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發展旅游農業的優勢及對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杭州是浙江省的省會,長江三角洲南翼重要的中心城市,氣候適宜、基礎厚實、交通便利、市場發達。科技、信息、人才、資金方面的優勢構成了發展旅游農業的有利條件。
1.1自然資源豐富
杭州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地理上處于江南水網地區,依山傍水,享有錢塘江充裕的水資源,在市區周圍,清山綠水、河道縱橫、湖泊棋布、物產豐富,可供開發的田園風光資源較多。豐富的自然條件是發展旅游農業必不可少的物質前提。
1.2發展基礎厚實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聞名中外的西湖不僅擅山水之秀、林壑之幽,又是歷史文化勝地,吸引著眾多游客。近年來,杭州市經濟發展很快,2001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5萬元,按現行匯率已突破3000美元,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8%元,恩格爾系數降至39%,全市農民人均純收人為48%元。隨著國民收人的提高,人們用于滿足精神需求的支出份額也隨之增加,來杭旅游的人數大幅度增多,2001年接待境外游客81.49萬人次,國內游客2510萬人次。近幾年,在杭州市郊已形成了幾個區塊優勢產業,如蕭山的苗圃、余杭西部的養魚業、市區西部的田園觀光、錢塘江灘涂的農莊開發等,極具發展旅游農業的前期雛形,只要加強引導、規劃和發展,即可形成規模。同時,杭州的少數企業已經在嘗試觀光農業性質的旅游運作(如傳化集團的農業示范區、宋城集團、杭州大清谷等),并取得了良好反響和較佳的收益。因此,悠美的景觀魅力、充足的客源市場、初具的產業雛形、積累的開發經驗是杭州開發旅游農業的良好基礎。
1.3硬、軟件兼備
蕭山、余杭撤市設區,不僅解決了杭州城市空間狹小這一長期困擾發展的難題,并為發展旅游農業帶來了主題集中、類型各異的資源優勢,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逐步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多元的都市型效益農業新格局。根據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構筑大都市,建設新天堂”的宏偉藍圖,以“大力發展以高新技術產業和旅游業為先導,都市型農業為基礎,傳統優勢工業為支柱,現代服務業為依托的大都市產業”為指導方針,以“堅持生態優先”為原則,以實施“藍天、碧水、綠色、清靜”工程為目標而制訂的一系列政策保證,是杭州市發展旅游農業不可缺少的軟環境。
2杭州發展旅游農業的總體規劃和布局
旅游農業的規劃布局,首先,應以市場為導向,立足當地優勢資源,在特色農業和“鄉土味”上做文章,揚長避短,突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原則,形成自己鮮明的個性特征,切不可“盲目抄襲、照搬照套、千人一面”,形式的簡單重復與內容的單調乏味只能令人們望而卻步;其次,要科學合理,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規劃,循序漸進、逐步推廣,絕不能一哄而上、遍地開花,造成散亂無序、中途渙垮的局面;再者,農業資源,特別是一些自然、人文景觀大多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應倍加珍惜,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作為發展旅游農業的代價,必要的改造和修葺也只可能在生態系統允許范圍內的修飾和完善,并盡量避免超出承載力的過度旅游活動。以此為鑒,杭州發展旅游農業的總體布局應以“西部山丘林地、中部水網平原、東部江濱灘涂”為地理區位主調,以各區塊的適宜、特色、優勢產業為布局基礎,結合市委、市府“近郊、中郊、遠郊”主導產業的最新劃設,悉心規劃,科學布局?,F將基本類型及主體布局概述如下:
2.1產品、觀光型旅游農業
主城近郊,區位條件較佳的周緣地帶,特別是旅游基礎好的西北區塊如九溪、袁浦等處發展產品、觀光型農業。應充分利用現代科學的栽培、飼喂技術和設備,統一規劃、豐富內容、各具風格,集田園風光與高科技農藝于一體。在為城區居民提供時鮮優質、無公害產品,為游客準備高質土特產及新、奇、特、優瓜果、花卉、小動物等產品之時也給人們提供又一處觀賞、休閑的好去處,可以稱之為“市民農園”或“觀光農莊”。通過農業新產品、新科技示范、生態農業示范、科普示范等活動及優先采摘權、命名權等手段來吸引更多的市場。在日本就有著許多這樣的農園,只要買一張門票就可以自由地在農園內參觀、看看碧綠生青的蔬菜,聞聞芳香四溢的鮮花,采摘鮮嫩誘人的野果,盡情地享受大地之美,效果極佳。
2.2體驗、參與型旅游農業
體驗參與型農業在臺灣省等發達地區發展迅速。人們在緊張的城市生活之余,或長途旅游之際,選擇合適景點小住一、二天,通過親自參加生產勞作或租地自耕自作,體驗一下農業勞動的艱辛,滿足某種消費需求或嘗試某種教育形式,領會農業生產的樂趣、辛勤收獲的喜悅,讀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諦。比只是參觀或象征性地勞動要過癮得多。尤其是城市的孩子和青少年,農業知識幾乎全來自書本,從來沒有或極少從事農業的實踐操作,嚴重缺乏相關知識與技能,甚至“五谷不分”。參與型農業正好為他們提供了機會和場所,可組織學生進駐園區,在勞作、游玩中了解農業、補充知識,加強科技創新意識,培養熱愛勞動、愛護自然、團結友愛等觀念,一舉多得。但須指出的是,這種形式的旅游要求游客投人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費用,對農業活動的類型、標準和交通狀況等要求也較高,較適合在杭州的大觀山、蕭山紅墾農場一帶開展。
