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設施農業發展情況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近年來,為進一步推動設施農業上檔次、上規模,使其逐步成為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偏關縣重點在平萬線和沿黃旅游線集中的3個鄉鎮連片發展溫室大棚,精心打造引領全縣農業發展的綠色經濟長廊。截至到2009年8月末,全縣設施農業已由2005年初的200畝發展到1000畝,溫室大棚的數量已達到1000多棟,形成了老營鎮綠色蔬菜基地、陳家營鄉瓜果基地和天峰坪鎮花卉等三大基地,2009年該縣又在交通發達的陳家營鄉投資800萬元新建了蔬菜批發市場,初步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鏈,全縣設施農業逐步向規模效益型拓展。
二、發展設施農業的一些主要做法
1.科學規劃,政策扶持。在規劃上,嚴格實行“四統一”、“兩結合”,即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建設標準、統一配套、統一生產品種;實行作物生產外銷與內需相結合,產品批發與零售相結合,走“公司+基地+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的發展模式。在政策上,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發展設施農業的政策措施,凡設施農業達到建設標準的村(組),每棟獎勵農戶5000元,水電路配套全部由縣鄉負責解決,有利地促進了全縣設施農業的發展。
2.樹立樣板,典型帶動。大力實施“三地”、“四棚”建設,即做到縣有示范基地、鄉有示范點片、村有示范戶棚。示范基地把大棚建設、滴灌技術、新品種的引進、技術人員的培訓、病蟲害的防治、茬口的安排等各項措施組裝配套。示范點片把實用技術、優良品種以及良種良法在點片上配套。充分發揮干部的指揮棚、黨員的帶動棚、科技人員和科技戶的示范棚的“三個示范”作用,切實提高農民發展設施農業的積極性和技術水平。在一些農民接受程度暫時不高的鄉村,通過1~2個示范戶的大棚種植和示范,引領帶動周圍群眾,使設施農業的種植技術逐步由點向面上擴展。
3.轉變職能,優化服務。該縣通過“行政+技術”,即“政技”結合的方式,強化了政府的服務職能建設。一是制定大棚建設標準、無公害蔬菜生產標準,印發不同品種蔬菜的技術操作規程。二是及時提供準確的市場信息,合理安排果菜種植結構。三是統一育苗和技術服務,提高育苗質量和生產水平。四是落實技術人員承包指導大棚生產責任狀,做好產前、產中、產后服務。五是積極引進農業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推進設施農業的產業化經營,為設施農業發展提供良種、技術及產后銷售服務。
三、設施農業發展成效顯著
1.促進了農業經營方式的轉變。設施農業的規?;l展徹底打破了傳統農業生態環境脆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的特點,實現了農業由單一的糧油種植逐步向多樣化、高效益轉變。
2.拓寬了農民就業門路。設施農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帶動了加工、運輸、營銷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解決了全縣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問題,拓寬了農民致富門路。據調查,2009年全縣有3000多勞動力從事溫棚蔬菜生產,有近500名農民參與蔬菜的販運和銷售。
3.實現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設施農業變一季生產為多季生產,一季增收為多季創收,有效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實現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特別是隨著設施農業的規模化發展,農民的增收渠道也隨之擴大,增收效果十分明顯。據測算,當地日光溫室畝均純收益平均達到1.5萬—2萬元;大中拱棚畝均純收入平均達到6000—8000元以上。每畝年均純收入是種植玉米的6倍。設施農業的發展壯大,使群眾看到了科技生產力的實效,已成為晉西北山區發展現代農業的一個突破口。
四、設施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發展設施農業的技術力量薄弱。一是農民自身技術水平普遍低;二是科技人才缺乏,技術服務不到位;三是設施農業科研投入不足,技術創新不夠,突出表現為設施農業裝備發展滯后,設備比較簡易,環境控制能力差,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低。
2.發展設施農業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1)農戶資金積累少,財政資金支持不足。多年來,農民自我積累微乎其微,大多數農民維持日常生產仍顯得捉襟見肘,對設施農業無力投入,而政府投入又少,難以把蛋糕做大。2008年,偏關縣投入財政扶持資金860萬元;2009年,投入增加到1000萬元,這對于保吃飯的偏關縣財政來說,為扶持設施農業的發展,已經是盡了最大的努力。而對于大規模發展設施農業的資金需求明顯不足。同時,政府在對設施農業的投入中,只注重了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資金投入,對其衍生的原材料供給、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沒有扶持或者甚少扶持,導致投向上對產業鏈其它環節的盲點。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發展規模、建棚質量和生產效益。
(2)金融業資金支持力度不夠。晉西北處于邊遠地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農民收入水平低,發展相對滯后,使得該區域農戶和涉農企業貸款風險較高,況且設施農業是一次性投入高,多年受益的項目,與一般支農貸款期限相違背,造成設施農業貸款困難。以偏關縣為例,截至2009年9月末,該縣設施農業貸款余額僅為470萬元。近年來,人民銀行雖然提供了多種政策和資金支持,但規模和服務功能還十分有限,信貸投入總量無法滿足設施農業規模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
(3)其他融資方式較少。晉西北自然條件惡劣,經濟發展落后,農戶和涉農企業融資渠道狹窄。由于受企業規模、經營業績等上市條件的限制,涉農企業很難通過股市融資來獲取企業發展資金。同時,受本地投資環境的影響,招商引資的力度嚴重不足,民間投資發展也較為緩慢。融資渠道狹窄嚴重制約了該區域設施農業的發展。
五、相關建議
1.加強技術指導和培訓工作。一是圍繞設施農業工程建設、優良品種選育、土壤及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關鍵技術,開展農業技術培訓;二是針對設施農業主要是用于瓜菜生產實際情況,強化瓜菜新品種引進和推廣工作;三是加大對設施農業的科研投入力度,努力加快自動化、機械化、現代化設施農業建設的步伐。
2.制定優惠政策,拓寬融資渠道。資金投入是設施農業發展的根本保障。應采取上級支持、財政輔助、招商引入,社會捐助和農民自籌等多種方式,多種渠道籌措設施農業發展資金。一是大力實施優惠政策;二是設立設施農業發展專項資金;三是積極招商引資。制定出臺相應鼓勵招商引資辦法,在土地使用、貸款、辦證、架電等方面加強服務,鼓勵各行政、企事業單位干部、職工積極參與設施農業,從而吸引一批外地設施農業人士前往投資。四是積極協調設施農業貸款。同時,進一步加快信用鄉鎮、信用村(戶)的建設步伐,大力培養優良客戶,努力降低貸款風險,提高金融部門支持的積極性.
3.鼓勵設施農業企業化經營。按照“集中連片,標準統一,設施配套,節本高效”的方針,做好設施農業的全面規劃。集中力量培植扶持一批有優勢、有特色、前景好的設施生產骨干龍頭企業和生產大戶,發揮其對產業的帶動作用。鼓勵工商企業投資設施農業,以先進的大棚生產為依托,發展訂單農業,建立“公司+基地+農戶”的新型產業化組織體系,擴張設施大棚規模,以其帶動設施農業農機具配套,實現集約化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