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機械化在建設中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農業機械化是“生產發展”的基礎
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五個方面要求,第一個就是生產發展。新農村建設把生產發展作為先決條件,就是要發展農村生產力。農業機械是先進科學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的重要載體,是農村先進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直接體現。發展農業機械化實質上是一場生產手段的技術革命。在人類漫長的農業文明發展史中,農業生產工具的進步推動了農業和整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劃分一個時代的生產力水平,不是看它生產什么,而是看它怎樣生產,用什么樣的工具進行生產。農業機械化所引發的農業生產方式的根本變革,極大地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大幅度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是推進農村工業化、縮小城鄉差別的必由之路。發展農業機械化是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農產品質量,增強農業防災抗災能力,進一步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保障;是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用現代科學技術裝備農業,提高農村和農業裝備水平,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村和農業生產發展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徑。
二、農業機械化是“生活寬裕”的保障
要達到“生活寬裕”的目標,必須使農民有寬裕的收入。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能有效持續增加農民收入。一是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業機械化,能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我國農產品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劣勢的重要原因就是成本太高,據專家測算,我國農產品成本中勞動成本占60%,而澳大利亞才占3%。二是發展農機作業服務業增加收入。發展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機跨區作業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機服務產業化,能促進農機戶和機手增收致富。
2005年,徐州市組織7370臺次聯合收割機到全國各地跨區作業,為農民機手創收2.3億元,部分機手年收入達10多萬元,全市農機作業總收入達12億元。三是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拓寬增收渠道。要富裕農民,必須大量減少農民。發展農業機械化,能解放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加快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和城鎮轉移,增加農民務工和經商收入。加快農業機械化的過程,是農業生產要素中農業機械增多、農業勞動力減少的過程,也是農民收入提高,工農差距、城鄉差距縮小,農工貿協調發展的過程。已經實現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的發達國家,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都小于8%,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在2%~5%之間。如1999年日本第一產業的人口比例為4.3%,美國為2.2%,而我國則高達60%。2005年徐州市外出務工和經商農民達100多萬人,增加農民收入近百億元。因此,可以說農業機械化是農民“生活寬裕”的保障,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民的寬裕生活。
三、農業機械化是“鄉風文明”的前提
農業機械是先進的生產工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發展農業機械化能促進現代農業文明和社會進步,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有效地促進農村鄉風文明建設。一是農業機械化能促進農業生產文明和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發展農業機械化,能徹底改變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彎腰曲背幾千年”傳統勞作方式,把廣大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分享現代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實現更具人文關懷的文明生產和文明生活,也是落實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二是發展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民生產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讓農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使農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進一步促進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營造和諧農村社會的重要前提。三是農業機械化能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有利于促進鄉風文明建設。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和城鎮,把工業文明和城鎮文明成果傳播到鄉村,溝通城鄉文明,促進鄉村文明進步。四是農業機械化不斷促進農民素質的提高。發展農業機械化,要求農民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和文化素質,才能較好地操作、使用和維修農機具,廣大農機手是高素質的新型農民,他們是農村發家致富的帶頭人,也是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生力軍。
四、農業機械化是“村容整潔”的載體
發展農業機械化能大大改善農民生產條件,把廣大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有時間和精力整治農村環境衛生。發展農業機械化能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民能有條件搞村容整潔。農村秸稈的亂燒亂堆亂放現象,嚴重影響著“村容整潔”,加快發展秸稈還田和綜合利用機械化,提高秸稈利用率,將秸稈變廢為寶,能有效解決農村秸稈亂燒亂堆亂放的難題。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應用,能夠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發展資源節約型農業機械,能有效節約寶貴資源,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能大大減少甚至消滅農村耕牛喂養,進一步改善農村衛生環境。農業和農村廢棄物的處理和資源的循環利用,都需要農業機械化為環境文明建設做出保障。可以說,改善村容村貌,發展循環農業和生態農業,農業機械化大有作為。
此外,20世紀末,美國國家工程院把“農業機械化”評為20世紀對人類社會進步起巨大推動作用的20項工程技術成就之一,位列計算機、電話之前居于第7位。這一評價基于100年來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所引發的農業生產方式的根本變革,大幅度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有力地保障了世界農業發展和食物安全;客觀地肯定了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及至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表明:建設農業現代化和發展農村經濟必須發展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化是建設農業現代化不可逾越的階段,各國農業現代化的實踐經驗也表明,只有實現農業機械化才能實現農業現代化。
五、結論
農業機械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指標和重要內容。農業機械化能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縮小城鄉差別,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協調發展,為農業和國民經濟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和保障。發展農業機械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