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推廣碩士生培養思路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起步遲于學術型研究生教育,1991年設立工商管理碩士等首批碩士專業學位點,至今擁有工商管理、會計和公共管理等共計38種碩士專業學位。專業學位具有實踐性、職業性和綜合性等特點,區別于學術型碩士[1]。近20年來,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發展迅速,但受學歷制度制約,亟需打破這一障礙[2]。2009年開始招收以應屆本科生為主的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各項培養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中[3]。但改革伊始,社會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還存在不正確或不完整的理解與認識,遭遇身份認同危機和辦學宗旨偏差等困境[4]。盡管如此,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教育仍將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發展重點。農業推廣碩士于1999年批準設立,下設作物、漁業和園藝等17個領域,招生單位由2000年的24個增加到2010年的93個(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農業推廣碩士具有特定的職業背景,與相應學科的農學碩士學位處于同一層次,專業學位側重于應用,主要為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業發展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人才(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這些研究生的培養具有業余性、對口性和短時間速成等特點[5]。目前主要招收在職業務骨干,這些研究生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對教學要求較高,學習的主動性、針對性均較強[6]。由于在職研究生生源類型多、個體差異大,對于教學要求不同[7],所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授課方式。在知識內容組織上,側重寬廣性與綜合性相結合、基礎與高新知識兼顧[8]。目前該專業教育存在教學方式和方法尚待規范、教師隊伍還需完善等問題[9]。2009年開始招收應屆本科生為主的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比較困難,生源主要靠調劑成績稍遜色的學術型考生[10]。生源學科專業背景復雜,大多數來自非農林學科本科畢業生,直接影響培養質量[11]。此外,該專業學位理論人才市場需求高但受制于現實就業保障和激勵等制度性障礙,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并且研究生就業功利化,難以在基層就業,研究生就業訴求與市場需求不一致,面臨就業困境[12]。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于2003年設立,是目前農業推廣碩士教育中授權單位最多、招生人數最多和生源多樣化最顯著的領域,2007年招生人數占到農業推廣專業的37.1%[13]。本文以浙江農林大學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培養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生源結構、研究生學習與就業心態和培養環境等,揭示當前全日制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完善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方法。
二、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現狀
浙江農林大學于2008年取得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農業推廣碩士學位授予權,同年開始招收在職研究生,2009年與全國其他科研院所一起,首次招收全日制碩士研究生,至今已經招收2屆共62名全日制研究生。本文從研究生生源結構、學習研究定位、專業學位的認知和專業學位培養模式等方面來分析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
(一)生源情況
1.本科專業結構復雜首先,研究生的本科專業學位結構復雜,浙江農林大學農村與發展領域研究生來自除醫學和軍事學之外的所有學科門類,管理學和文學類專業學生占大多數;其次,從具體專業上看,更為復雜,62位同學來自41個不同的專業,具有農林學科知識背景的學生占到很小一部分。2.年齡跨度大這些在校研究生中年齡最大的是34歲,而最小的是22歲,24~26歲的研究生占到了47.54%,這部分主要是應屆本科畢業生。年齡跨度大反映了研究生經歷多樣化、復雜化。3.實踐經歷多樣化首先,沒有實踐經歷的研究生占到多數,浙江農林大學在校全日制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研究生中應屆生源占到了57.4%,多數研究生未有工作經歷;其次,研究生實踐工作的職業類型多樣化,多數研究生曾在公司和教育機構中就職,占具有實踐經歷研究生的73.91%。
(二)學習情況
調查表明研究生學習研究定位較模糊,具體表現在學習方式未轉變、學習目的不明確,進而面臨就業困境。第一,研究生尚未轉變原有的學習方式。調查中,多數學生表示教師授課缺少系統性教材與講義,不習慣講座、討論等授課形式。有專業基礎和相關工作經歷的研究生為數不多,絕大部分研究生是跨專業學習,如果不轉換學習方式、開展自主學習研究,很難掌握課程知識。第二,學習目的不明確。部分研究生不清楚該專業學位需要學習什么知識、掌握什么技能,更加不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只是沿襲了本科階段的學習,即原來學什么現在還關注什么,讀研的目的只是為了獲得學歷文憑。部分研究生未能轉換思維,培養和鍛煉自己的綜合素質、能力,只看到學歷與工作之間的聯系,而未能認識到綜合素質的提升與就業的關系。第三,面臨就業困境。由于農業推廣碩士設立時間不長,專業學位全日制研究生培養剛剛起步,社會對其認識不夠,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中也未為農業推廣碩士設置相關崗位,與該專業學位相關的農業推廣和基層政府部門也未招收該專業學位全日制碩士畢業生,企業層面的人才需求更少,全日制碩士研究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
