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結構調整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近年來,山東緊緊圍繞高效農業開發、增加農民收人的目標,積極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目前,全省種植業結構由以單一糧食為主向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飼料作物的全面發展,與90年代相比,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的比重增加了10個百分點;農業內部結構由以種植業為主轉變為種植業和林牧漁業的共同發展,農林牧漁總產值中農業份額下降了8個百分點,畜牧業和漁業的比重分別上升了3個百分點和6個百分點;農村經濟結構由以農業為主轉變為農業和非農產業的協調發展,農村經濟總收人中二三產業提高了14個百分點,城鎮化率達到38%,提高了6個百分點。一些特色明顯、優勢突出的作物帶、產業帶已逐步形成。全省已建成優質化糧、棉、油、蔬菜、果品、花卉、水產養殖、畜牧養殖基地800多萬畝,扶持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00多家,新增農產品加工能力400多萬噸,安排農村剩余勞動力40多萬人,新增產值210多億元,投人產出比率為l:3.以。在今年初召開的全省農業和農村工作會議上,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十五”期間全省農業與林牧漁業產值之比要由2000年的56.7:43.3調整到50:50;糧經作物面積比由60:40調整到50:5仇農副產品加工增值率由40%提高到65%;農業科技貢獻率由50%提高到55%;農業非農勞動力占農村總勞動力的比重由36%提高到40%;全省城市化水平由37%提高到45%;農民人均純收人年均增幅保持在40%以上的奮斗目標。
二、山東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山東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同時也面臨著許多突出的困難和問題.進一步深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難度較大。
(一)缺乏足夠的市場支持空間
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作為農業生產的主體,其行為本身必須按照市場的“游戲規則”來從事生產,生產什么,生產多少,為誰生產及如何生產都要由市場來安排,只有這樣才能占有市場,獲得收益。而從山東看,近年來全省各地的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都是在糧經比例關系,作物此減彼長的層面上展開的,產品雷同、產業趨同的問題較突出,從而導致了大宗農產品生產能力全面過剩,無序競爭日趨加劇。以農畜產品為例,人世半年來,全省農畜產品出口受到了綠色技術壁壘為標志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巨大沖擊,出口環境惡化,出口步伐減緩。同時也暴露出了全省農業大而不強、產品多而不優的產業現狀。
(二)缺乏足夠的資金投入支撐
農業作為低效弱質產業,短期看投資大,見效慢,農業本身對公共設施的依賴性較大,尤其是作為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科技研究及推廣等屬于農村公共產品的部分,由于其建設的非贏利性,使用的非競爭性,決定了其投資主體應主要是國家財政和地方財政。而現實情況是,這部分投人嚴重不足,缺口較大。有限的國家項目小而散.不成規模,不成體系,再加上地方配套資金到位率不高,從而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同時由于農民本身缺乏對農業較大規模的投入的能力和認識,導致了本來就相當匾乏的農村資金非農化的比例逐步上升,而農用信貸占農村儲蓄的比重則越來越低,進一步增加了農業的資金缺口。
(三)缺乏足夠的高效產業體系支撐
要進行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業現代化,就必須把農業及其相關產業作為一個系統整體來加以考慮,從系統的角度合理確定系統的要素、結構、功能,真正實現產業系統的聯動效應,達到資源的最優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要發展現代農業,就必須合理協調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把農業的上、中、下游的產銷流程看成是一個縱橫協調、競爭有序的農業產業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農業向廣度和深度的發展。目前普遍存在的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加工企業少且孤軍奮戰,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機制尚未完善,農業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較為突出,制約了山東農業的市場競爭力。
(四)缺乏有效的技術服務體系支撐
一方面科學技術與農業生產脫節問題嚴重。現有的農技部門職能弱化、設備陳舊落后、技術人員知識老化,使科技興農、科技增收、科技創新等很難落到實處,影響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阻礙了全省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步伐。另一方面,全省目前尚未形成一套適應市場需求的多層次、全方位,貫穿產前、產中、產后多環節的科學、配套、統一的農產品標準體系和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使優質農產品的生產、經營和消費缺乏可靠的技術支持。
(五)政府農業管理職能缺乏正確的定位,導致政府在行使職能時缺位和越位并存現象嚴重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應是一個有效的和有限的政府,而不應是一個無限的政府。政府主要職能就是從宏觀上對結構調整進行以“引導、支持、保護、調控”等經濟手段為主的間接調節,而不再是一個啥都想管,結果是啥也管不好的政府,所以就政府職能部門而言,在農業結構調整中能否做到正確定位,合理安排和解決“管什么”與“怎么管”的問題,對結構調整的成功與否很是關鍵。從山東目前的情況來看,不少地方政府在行使職能時,仍存在“包辦”現象,且盲目性、隨意性較大,在實際工作中很難形成適合本地特點的有效模式,結構調整收效甚微。
