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產業鏈管理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我們可將農業產業鏈管理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區別與聯系分為兩部分來探討,即管理與經營的區別與聯系以及農業產業鏈與農業產業化的區別與聯系。較早提出管理與經營區別的是法國管理學家法約爾(HenriFayol,1841~1925),在其《工業管理和一般管理》中,他認為經營活動包括管理活動。從一個企業或經濟組織的角度,我們認為管理與經營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①管理側重研究產中的問題,重點處理企業或經濟組織的內部關系;經營側重研究產前和產后的問題,重點處理企業或經濟組織的外部關系。②管理的職能側重于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等,經營的職能側重于計劃、決策和預測等;管理側重于如何保證企業或經濟組織發展的方向、目標的實現;經營側重于指明企業或經濟組織發展的方向、目標。③管理側重于如何提高效率;經營側重于如何提高效益。同時,經營與管理又是密不可分的。兩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實踐中是交織在一起的。這是理論界和實際部門經常將經營與管理合在一起用的原因之一。農業產業鏈與農業產業化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產業化是一動態概念,而農業產業鏈則是靜態概念。農業產業化經營指明了農業發展的方向,強調的是農業發展的目標;農業產業鏈管理側重如何使農業發展不偏離方向,強調的是手段。
2.農業產業鏈是具體的不同農產品鏈的集合體。農、林、牧、副、漁各業的產品鏈,如蔬菜產業鏈、棉花產業鏈、果品產業鏈等的總和,構成了總的農業產業鏈。農業產業鏈管理就是分別對不同的農產品鏈在產業間的物流鏈、信息鏈、價值鏈、組織鏈等方面進行管理,即側重農業產業鏈中的人、財、物以及信息、技術等要素管理。農業產業化是農、工、商一體化或產、供、銷一體化過程的總概括,農業產業化經營側重于農業產業經營理念、發展趨勢、發展模式等內容。
3.農業產業化及其經營更多地強調在農業產、供、銷一體化過程中的公平問題,而農業產業鏈及其管理則更多地強調整個產業鏈條運行效率問題。事實上,農業產業鏈管理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兩種理論對同一事物發展的不同描述和理論總結。雖然它們研究的目的不同、具體對象不同、重點不同,但二者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在實際的應用當中又是交叉在一起的。農業產業鏈管理是將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與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與銷售等環節連接成一個有機整體并對其人、財、物以及信息與技術等要素流動進行組織、協調與控制,以期獲得產品價值增值的活動過程。農業產業化經營是通過市場功能主體相關環節的聯合,對農業產供銷、農工商實行企業內部化或合同式經營,增強市場競爭力,使參與主體合理分享交易利益①。從以上有關農業產業鏈管理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定義中不難看出,二者本質上都是要求打破傳統的通過計劃將農業產、供、銷,農、工、商分割開來的體制和生產經營方式,按市場規律的要求將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業生產、加工、儲運、銷售等環節連為一體,通過企業、合作社等組織方式進行農業市場化經營。
二、加強農業產業鏈管理的必要性
在現階段提出加強農業產業鏈管理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是十分必要的。
1.加強農業產業鏈管理有利于市場化農業的發展。我國農業產業化理論在理論界、政府和實際管理部門的倡導下,已深入人心,各地農業產業化經營實踐也得到長足發展,人們已充分了解到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發展的方向。但對如何進行產業間的要素溝通與管理,如何拉長或加強產業鏈條等農業產業鏈管理理論,了解的不多,對已經存在的產業鏈管理的實踐經驗總結得也不夠,特別是對農業產業鏈條中具體的物流、信息流、價值流等的研究不足,管理水平不高。因此,加強對農業產業鏈管理的研究和實踐經驗總結,有利于我國市場化農業的發展,有利于為我國農業產業鏈管理提供理論指導。
2.加強農業產業鏈管理有利于提高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加入世貿組織后,在國內、國際農產品及相關產業領域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對我國現有農業產業鏈的整合,特別是對已存在的具體農產品鏈的整合,有利于提高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擴大市場占有份額。所謂農業產業鏈的整合或農產品鏈的整合,即要通過加強農業產供銷或農產品上下游之間的組織、信息、價值和物流的溝通與協調,拉長或加強產業鏈連接,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
