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八個結合綜合效益實現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項目建設的主要做法
新農村建設試點項目涉及該縣牛杜鎮王景、慈陽等6個行政村,建設面積3.1萬畝,財政投資2244萬元。項目建設堅持圍繞一條主線,注重八個結合,工作推進有序,建設效果明顯。
(一)圍繞“一條主線”。堅持“以人為本、開發為民”的主線,立足于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和全面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所有單項工程措施的采用,建設標準、建設規模、運行管護方式的確定等,都以群眾“愿意不愿意、需要不需要、接受不接受”為前提,并把農業生產中迫切需要解決的水利設施嚴重老化,導致十年九早的問題,作為項目建設的第一要務來抓。正因為堅持了這一主線,在項目立項、申報、建設過程中,始終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理解、擁護和支持。
(二)注重“八個結合”。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單靠衣發一個部門是難以實現的。為此,臨猗縣委、縣政府多次召開項目建設協調會,要求各職能部門的資金、技術向項目區傾斜,借助農發項目平臺,整合推進新農村建設。一是田間道路與村莊巷道建設相結合。農發辦在做好田問機耕路拓寬硬化的同時,利用機械施工間隙對項目區村莊巷道基礎予以整平碾壓,并按規定對路面硬化給予每平方米16元的財政資金補助。三年來,共實施田間機耕路76.79公里,村莊巷道水泥硬化37條10.75萬立方米。二是田問節水與人畜引水相結合。項目區地處我縣重氟病區,人畜引水安全得不到保障。農發辦在完成衣灌井修復配套、鋪設地下節水灌溉管道的同時,按每人5O元補助標準,連同群眾自籌資金,結合縣水務局飲水解困項目,共鋪設飲水管網93.48公里,新打人畜飲水井兩眼,降氟引水人戶,使項目區l800戶群眾結束了常年飲用高氟水的歷史。三是農田防護林與村莊綠化相結合。項目區三年共營造農田防護林12.6萬株,實現了基本農田林網全覆蓋。同時,縣新農村建設辦公室為每個項目村提供10萬元的綠化經費,由農發辦統一解決苗木供應問題,項目村承擔栽植任務,共完成6個項目村8個文化活動廣場綠化植樹9.45萬株。四是技術培訓與提高農民素質相結合。三年來,農發項目完成農民技術培訓2.2萬人次,同時邀請宣傳、科協、衛生等部門前來舉辦專題講座,向農民群眾進行社會主義道德觀教育,普及醫療衛生常識,提升了項目區農民的綜合素質。五是土地治理與產業化發展相結合。項目區在改造中低產田、發展糧食生產的同時,還注重優勢產業的幫扶工作,幫助項目區成立紅棗、棉花、農機、蘑菇等9個專業生產合作社,發展社員390戶,為農民增收提供了廣闊空間。六是財政投資與多元化籌資相結合。三年來,新農村建設共投入農發專項資金2244萬元,其他部門先后在項目區整合實施飲水解困、沼氣入戶、保護性耕作、干果經濟林建設等l2項惠民工程,共計完成投資1950萬元,形成了多部門共同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強大合力。七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農發項目所建設的良種曬場、倉庫等充分考慮其綜合使用功能,即可滿足群眾曬種、儲存的需要,又能成為村民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健康鍛煉的場所,縣農發辦還購買圖書1.5萬冊,為6個行政村建立了圖書室,幫助建立網站,開展遠程教育及文化娛樂活動,豐富了村民文化生活。八是工程建設與管護相結合。按照“三分建七分管”的原則,縣農發辦幫助村委會組建起由老黨員干部參加的公益性設施管護隊,劃分責任區,制訂管護制度和獎懲標準,分季度組織檢查驗收。三年來,項目區基礎設施得到及時維護,工程效益充分發揮。
二項目建設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項目區小麥播種面積穩定在1.8萬畝以上,玉米復播面積達到1.45萬畝,糧食總產量達到3206萬公斤,畝均產量穩中有升,比改造前畝均增產糧食能力220公斤,年增產糧食288萬公斤,達到了建成“噸糧田”的預期目標。棉花面積穩定在0.6萬畝左右,總產達到l65萬公斤,畝均增產棉花35公斤,年增產棉花24.67萬公斤,成為項目區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項目區以蘋果、紅棗為主導產業的水果種植面積達到0.7萬畝,畝產水果2500公斤,總產穩定在l750萬公斤,畝均增產319公斤,產量和質量均有明顯提高。采用先進的管理技術,使水果商品率達到80%。隨著連年水果行情上漲,已成為項目區農民增收的一大亮點。
(二)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累計改造中低產田3.10萬畝,完成土石方49.67萬立方米,共新打機井l6眼,修復配套機井9l眼,襯砌防滲渠道l0.63公里;建成橋涵等渠系建筑物628座,拓寬硬化機耕路76.79公里;安裝智能化精確灌溉系統3套,項目區全部實現了節水灌溉。年節約灌溉用水ll8.00萬立方米,灌溉周期由原來的22天縮短為8.5天,灌溉保證率達到75%,灌溉費用共節約48.75萬元。生產條件的改善和防災減災能力的增強,使項目區真正成為高產穩產的高效益農田。
(三)科技水平明顯提升。新農村試點項目在狠抓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還十分注重引進和推廣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和優良農作物品種,如引進玉米一穴多株、精量播種、果實膜加紙袋等多項栽培管理技術,在項目區示范推廣3100畝,購小麥、玉米、棉花等優良品種2.08萬公斤,推行運城市小麥、玉米、棉花標準化生產管理模式,開展面向農民的生產管理技術培訓,邀請農、林、水等部門技術專家與農民面對面溝通交流,加速科學技術在生產環節的應用進程,參訓農民達2.21萬人次。項目區實現新增總產值121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比非項目區增加580元以上。
(四)生態效益明顯增強。共計栽植農田防護林12.6萬株,同時結合新農村建設的需要進行村莊綠化,達到了“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的綠化格局,林網覆蓋率大大提高,有力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如今的項目區,林茂糧豐,景色怡人。
(五)人居環境明顯改觀。根據農業綜合開發新農村建設試點項目的指導思想和我縣新農村建設的特點,實施了以降氟供水、巷道硬化、沼氣人戶、公共場所綠化、活躍農民文化生活為主要內容的人居環境改善工程。新建人畜飲水供水水塔2處,鋪設人畜飲水管網93.48公里,村莊巷道硬化1.3千米,徹底改變了項目區原來臟亂差的現狀,使農民群眾學習科學技術有陣地、娛樂健身有場所,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