(三)對專業學位的認知情況
由于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教育處于起步階段,公眾對其認知水平仍非常有限,不僅研究生對于培養方向認識不清晰,就連一部分研究生導師、任課教師和管理工作人員也認識不到位。浙江農林大學目前擁有學術和專業學位2類碩士授予權,但是由于專業學位授予點研究生培養時間不長,一般導師和任課教師還難以把握這2類碩士教育的區別。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絕大多數跨專業報考,缺少專業實踐經歷,且自主學習能力弱,專業文獻閱讀能力不強,使得很多研究生在入學1年后,仍然對該專業學位認知不清晰。
(四)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
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不完善主要表現在培養方案、實踐教學和師資隊伍等方面。首先,培養方案不僅有變化,而且還不完善。2009年招收首屆全日制研究生后,制訂并采用了第一個專業學位培養方案,但是全國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2010年下發了“關于轉發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各領域培養方案的通知”(見農推指委[2010]10號文件),因此根據文件要求又修訂了培養方案,所以2屆研究生的課程截然不同。新方案較老方案有了改進,課程更加貼近實踐,但是新方案的主干課程內容存在交叉現象,課時數偏少。其次,實踐教學機制不完善。培養單位制定、試行了實踐研究方案與考評辦法,雖然效果不錯,但是由于受社會經濟條件限制,未能發揮該方案全部作用。經過多方努力和探索,實踐類課程“案例研討”由外聘實踐單位的專家以專題講座方式授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由于研究生對農林發展缺少感性認識,迫切需要一個直觀、生動的實踐機會,但是受條件制約,未能開展課程實踐觀摩、調研活動。最后,未形成與之相適應穩健的導師、任課教師隊伍。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側重實踐研究,大多數研究生都聘請了實踐單位的專家作為第二導師,但第二導師的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大多數任課教師雖然都有農林經營管理實踐研究經歷,但在授課時涉及案例探討方面的內容較少;部分任課教師雖系學校管理、科研骨干,但由于日常大量繁重的管理、科研工作,使得課堂教學不規范,也未能形成一支穩定的授課師資隊伍。
三、對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思考
(一)提高生源質量
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主要招收應屆本科畢業生和從事農林經營管理工作的人員。對于應屆本科生,可以利用學校廣播、校報、論壇和各類學習講座等途徑與場合,宣傳現代農業,激發青年學生投身農業的熱情,傳遞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報考與培養信息,引導具有農林學科和農林經濟管理知識背景的本科生報考;對于從事農林經營管理的社會人員,則可以通過農林行業通訊、報刊雜志和網絡等大眾傳媒,傳遞研究生招生信息,擴大專業的社會影響力。通過這些渠道宣傳,吸引具有農林學科知識和管理經驗的人員進校學習,不僅提高了生源質量,而且也提高了研究生培養質量。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心態
要高質量地完成培養任務,首要工作是注重平時的教育與引導,端正研究生學習態度,消除研究生急功近利的學習心理,激發學習興趣。首先,導師要定期與研究生溝通交流,關注研究生的學習研究情況,在必要時及時引導研究生樹立良好的學習研究心態;其次,任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研究學習,如適當布置一些課堂討論、小論文等,促使研究生主動去尋找、整理材料,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研究習慣;最后,學位授予點要營造實踐研究氛圍,調動導師組織學術活動的積極性,舉辦研究生論壇、學術沙龍和小組討論等活動,激發研究生的學習興趣。
(三)建設穩定的教師隊伍
首先,要加大對研究生教學改革研究的支持,引導導師和任課教師探索研究生培養規律,培養一支熟悉研究生培養規律的導師和任課教師隊伍;其次,要完善“第二導師制度”,充分發揮第二導師作為實踐導師的作用,并增加第二導師的權利與責任,為研究生實踐研究提供指導與幫助,同時還要充分發揮第一、第二導師的互補作用,共同培養研究生的理論與實踐能力;最后,要建立課程組,落實教學任務,積極探索教學方式和方法,完善教學管理制度,穩定任課教師隊伍。
(四)完善培養方案和實踐制度
在農業推廣碩士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積極探索制定適合本校的研究生培養方案。將實踐研究教學方法納入研究生培養方案中,并滲透到專業課教學工作中;要增加實踐參觀考察環節,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并重,提高研究生理論與實踐水平。根據當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情況,嘗試改革碩士專業學位論文制度,碩士學位論文可采取論文之外的調查報告、社會實踐工作報告等實踐研究成果。讓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在實踐研究的基礎上完成1篇調查報告或社會實踐工作報告等實踐研究成果,并將此成果作為碩士專業學位論文進行答辯。在這個過程中要將碩士學位論文撰寫與實踐研究環節統一起來,達到學以致用、學有所思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