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擬人化建筑設計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建筑設計中擬人化手法的概述
1.1從具體到抽象
所謂具象藝術就是指,藝術形象與自然對象極為相識且基本相似的藝術。具象藝術具有較強的可識別性。其中以古希臘時期中,雅典的帕特農神廟中,就有把柱子雕刻成希臘女神的建筑設計;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的房屋柱子上,雕刻的具有代表天子的龍形象。此種具象逼真的模擬手法能夠讓人一目了然,建筑設計師通過把自然界人物、植物以及動物的形象運用于建筑設計中,清晰的表達了想要展現的思想感情。由于具象建筑的施工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與困難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建筑的設計逐漸的向抽象藝術發展。抽象藝術作為藝術形象較大偏離甚至完全脫離自然對象外觀的藝術。同時,抽象的設計還能夠通過立體主義、印象主義、抽象主義以及表現主義進行傳承與更新,并且由于其建筑的抽象簡潔成為主流時尚的藝術表現手法。
1.2從擬物到擬人
在建筑設計領域中,擬物的建筑并不少見,其中以北京的建筑為例,北京奧運會舉辦期間的“鳥巢”,就是以鳥巢為主題進行修建,上海世博會中的中國館的形狀就是模擬了中國古典建筑中的斗拱。而擬人是從擬物手法中演變而來,其主要把模擬的對象范圍控制在人體上,在形象的表達上,主要是通過建筑部件的不同比例,對男女人體進行表達,主要突出男性以及女性身體中的莊重、詼諧、和諧或者溫馨的狀態。
2建筑設計中擬人化手法的應用原則
2.1設計應該適度抽象
易于聯想建筑設計師,在進行擬人化建筑設計過程中,應該采用人體作為母形對其進行設計,同時使用擬人化手法進行一定的抽象概括,進而達到給觀賞者進行欣賞設計者創作意圖的過程中,留有一定的回味空間。
2.2設計應該傾注情感,突顯個性
建筑設計師在進行創作表達與對人物情感進行體現的過程中,都傾注了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但是,設計師還應該對其建筑創作賦予一定的生命價值。
2.3設計應該與結構技術材料同構
由于建筑的創作不僅僅與當地的地域風情、社會發展以及時代背景具有密切的關系,還與材料特性、結構技術緊密相關。所以,擬人化設計手法的使用應該充分的結合結構與材料的經濟、安全、審美以及功能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進而在材料特性與結構技術允許的調價下,對建筑進行設計。
3擬人化手法在建筑設計中的實踐應用
3.1擬人化手法在建筑平、立、剖中的應用擬人化手法
在建筑中的主要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建筑平面中的應用。擬人化手法在建筑平面中的應用的例子主要為:西方哥特式的教堂建筑中,其平面主要由拉丁十字架構成;中國女皇武則天的陵墓的平面設計中,也是通過擬人化手法的使用,在其陵墓所在的山峰處有兩峰似女乳狀,被稱之為乳頭山;二是,在建筑剖面中的應用。其主要體現具有中國古典建筑風格中的鼓樓,其立面與剖面中是以人形為原型進行藝術與建設的處理。如:中國貴州的鼓樓,剖面就酷似帶著斗篷的老年人;三是,在建筑立面中的應用。其擬人化手段在中國古代的高層建筑中的應用主要體現為中國的塔,其中以河南省登封嵩山詩的密檐塔為例,該建筑遠遠觀望就像是一位身穿僧衣的老衲。
3.2擬人化手法在建筑中的立體表達
擬人化說法在建筑中的立體表達主要表現為建筑局部構件柱式隱喻人體、建筑群體的動態組合、建筑單體的擬人態以及擬人化的面部表情刻畫。其主要的建筑代表包含:在古希臘的柱子中,其柱體指象征性的人體,多立克柱式象征身體強壯的男性,而帕特農神廟中的愛奧尼柱象征著柔美的女性;羅馬佐卡中宮殿中的大門,其建筑大門塑造的是一位張開大嘴,怒目而視的男性。體現了建筑的威嚴與莊重。
3.3擬人化手法對同一建筑不同聯想的表達
其中以中國的蘇州古典園林為代表,其園林建造的園林藝術手法具有移步換景的特點,伴隨著游人在園林中的移動,從不同的角度,會欣賞到不同的景致以及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其中國古詩中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詩句,也體現了物體不同空間角度中的景觀效果。現階段,具有擬人化手法具有不同聯想的建筑諸多,比如:東莞城區中的工商銀行建筑,遠遠望去,就是一棟具有體型簡潔、組織有序的現代高層建筑。然而走進看去,建筑就變成了美國翻版的高舉著右手的自由女神。其工程的建筑主要是通過對擬人化手法的利用,在不同的角度對建筑進行不同擬人化的構建,進而使人從不同的角度觀看具有不同的視覺感受與心理感受。
4結論
縱觀歷史中采用擬人化手法的建筑案例,其觀賞效果都令人們嘆為觀止,在建筑設計未來的發展中,會對擬人化的手法進行普遍的應用。擬人化手法通過對建筑布局或者整體的采用,對人物的部位以及形態進行集中的表達,達到良好的觀賞效果,與此同時,設計師還應該結合不同的涉及對象以及不同地域的審美觀念,對擬人化的手法進行合理的選擇,充分的把擬人化手法應用于建筑的平、立、剖面中,對其進行立體以及具有不同聯想的表達,合理的處理好個體與群體、局部與整體、設計與結構的關系,進而設計出極具觀賞性的擬人化建筑,提高建筑企業的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
作者:歐陽曉寧單位:巴中市規劃編制研究中心