長的現階段因素和歷史因素是基本一致的,主要因素有:農業技術進步,對農業的投入等。
三、加快中國農業經濟增長的對策建議
1.擴大農業發展空間。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通過比較優勢和利益連接機制,形成區域化與專業化的分工。從空間看,這種分工有時會超越一個省或一個國家,這對于資源相對緊缺的國家或地區尤其如此。中國在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過程中,應該總結近年來農業對外開放和“走出去”戰略的經驗與教訓,一方面立足本國優勢資源,另一方面突破本國資源局限的瓶頸,通過市場導向,政府牽線,企業運作的辦法,充分利用國外在資金和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在更大空間范圍配置農業要素,建立優勢互補、弱勢互消,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分工合作的跨國度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
2.加快農業勞動力轉移。從宏觀視角看,現代農業必定是建立在合理的經濟結構基礎上的,其主要的判別指標是部門勞動力對GDP的相對貢獻率。從中國目前的情況看,農業GDP的份額在持續下降,目前為11.7左右,已超過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但是與此不相適應的是,農業就業份額的下降速度卻明顯慢于農業GDP份額的下降速度,目前為42.6%左右。這種態勢導致了農業勞動力對GDP貢獻率的不斷下降,其對農業的直接影響是農業相對勞動生產率低下,農民收入低于社會平均水平,農業缺乏競爭力,改變這一格局的基本途徑是向非農產業轉移農業勞動力。當前,進一步轉移農業勞動力不僅取決于非農產業的發展,而且還取決于農村土地制度的進一步改革和城市化的健康發展,而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消除是其中的關鍵。此外,從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個人成本和社會成本角度看,合理布局基礎上的中小城市發展,應該成為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重點。
3.進一步強化農業科技支撐。一是要在繼續擴大化肥使用面積的基礎上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增強其對農業產出的貢獻,把有機肥和無機肥有機結合使用,保證化肥、農藥、農用地膜等生產資料的供應,防止污染;二是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做好病、險水庫的維修工作,并在原有節水灌溉的基礎上加大有效灌溉面積,增加抗旱能力;三是在繼續發揮農業和耕作方式的作用的基礎上,推行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生產中的貢獻率,擺脫傳統分散的小農經營生產方式,以利于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
4.完善農業支持政策。首先要建立對農業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主要是:政府財政每年對農業總投入的增長幅度高于其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要創新農村金融體制,加大對農業的信貸支持;要鼓勵企業和社會對農業的投入。其次,要在遵循WTO規則的前提下,根據中國農業的特點,明確農業支持政策的重點。主要包括:農業風險管理支持,農民培訓與教育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農業與農村環境改善支持,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管理支持,農業合作組織、行業協會和相關中介與公共服務平臺支持,基礎性與公共性農業技術研究與推廣支持等。再次,要完善農業支持的方法,提高農業投入的效率。主要是:盡可能減少投入的中間環節,無償投入與有償投入(如配套、貼息、低息、獎勵、以工代賑等)相結合,完善農業投入績效的評價體系,加強政府農業投入績效的考核等。
5.深化農業配套改革。當前影響高效生態現代農業發展、急需通過體制創新和深化改革的主要領域是:農村土地產權與管理制度,農民養老與社保制度,農村金融與保險制度,農民教育與農業科技推廣體制,農業部門管理與投入體制,農業合作社與行業協會發展政策與制度,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