三、加快山東農業結構調整的對策措施
(一)搞好總體規劃,加強組織領導
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要走專業化、規模化的發展道路。徹底打破“小而全”、“大而全”的傳統格局,從各地的實際情況出發,發揮區域比較優勢,選準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科學布局,分類指導。就山東而言,東部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郊區,要在充分發揮自身區位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提高產品檔次,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和外向型農業;平原地區應發揮其水土資源較為豐富的優勢,加快優勢糧棉油和畜產品的基地建設,逐步增加經濟作物的種植比重;魯中南山區,則應合理開發利用各類資源,重點發展多種經營,努力培植適合山區特色的主導產業。此外.政府應適應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總結典型經驗,搞好調查研究,加強具體指導,切實幫助基層和農民解決結構調整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為農業結構調整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有效支持和保障。
(二)逐步建立以優質化、區域化、國際化為特色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布局
從片面追求種植面積向增加作物品種結構、檔次結構轉移;從片面追求農產品品種和數量向重點抓好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轉移。徹底改變山東農產品普遍存在的大路貨多,優質產品少;初級產品多,加工產品少的局面。要重點抓好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示范基地建設,輻射規模化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同時提高專業化生產水平,努力促進農業區域結構由“一鄉一品”向縣域作物帶和產業帶發展,使全省大多數縣(市)的主導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都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同時以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為主,擴大國際市場的占有率,增加農產品出口的規模。
(三)加決相關配套工程建設,實現農業結構調整的新突破
1.搞好優勢產業振興工程。園藝業、畜牧業和水產業作為山東的三大優勢產業,在結構調整中應按照區域比較優勢原則,積極引導,合理布局,并在做大做強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其對區域經濟的帶動和擴散效應,培育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
2.建設農產品質量標準工程。建立起適應國際市場需求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實現全省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質量監控,包括農業標準化基地建設、農產品生產過程及投人品的質量監督、農產品“市場準人”制度等。
3.科技創新工程。從全省實際出發,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整合科技資源,集中力量在優良品種、規模種養、生物農藥和生物獸藥、農作物種植和加工、農產品加工、農業裝備等幾個主要領域實現突破,形成一批高新技術產業,推進科教興農、科技增收,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
4.市場開拓工程。農業結構調整,重點在市場。目前農民最擔心的不是生產搞不好,而是擔心農產品賣不掉或賣不出好價錢。山東作為沿海省份,應按照現代營銷戰略的要求,逐步完善全省農產品市場體系,增強國內市場、特別是對海外市場的開拓能力。建議設立專項基金,專門用于國內外市場的開拓。國內市場主要應加強農產品主要銷區的市場建設,通過改建擴建,完善骨干市場的服務功能,并積極運用現代的營銷方式,鼓勵農產品的配送和連鎖經營,建設跨區域中繼性的物流中心;在國外市場上主要應把握人世的機遇,建立招商引資項目庫,大力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和先進管理經驗,加快改造傳統農業,積極實施多元化發展戰略,為參與市場競爭奠定基礎。
(四)加大龍頭企業建設力度,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首先應為龍頭企業的發展營造寬松的環境要在資金融通、稅費減免、股票上市、用地、用電、用水等方面,給予龍頭企業適當的優惠。其次政府應安排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國家和省級龍頭企業的技術改造、科技進步、設備引進、科技創新及基地建設等。再次,要改革現有的農業投人機制,建立以政府投人為引導,其他社會投人為主體的多元化投人機制。加快產業化組織形式和經營體制的不斷創新,以推動產業化經營進一步向其廣度和深度發展。
(五)加快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一是以增強科技推廣服務功能為目標,加快現有農技、畜牧、水產、經管等農技綜合服務體系的改革和發展,提高農業科技推廣的社會化服務水一平;二是實行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通過“公司+基地+農戶”、“訂單農業”等模式將農業的各個環節有機結合為一個完整的體系;三是建立健全農業信息系統,重點完善縣、鄉、村及農產品集中產銷區市場信息網絡,形成與農村市場化要求相適應的現代信息傳播系統,通過完善市場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搞活農產品生產經營.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