3.加強農業產業鏈管理有利于提高相關方面的理論與應用水平。與國外農業跨國公司相比,我國的農業公司及農業產業關聯公司在供應鏈、信息鏈、價值鏈等管理方面還很不成熟,迫切需要這方面的理論指導。特別是對具體某一農產品鏈或某一農業公司的產業鏈管理的應用研究更是迫切。通過調查研究和應用農業產業鏈管理理論設計出的農業產業鏈管理模式、方案才更加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4.加強農業產業鏈管理有利于解決“三農”問題。由于農業產業鏈管理的重點是如何提高整個農業產業鏈的效率問題,這對切實解決農民小規模生產與農業發展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的矛盾,對切實解決某一具體地區農業、農村的發展問題以及農民收入問題等,都將產生實際的影響。
三、加強農業產業鏈管理的主要內容和途徑
加強農業產業鏈管理就是要綜合運用決策、計劃、組織、指揮、控制等管理職能,對農業產業鏈的人、財、物以及信息與技術等要素進行整合,提高整個產業鏈的運行效率。農業產業鏈管理的主要內容涵蓋四個方面,即價值鏈管理、組織鏈管理、信息鏈管理和物流鏈管理。就目前我國農業產業鏈管理發展的狀況看,提高農業產業鏈管理水平的途徑也應著重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1.加強價值鏈管理。價值鏈的基本原則是在符合市場需要的前提下,通過農業產業鏈的有效管理,使產品盡可能地增值。以西紅柿為例,Rijkzwaan種子公司有一個詳細的計算:由其研制出的一顆西紅柿種子值0.2美元,一顆種子可生產25公斤西紅柿,值20美元;Rijkzwaan種子公司將1公斤西紅柿種子賣出后獲4萬美元,種植者種植1公斤西紅柿種子并將西紅柿全部賣出可獲580萬美元,零售商將這批西紅柿賣出可獲1040萬美元①。在整個西紅柿的價值鏈條中,所有的參與者不僅關心自己的產品能否賣出,而且也十分關心整個西紅柿價值鏈條的完整性,特別是零售商能否將西紅柿賣給消費者這一環節關系到所有的參與者今后能否獲得回報。這也是為什么在西方國家零售商能獲得高于種子公司和種植者的利潤率的原因之一。可見,農業產業鏈中的利益分配是由市場來定的,是一種供需平衡的結果。因此,在價值鏈的管理中,應通過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手段加快發展市場,通過政策傾斜來保護和培育市場,如大力發展各種農產品批發市場和零售市場等,通過市場來引導農業產業鏈發展。
2.加強組織鏈管理。一方面,基層的農戶、專業戶、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基本經濟單位和組織迫切需要在本地區或跨地區圍繞某一類農產品建立起農業產業鏈組織,這種產業鏈組織可以是緊密的,也可以是松散的;另一方面,上級政府部門、行業管理部門需要引導農民、企業、合作社等進行經濟結構和農業結構的調整,以振興地區經濟。但現實中,政府或上級部門無法提出具體的結構調整意見。當政府或上級部門號召壓縮糧食生產而加大水果種植以后,萬一市場發生了變化,農民遭受了損失,誰來補償農民的這種損失呢?反之,政府或上級管理部門通過政策引導、組織規劃、協調溝通等手段將分散的農戶、專業協會、合作社、企業等組成一條條完善的農業產業鏈,讓市場指揮農業產業鏈的運轉,讓產業鏈系統內部組織自己決定生產什么或生產多少,這樣會充分提高組織效率和決策效果。
3.加強信息鏈管理。農業產業鏈管理的基本思路是通過信息流來帶動農業產業鏈中的物流與價值流。在農業產業鏈的管理中,信息初始源頭來自市場或消費需求,在獲得有價值的市場需求信息之后,反向對農業產業鏈各環節提出相應要求,產業鏈的各參與者根據市場的原則加以分工與協作,即用盡量少的投入獲得符合市場需要的產品。例如在荷蘭,一種每枝長6個的櫻桃西紅柿在Marcro超市里很暢銷,Marcro公司將這一信息傳給荷蘭最大的育種公司———Rijkzwaan公司,該公司重點研究和繁育這種西紅柿種子,并將種子提供給專門的育苗公司或育苗專業戶,
再由育苗公司或專業戶將西紅柿幼苗賣給專門的種植戶種植。西紅柿長成之后,種植戶委托拍賣市場批發,或直接與Marcro超市訂立購銷合同,對西紅柿進行包裝并運進超市銷售。這一信息流動是產業鏈中所有參與者的共同需要,其信息溝通的辦法也多種多樣,可以通過互聯網的網頁或網站傳遞信息,也可通過傳真、電話等溝通。由于其分工與協作關系比較固定,因而其信息溝通渠道也相對固定。在我國農業產業鏈管理發展初期,政府在農業產業鏈信息網絡的建設方面應給予指導和支持,因為一般公司、合作社、農戶沒有財力來建設信息網絡。目前已有的一些農業網絡,如蔬菜網、農產品信息網等,其功能不足,也未按農業產業鏈管理的要求而建,因而缺乏針對性,不能充分發揮農業產業鏈管理中信息流的作用。
4.加強物流鏈管理。農業再生產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交織的過程。在農產品的制種、生產、加工、儲運、銷售、消費過程中,對農產品的保鮮、冷藏、包裝等要求較高,由此要求農業產業鏈的物流系統必須方便快捷、體系完備,對不同農產品的物流管理還要設計出具體的物流系統,如在超市銷售的鮮奶、凍肉等產品需要建立起專門的冷鏈物流系統。價值鏈管理、組織鏈管理、信息鏈管理和物流鏈管理不僅構成農業產業鏈管理的主要內容,也是提高我國農業產業鏈管理水平的主要途徑,須加以通盤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