2.3休閑、度假型旅游農業
這是一種綜合性的休閑農業,游客不但可觀光采果、體驗農作、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樂,充分滿足人們在節假日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相應地對園區的各項標準亦“水漲船高”。不僅要求在土地資源選擇和空間布局上盡量達到林、果、漁、菜、花相結合,實行立體美化,還要求以物種風光與自然景觀為主體,配備一定的服務設施、必要的景觀建筑、合理的旅游路線、各類功能區塊和活動項目,使其成為可觀光、娛樂、游覽、休閑、度假的多功能場所,還應充分運用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民俗風情,讓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互相映襯,相得益彰。良諸、塘棲等處可朝此方向發展。
3杭州發展旅游農業的措施及對策
3.1轉變觀念,加強對旅游農業的認識
在我國由于特定國情,使得人們通常以為農業僅具有經濟功能。過去以“溫飽”為指針的歲月里,確實如此。但當生產力發展達到一定水平時,農業生產已逐步與工業相連接。從此,農業不再只是單純的生產事業,還可以是一種寶貴的休閑資源、一種高格調的生活方式。將旅游業與農業產業化發展緊密聯系起來的旅游農業不但開拓了旅游業新的需求領域,更為傳統農業走向現代化提供了一條可持續發展途徑。開發杭州的旅游農業,在豐富其旅游資源、拓展旅游內涵的基礎上,還可振興農村經濟、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并產生巨大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必須充分認識發展旅游農業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抓住機遇,把發展旅游農業納人政府經濟發展的整體規劃。上海是國內第一個將都市農業列人“九五”一2010年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的城市,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加強宣傳教育,提高人們對旅游農業的認識程度,激發調動社會力量同心協力,共同開發旅游農業。
3.2完善政策配套措施并加強管理
從國內外旅游農業發展的教訓、經驗來看,政策支持和規范化管理是其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一方面,旅游農業雖具有第三產業的某些特征,但仍屬于農業范疇,應繼續適度享受政府對它的優惠;另一方面,旅游農業是個新的產業部門,“萬事開頭難”,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新的困難和矛盾,這就要求政府部門制訂一系列包括調整產業結構,完善水利、交通、電力配套設施,加強技術、信息服務,提供資金、稅收優惠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給旅游農業寬松的成長環境。同時,設立專門機構(如日本農業總會性質的部門)執行管理、協調和服務功能,做到整體規劃、統一部署、有序開發。
3.3運用新科技,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市場規律是發展旅游農業的主要動力,適應市場需求,調整產業結構是發展旅游農業的基本戰略,調整農業區域布局、調整產品結構,并時刻牢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法則,用高新技術不斷改造傳統農業,提升農產品的品質,提高生產力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日本農業生產的“無藥”時代、農產品的工廠化生產,新加坡在熱帶種植溫帶蔬菜的“氣耕法”,無不以科技為依托。杭州目前農業結構單一,資源閑置和利用不當的情況比較明顯,在區域調整之時更需善于吸納先進的科學技術,形成比較優勢農業、名牌產品,并竭力促使“一優二高”農業向“三生”農業邁進。
3.4高素質、專業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引進
高素質的專業隊伍是發展旅游農業的基本保證。旅游農業由于其功能、目的和性質的深化,對經營者的素質要求更高。農業企業家不同于普通農民,應是受過專業教育培訓,懂得旅游策劃知識,具開發市場理念;吸收先進管理經驗,具現代企業制度化領導才干的高科技、高水平人才。與之相比,杭州現在的農業經營者素質普遍偏低,恐難以勝任發展旅游農業所賦予的重任。而專職旅游規劃設計人員對農業又知之甚少。因此,應竭盡發揮現有科技力量的作用,采取多層次、多元化的全方位培訓,并不拘一格招賢納才,逐漸形成一個由農業、旅游復合型領導管理層、專業型農業骨干層、高素質生產經營層所組成的人力資源庫,為杭州旅游農業的發展出謀劃策、竭智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